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0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15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若干措施》(枣人社发〔2021〕11号,以下简称《措施》)的通知,为了便于社会公众知晓、理解政策相关内容,推动政策落地见效,现就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请您介绍一下我市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现状?
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实施技能人才“鲁班传人计划”,深化技能人才培育、激励、使用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拓展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平台,技能人才队伍呈现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局面,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已达38万人,其中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5万人。拥有产业技能类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名、全国技术能手8名、齐鲁首席技师51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技师12名、山东省技术能手49名,3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培育枣庄市首席技师174名、枣庄市技术能手1016名、特级技师5名。
二、《措施》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虽然我市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特别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聚焦“先把经济搞上去、集中精力强工业”,深入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积极构建以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的“6+3”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我们经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决定在制度上再创新、措施上再精准、服务上再优化,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措施,奋力打造一支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工业强市建设赋能助力。
三、《措施》主要内容是什么?
“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总体部署,重点加强“6+3”现代产业体系技能人才培养,通过广泛宣传政策、创新培养方式、组织系列活动等举措,积极营造“技能强市”良好氛围,夯实技能人才基础,努力形成政府激励推动、企业加大投入、社会各方参与、劳动者积极进取的技能人才发展新格局。行动包括12条具体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增量、提质、扩面、升效”四个方面。
(一)创新培养培训模式。产业振兴需要大批技术熟练工人队伍。随着三年攻坚突破行动破题起势,即将投产达效的项目和势头向好的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培育更多技能人才是当务之急、长久之计。“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措施将着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重点开展四类培训,一是面向各类群体的终身职业培训,二是面向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三是面向高技能人才的“金蓝领”培训,四是面向企业岗位需求的“双元制”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构建全覆盖、分层次的进阶式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为产业发展培养更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到2021年底,力争培训各类劳动者4万人,培养技能人才10000人,高技能人才4000人,技师和高级技师1000人,其中“金蓝领”培训高技能人才600人,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800人以上,全面实现“量”的突破。
(二)完善评价激励机制。高技能领军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和“排头兵”。“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措施将充分利用枣庄市首席技师选拔和“鲁班传人”职业技能竞赛两大抓手,聚焦“6+3”现代产业及龙头骨干企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坚持高端高效、引育并举,力争培养一批具有一流技艺,能够突破关键技术、解决企业重大难题、引领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精尖缺”技能领军人才。力争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技能领军人才10名,培育选拔“枣庄市首席技师”40名、“枣庄市技术能手”40名、特级技师10名、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带头人2名。
(三)挖掘人才培养潜力。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平台载体的支撑。目前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在体量、数量和质量上还无法支撑产业发展技能人才培养需求,亟需在发展高水平技工教育、成立技工教育联盟、建设高技能人才工作站等方面精准发力,形成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充分使用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合力。力争全年新增2个省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2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全市技工院校招生3000人以上。
(四)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建设一支数量多、质量高、技术过硬的技术工人队伍,关键是要提高“蓝领”技工的地位和待遇,让工匠人才在社会群体中更“吃香”、更有获得感。“技能强市”行动通过加大典型培树力度、推进技能品牌创建、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等政策措施,全方位、多层次运用和展示技能人才成果,真正营造“崇尚技能、尊重劳动、关爱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解读部门、解读人及咨询方式
政策解读机关:枣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首席解读顾问:徐帅
政策咨询电话:0632-3317254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