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发射高分三号02星进一步提升卫星海陆观测能力

新京报讯(记者 张建林)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11月23日7时4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遥三十七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三号02星。此次入列的高分三号02星将与高分三号01星组网,满足陆海观测快速重访需求,为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数据业务化应用提供支撑。

高分三号02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的一颗业务星,运行于755公里高度太阳同步回归轨道,主要载荷为C波段合成孔径雷达,也被称为1米C-SAR业务卫星。据了解,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98次发射。

搭载中继用户终端系统,大幅延长火箭信号接收时段

高分三号02星充分继承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科技专项高分三号卫星技术方案,发射入轨后将与在轨运行的高分三号01星进行组网,形成海陆雷达卫星星座,具备1米分辨率、1天重访的能力。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000901,股吧)集团有限公司五院了解到,本发任务采用发射场质量确认制,也是型号首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PAD终端作为确认制的工具。本次任务搭载了中继用户终端系统,使用中继卫星全程接收火箭主动段遥测信号、完成信息传输。

相比传统的地基测控方式,中继测控可以不受地面站布置的影响,减少火箭发射轨道设计的约束,大幅延长火箭信号的接收时段,特别对于主动段航程较长的长征四号丙火箭,优势非常明显。这也是型号首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该技术,试验队与发射场开展了充分的接口协调、技术交底和地面测试,确保产品质量受控、飞行考核顺利。

此外,为了对分离后的卫星进行更好的观测,根据星箭相对位置关系和图像系统视场条件,研究人员合理设计了火箭排放段时序,适时调整箭体姿态,使火箭图像能以凝视态观测卫星分离后帆板展开等关键动作,大大改善了观测效果,为确定入轨初期状态提供了高质量的直观信息。

为了满足应用需求,研制团队延长了02星在海洋观测模式下单次开机工作时长。同样工作一次,高分三号02星监测范围、获取信息量均为01星的2倍,特别是对海洋内波监测,在成像时间内可获取充足的海洋内波变化数据,为预警、防范做出及时响应。

新增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和星上实时处理功能

高分三号02星作为我国首颗合成孔径雷达业务卫星,标志着我国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已由科学试验型向业务应用型转变,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遥感业务化观测能力。

1米C-SAR卫星与已在轨运行的高分三号科学试验卫星共同组成我国海洋监视监测卫星星座,卫星重访与覆盖能力显著提升,标志着我国海洋监视监测卫星星座初步形成。具有高分辨率、宽覆盖、多极化、多模式海陆观测数据获取能力。

据自然资源部介绍,该星在高分三号卫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优化,新增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可为海上权益维护和大洋渔业生产活动等提供服务;新增的星上实时处理功能,提升了海上突发事件、海陆自然灾害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能力;改进了传统扫描与波成像模式,提高图像质量与海浪参数反演能力;卫星连续成像时间增加一倍,进一步提升卫星使用效能。

此外,该星可为海洋动力环境、自然灾害与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监测、土地利用、地表水体等多要素观测提供稳定可靠的定量化遥感数据,为保障海洋权益、维护国土安全、防范地质灾害等重大任务目标,以及为“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1米C-SAR业务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支持立项,由自然资源部主持建造的海洋业务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分别承担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后续,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将会同相关应用单位组织开展卫星在轨测试工作,全力保障卫星按时投入使用,实现多星组网业务运行,有效满足海洋、国土、应急、生态环保、水利、农业、气象等多领域应用需求。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危卓

(责任编辑:李显杰 )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