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天气已经微凉,天还未亮,带着家人的惦记,带着组织的信任,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接到紧急通知后,立即组建一支由医生关丽梅、曲宁、安翥鋆,护士樊华、马慧敏、曹晓萌、刘雨微、董硕组成具有丰富抗疫经验的医疗队,踏上新一轮定点医院新冠救治的征程——哈尔滨市第六医院。
四组医护人员,每日6小时轮换,午饭、晚饭并在一起。他们奔忙在确诊病例隔离病区的大楼里,辗转在患者的病房中,用专业技能守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不获全胜 决不收兵
党员关丽梅是本次支援市六院医疗队的领队,在接到任务通知后就立刻进入紧张的工作准备中。当时,六岁的儿子正在发高烧。她的爱人也是奋战在一线的医生,两人无暇顾及儿子,只能把药物买好,叮嘱儿子自己一定按时吃药。儿子因为生病与平时相比,少了几分活泼,但还是很懂事地对妈妈说:“妈妈,加油,我会好好吃药。”关丽梅转身离开,踏入抗疫征程,忍着泪水,化作坚强的能量。11月7日,关丽梅迎来了自己43岁的生日,凌晨1点到早晨7点,她在病区值夜班。没有了家人的陪伴,只有战友与患者。她在心中默默地许下生日愿望:“愿疫情早日结束。”
在市六院支援的还有CT/MR室的全东伟,10月13日接到支援通知,14日下科上岗。10月21日,他在病区过了34岁的生日。生日那天,女儿给他发了一个视频,说:“爸爸生日快乐,我想你了。”11月10日即将迎来他女儿7岁生日,今年他无法为女儿庆祝,之前许诺给她买个好看的娃娃,也不得不由妻子代劳。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时刻谨记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如今,在一线岗位上奋战了近一个月的全东伟,即使思念如泉,也坚守阵地,站完最后一班岗。
抗疫中的鹣鲽情深:家里有我 万勿挂念
在家中,他们是知心爱人,在抗疫一线,他们是并肩战友。神经内科医生曲宁与骨外科医生李赫便是这样的一对夫妻。李赫多次参与医疗保障,此次曲宁去支援,作为家中顶梁柱的李赫全力支持妻子,“注意安全,家里有我,有空多视频。”曲宁年近八旬的父亲已到了癌症终末期,意识不清醒。临行前,七旬的母亲为曲宁收拾行李。7岁的女儿这些年也逐渐明白了父母的职业与担当,一边和姥姥帮妈妈收拾行李,用自己的懂事来化解曲宁的担忧。
当“平安蓝”遇上“天使白”,不同的颜色却承担了相同的使命,董硕与丈夫便是这样的一对组合。董硕的丈夫是一名警察,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他们顾不上5岁的女儿,迅速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虽然想要好好陪陪年幼的孩子,但经历过疫情的他们,更明白这时候需要舍小家顾大家。白衣天使和蓝衣战士再次披甲逆行,心中除了对彼此和孩子的思念,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休息的间隙,夫妻二人通过视频看着酣然入睡的孩子倍感幸福,他们相互鼓励,彼此秉持一个信念:疫情在前,永不后退。
家人与信念的取舍:执着追求 无悔选择
支援那天,急诊科医生安翥鋆在完成24小时的急诊工作后,来不及跟家人告别,带着对妻儿的思念、带着父母的牵挂,“无缝对接”的踏上了支援的征程。42岁的樊华是护士中的大姐姐,家里父母公婆都年过七旬。怕老人血压增高,因焦虑而影响病情,她不得不联合丈夫一同“欺骗”老人,将对家人的牵挂默默放在心中,义无反顾守护在患者的床旁。
曹晓萌将7岁的儿子的生活起居托付给丈夫后,趁着孩子没醒,她悄悄地出发了。懂事的孩子醒来以后知道妈妈又去支援了,没有哭闹,只是默默抱起妈妈的被子,感受着妈妈的温度。还有让曹晓萌放心不下的是86岁的姥爷。姥爷卧床3年,最近身体状况特别不好,每天从病区回来,都让在姥爷家的妈妈发视频给她。
6岁的儿子是马慧敏的“暖宝宝”,即便天气再寒冷,她也觉得心里暖暖的。每天儿子都等着妈妈下班后视频通话,“妈妈,你要努力工作。”“妈妈,你要好好吃饭,这样才有力气。”有一天马慧敏工作太忙,回到宾馆已经很晚了,孩子哭着在沙发上搂着手机睡着了,第二天,儿子依旧鼓励妈妈要加油。
“待我归来,脱白衣、披嫁纱。”这是刘雨微支援出发前对男友许下的承诺。刘雨微和男友准备在今年11月11日领结婚证,接到疫情调派通知,男友虽然不舍,但依旧帮她收拾行囊,只说了一句:“送你出征,待你归来。”刘雨微经常默默为自己打气,穿上隔离服就是战士,就要坚守好脚下的阵地。她说:“将来的某一天,我也会有自己的孩子,我会很骄傲地和告诉他,他的父亲作为一名建设者曾两次驰援沈阳建方舱,他的母亲也曾主动请缨一线战疫情。”
党旗红、天使白,疫情之下,一批又一批奋战抗疫的逆行者用温暖与感动的色彩,勾绘出一幅幅振奋人心的战疫画作。支援市六院医疗队用自己的身躯铸成一道密不透风的屏障,阻隔病毒的传播。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奋战在疫情的第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初的医学誓言,履行着医者的使命。(孙丽霞 叶鸿)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