专家解读
问:请问《山东省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聘管理办法》的出台对学校发展有什么意义?下一步,学校将如何推动《管理办法》落地见效?
刘国华(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答:山东理工大学是全省最早确定的职称制度改革试点高校。多年来,在人社厅和教育厅的指导下,围绕职称自主评聘,不断深化改革,完善评价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以人为本,岗位设置更加符合需要。根据学校年轻教师较多、对副高职称需求更加迫切的现实情况,在高级职称比例规划中给予副高更大的倾斜。在高级职称占比50%控制下,学校副高占比达到36%左右。在今年职称评聘中,压缩了副教授晋升年限,新晋升高级职称人员中40岁以下占比61%。“十四五”期间,随着年轻人才不断成长,学校将逐步提高正高占比,满足教师职业发展需要。
二是激励为主,评聘导向作用更加突出。为促进人才引进,建立直聘制度,优秀人才可直聘为高级职称。近年来学校引进和培养了省部级以上人才7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翻番,达到1270人。为促进学科发展,向高水平和优势特色学科倾斜,有的重点学科高级职称比例达到60%左右。为促进履职尽责,实行评聘结合,对聘期考核不合格者进行低聘,健全“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极大激发了教师岗位责任意识。
三是破除“五唯”,评聘标准更加科学合理。一是坚持师德为先。把师德师风作为首要标准,对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二是紧盯根本任务。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重要内容,加重了对教学业绩和能力的评价,让潜心教学的教师脱颖而出;三是坚持分类评价。在教师评聘类型中增加了成果转化型教授、副教授,让大家各展其才。四是突出工作实绩。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注重教师的业绩、贡献、水平和潜力,坚决破除“五唯”。
在自主评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特色做法,这些做法,对强化评聘导向,释放专业技术人员活力,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在评聘过程中加入民主评议和师德师风审核程序。二是创新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学基本要求+科研水准+学科特色“1+1+X”设计,同时实行代表性成果校外专家同行评价制度。三是建立职称晋升“绿色通道”。设置“直聘制”和“教授确认制”,对取得突出业绩的人才打破资历、岗位限制。四是评聘过程中学院推荐人选、申报材料和聘任人选3次公示,校纪委全程参与监督。
《管理办法》的出台坚持向用人单位放权,为人才发展松绑,充分尊重单位用人主体地位,把人才评价权下放给高校,由高校自主评价、按岗聘用,既激发了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激发了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下一步,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推动《管理办法》落地见效。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准确把握《管理办法》精神和要求,同时广泛听取一线教师意见和建议,结合学校实际,拿出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把《管理办法》落实落细。
二是优化师德师风评价标准,结合近期学校密集出台的有关师德师风建设制度,运用好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强化第一标准。
三是改革完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各类奖项、人才“帽子”的评价使用,细化职称评聘标准。
四是充分发挥好职称评聘委员会作用。优化评聘过程和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五是继续发挥好职称评聘导向作用。严格落实“十四五”师资队伍规划,按照《管理办法》要求,全面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激发学校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增强学校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为服务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和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动力支持。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