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赋能实现“双碳”目标愿景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气候变化世纪危机,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碳达峰进而迈向碳中和,将在未来不到40年的时间里带来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在我国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加快把四川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中承载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支撑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先行区,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支撑四川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这是四川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的关键一招,也是高质量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谋划。

碳达峰碳中和蕴含高质量发展机遇

绿色低碳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特征。面对日益突出的全球气候变化风险,我国选择了主动而为、前瞻布局,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为技术革命、产业变革、能源转型、消费升级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技术革命是支撑。绿色低碳技术特别是前沿性、颠覆性、负碳性技术,将在深度脱碳进程中扮演关键性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需要加快研发近期实用性较强、市场需求大的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可再生能源制氢、新型储能等节能降碳技术,也需要有序布局远期实现深度脱碳必不可少的直接空气碳捕获、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等未来技术。

产业变革是重点。碳中和愿景下,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高碳排放、低附加值产业将面临更严格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碳定价”约束,冶金、建材、化工、煤电等高碳产业深度转型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低碳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推动制造业组织和生产方式根本转变,形成价值重塑新动能和产业分工新优势。

能源转型是关键。能源脱碳成效直接决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的节奏、成败。推动实施本世纪中叶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首要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大规模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全面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联通互剂的现代能源体系。

消费升级是导向。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路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公众、企业、公共机构更加关注产品的碳标签、碳足迹,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减少过度包装、过度消费,推广绿色出行、绿色办公,让绿色理念逐渐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为。

四川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的发展潜力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性机遇,四川应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技术创新潜力、绿色产业基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资源禀赋有优势。四川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钒钛、锂矿等战略性矿产在全国查明资源储量中居首。能源资源“水多气丰”,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三大流域是全国最大的水电“富矿区”,水风光组合开发条件得天独厚。四川盆地是我国天然气(页岩气)最富集地区之一,探明量、资源量居全国前列。此外,拥有全国第二大林区、第五大牧区、最大高原泥炭沼泽地,生态系统碳汇存量多、增量大、潜力好。

产业发展有基础。近年来,陆续建成一批大型水电站和风电基地,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量和消纳量居全国第一,率先在经济大省中形成以零碳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实现了从资源大省向电力大省的跨越式转变。天然气(页岩气)产量已占全国近四分之一。建成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晶硅电池生产基地。氢能产业生态圈雏形初现,“成渝氢走廊”启动建设,成都氢能竞争力居中西部城市第一。

市场需求有前景。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常住人口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五。经济总量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六。根据最新规划,“十四五”时期四川力争经济总量再跨上两个万亿元台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高于全国,未来低碳空间构建、低碳产业发展、低碳能源供给、低碳生活培育将变得更加必要而迫切。

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的三个维度

全会立足四川基础和优势,居高望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前瞻谋划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围绕做优做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壮大清洁能源支撑产业、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应用产业三个维度谋篇布局,将有效赋能清洁能源开发、产业现代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

赋能资源开发利用。一方面,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改善基础设施和增进民生福祉,切实将清洁能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另一方面,更加有效供给清洁能源,既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能需求,提升保障能源安全的能力和韧性,也可为四川乃至全国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战略支撑。

赋能产业现代转型。培育发展成长性、战略性绿色低碳产业,将有助于优化经济地理格局和产业分工结构,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天然气消费的加快普及,有利于大型企业、重点园区、优势产业低碳化改造和发展,腾挪更大碳排放存量空间,反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和低碳经济发展。

赋能低碳城市建设。绿色优势产业还将与城市低碳营建擦出火花。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将开拓建筑降碳路径,降低居民居家生活碳足迹。新能源汽车产业提档升级,将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步伐,推动适度超前、智慧低碳的充换电和加氢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加快迈向“电动四川”和氢经济时代。数字经济将赋能城市治理,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孕育新经济新动能。

善用绿色低碳产业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工程,既要谋划好、布局好,更要发展好、服务好。要保持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促进产业低碳联动发展、共建绿色生态链,推动清洁能源高效配置和高质利用。

守好“红线”,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长江大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推动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坚定全生命周期绿色理念,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气候智慧型开发基地、产业基地和应用场景。

做大“蛋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以“三江”水电、凉山风能、“三州一市”光伏为重点方向,统筹推进流域整体开发、水风光联动开发、多能耦合打捆外送。打好“组合拳”,推动区域联动发展,打造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光伏产业带、“成渝氢走廊”。以大中城市为重点,推广新能源汽车,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提升公共领域交通电气化水平。放大绿色低碳产业红利,建立健全产业链、生态圈、功能区,培育营造绿色金融和气候投融资良好生态。

释放“能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控制制度,推动以节能为主逐渐转向以降碳为主,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以绿色能源提升产业吸引力和聚集度,有序释放用气用电需求,巩固和深化以可再生能源电力为主、天然气为辅的新增用能格局。推动新增绿电优先用于保障民生改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渐进式实施“煤改气”和电能替代,提高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和电气化水平。

增强“韧性”,维护产业能源安全。优先保障民生用能和国计民生敏感脆弱产业稳定。把握产业节能降碳的时序、节奏、力度、重点和协同性,优化用能和碳排放预算管理,科学分解下达节能降耗目标任务,避免节能减污降碳“一刀切”,影响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统筹集中式与分布式、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发展,提升能源储备、调峰和应急能力,避免能源供需、价格大起大落,确保能源安全和降碳安全。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四川的转型战略、发展政策,也是城市、企业和个人的机遇。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需要靶定方向,统筹兼顾做好高碳能源、高碳经济、高碳生活“减法”和低碳能源、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加法”,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面子”和“里子”。 罗彬 向柳作者分别系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院长,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能源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工程师)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