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涛:打造零碳供应链应对国外“绿色壁垒”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自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有关“时间表”与“路线图”一直备受世人关注。随着为“双碳”这项重大工作进行的系统谋划、总体部署出炉,国人积极推进付诸实施。

   作为深入开展“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工业低碳发展制度研究”等课题彰显特色、力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绿色供应链管理”等诸多项目颇具成效的领导人和资深专家,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毛涛研究员认为:贯彻落实“双碳”和能耗“双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遵循“预则立”、“谋定而后动”的原则,工业、金融等行业要因势而谋,在“全国一盘棋”中找准自身定位,将国家顶层设计和相关政策落细、落地、落实。

   对“如何实现工业绿色发展”这一社会焦点问题,毛涛明确表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生产方式变革等现实问题,既需要进行系统的宏观构思,也需要从微观层面加强对工业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管理。目前加快产业链、供应链的低碳转型,已成为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一步、关键一环。”

  

   工业成为碳减排“主阵地”

  “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推动气候环境治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充分表明我国将更加坚定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

  毛涛分析认为,工业是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主阵地”,由于我国尚未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在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形势下,高碳的工业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减排压力。   

  我国工业发展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目前我国制造业产出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实现了由小向大的历史性转变。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达30%,连续十余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但在工业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导致大量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已成为制约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工业领域的“绿色短板”明显突出。

  毛涛介绍说,目前整个工业领域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双双超过全国。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水平较高,约是国际平均水平的1.3倍。能源结构高碳的特征非常明显,煤炭使用占比近60%

  毛涛谈到:我国虽然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但在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要加强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并努力提升用能效率,尽可能减少能源使用带来的碳排放。

  毛涛进一步介绍说,随着节能改造、节能监察等工作深入推进等工作,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有所下降。尽管如此,能耗水平依旧较高。

  毛涛总结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压力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四个“偏向”: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碳排放量偏大。同时,相关配套政策不太完善,特别是基于市场的正向激励政策,如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绿色金融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以点带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作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对此毛涛进行了详尽解读:在落实“双碳”目标方面,企业有必要通过打造绿色供应链,补足“绿色短板”。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创新型环境管理方式,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中融入了全生命周期、生产者责任延伸等理念,依托上下游企业间的供应关系,以核心企业为支点,主要通过绿色供应商管理、绿色采购等工作,带动整个供应链持续提升绿色绩效。

  根据深入调研,毛涛介绍了最新市场形势:我国已采取多项减排措施,特别是碳排放市场,目前电力行业2162家企业已经纳入其中。有专家预测,随着这个范畴的不断扩大,今后将涵盖7000家左右的重点耗能单位,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70%,但还有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减排动力明显不足,而且在资金实力、管理能力、技术水平方面普遍存在欠缺。通过大企业开展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可以带动链条上的中小企业协同节能减排。

  作为研究者、实践者,毛涛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深有感触,拥有“实践出真知”的发言权。他表示,我国高度重视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并已呈现良好开端 。

  其一,政策指导。我国陆续出台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企业绿色采购指南(试行)》、《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逐步形成有利于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的制度环境。

  其二,标准支撑。《绿色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为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模式参考。通过工信部等部门的推动,以及天津等地试点,推出了数十项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

  其三,多方实践。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绿色消费与绿色供应链联盟等机构,通过政策宣贯、案例遴选、项目试点、信息公开、企业排名等工作,推进部分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

  其四,典型示范。工信部牵头开展的前五批绿色制造示范工作,已经遴选出189家绿色供应链示范单位;工信部联合财政部开展的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支持了30多个绿色供应链方向的联合体,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的搭建,以及标准制定、技术研发等工作。

  在毛涛看来,核心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以点带线”和“以线带面”的作用,带动供应链上相关企业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毛涛坦言:低碳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热点领域。很多欧美的国际巨头都在打造零碳供应链,将会带动他们分布在全球的供应商进行绿色发展。此外,欧盟、美国等都有征收碳关税的考虑,这对中国企业压力较大。国内企业要提前布局,尽早打造零碳供应链,才能做到未雨绸缪,争取主动。

  

   精准提升能效不能搞“一刀切”

  当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行动。中国启动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欧盟推出《欧洲绿色协议》、美国重返《巴黎协定》。各国都在重新审视和确定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

  据毛涛介绍,欧美跨国企业率先开展的创新实践,使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产生了新变化:管理对象从“局部”拓宽至“全体”;管理动力从“政策驱动”转向“主动布局”;管理要求从“浅绿”走向“深绿”;管理方式从“封闭”步入“透明”。这些新变化在降低企业供应链碳排放的同时,也将带来全球贸易和投资格局的转变,可以说是高筑的“绿色壁垒”。

  毛涛曾多次撰文指出: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要大力破解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能源结构偏煤等四个“偏向”问题,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深度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激励约束作用。”毛涛阐明观点,提出真知灼见:

  目前“两高”行业约占工业领域碳排放的80%,是节能减碳的重点。针对“一刀切”的做法,推荐采用浙江湖州开发的“碳效码”方法,以碳效指标评价体系给企业精准画像,区分高碳高效,或高碳低效,使重点企业低碳转型、区域产业绿色发展具有清晰的方向和目标。另外,光伏产业链上游的硅片、玻璃生产虽属于“两高”范畴,但光伏产业是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如果中间某个环节受限,将对整个产业链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精准地解决,不能搞“一刀切”。

  为应对国外高筑的“绿色壁垒”,要大力抓好电力等行业的重点企业,引导大企业节能减碳,鼓励龙头企业开展低碳供应链管理工作,带动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减碳的新模式。

  加强制度建设,对相关法律政策标准进行制修订,发挥好用能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绿色税收、绿色信贷、绿色供应链管理等的作用。

  完善标准体系,围绕重点行业率先出台碳中和标准,并配套推出认证评价体系;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的话语权。

  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发挥正向引导和监督处罚作用;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对于提出“双碳”目标的企业,要推动其公开节能、减碳等反映企业低碳发展水平的关键信息,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加强科技创新,重点围绕绿色低碳领域共性关键核心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大力推动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促进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正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经过多年探索,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日渐成熟,已经涌现出一批典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低碳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不遗余力地推进工业发展转型,从而为全球经济绿色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对此,毛涛非常笃定。              (向 晖)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