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的焦点。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为应对气候变化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碳中和目标下,传统基建项目遭遇挑战,而新基建的重要性则逐渐体现出来。所谓新基建就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为全社会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其中,中国交通新基建主要包括城市、城际轨交、高铁、物流仓储、智慧城市等,通过发展便携交通,拉近城市之间的距离,推动城市生态圈的打造。
梁征凯是中国地铁、市政隧道建设上的一个老兵,从业经历17年,他参与规划建设了中国主要城市的地铁隧道项目,包括广州地铁、天津地铁、杭州地铁与杭州香积寺路隧道等项目,成为中国地下工程建设领域的行业专家。近期,我们邀请了梁征凯先生畅谈中国地下工程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落实低碳城市理念,打造符合地区特色的市政交通建设
低碳城市理念主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核心理念。在低碳城市创建的进程中,需要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等周围环境因素进行规划设计,以不破坏原有的城市文化、历史韵味以及生态系统为前提,融入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从而打造出独具地域特色与内涵的城市文化。
梁征凯表示,低碳的市政交通建设需要对其历史文脉加以重视和保护。以杭州香积寺路隧道为例,该隧道工程目前是杭州周边环境最为复杂的盾构隧道,项目沿线控制性建构筑物较多,需近距离侧穿很多建筑物,另需下穿古运河、香积寺古塔、大兜路历史街区等。前期与众多隧道专家进行方案论证,通过建筑周边地面注浆预加固、控制盾构掘进参数、盾构周边长管注浆、香积寺塔地面支架加固等工程保护措施,保障了隧道顺利安全竣工。同时,鉴于考虑对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景观及周边历史街区等风貌的保护,以及集约建设用地等因素,采用下穿隧道方式过运河,使城河整体景观风貌协调,保证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使市民游客能更完整地领略运河独一无二的文化廊道美景。
香积寺路隧道修通后,将杭州城北到城西的交通时间由之前的一小时最快缩短到两分钟左右,以杭州城西日平均车流量6万辆、一辆车平均一小时碳排放量2.33KG计算,全年可至少可节约碳排放5102.7万KG,为杭州碳中和做出显著贡献。
发挥地下空间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积极作用
碳达峰、碳中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降低碳排放,一个做到是碳的负排放,也就是碳的吸收,所谓碳中和就是两者抵消了。地下空间开发对这两个方面都可以产生重大的作用,通过地下空间的释放,化解城市化占地与绿色生态的矛盾,是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作为一名地下工程建设者,梁征凯对地下空间集约开发有着丰富经验,善于优化路网结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他认为,借助城市本身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进行地下空间开发,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具有重大的贡献作用。梁征凯强调,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要把市政交通,包括轨道交通和地铁、越河跨江隧道、地下快速路等尽可能转入地下空间,实现地下空间的多重利用,实现释放地面生态的要求。“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新增地下空间建筑面积达到10.7亿平方米。2019年,全国地下空间新增建筑面积约2.5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47%,新增地下空间建筑面积(含轨道交通)占同期城市建筑竣工面积约19%。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模与隧道建设总里程多年来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最后,梁征凯对未来中国交通新基建进行预测,他认为短期内新基建虽然难免增加排放,但信息革命和能源革命会推动产业升级并改变现有的排放格局。中国的当下与未来,“碳中和”会成为发展主旋律,将智慧发展理念运用到“新基建”的可持续发展中,更有助于对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