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市科技局对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15225号提案的答复(高新科)-关于培育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议

尊敬的周爱国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培育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接到您在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关于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议》的提案后,市科技局十分重视,召开会议进行了学习,专门研究了落实措施。现将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及下步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高新技术企业基本情况

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25家,比2015年增加143家,增长174.4%。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9.14%,比2015年增加19.31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年营业收入达到2亿元以上的企业28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44家,占64%。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于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86家、新材料领域45家、电子信息领域18家、生物医药22家领域。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梯次培育力度,明确培育重点。近三年来,我市先后实施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科技创新券”等政策措施,以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为核心,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增强政策扶持效应,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加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了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针对性,通过对辖内企业进行上门走访、调查摸底,根据企业的专利、成长性、创新性等指标,筛选出有一定条件、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建立了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库。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库中筛选重点培育企业,按照“因企而异、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一企一策,制定培育方案,跟踪开展科技服务。在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中,做到关口前移,提前培训,超前服务,开展针对性的帮扶指导。采取“三年培育工作法”,指导企业把申报前三年企业专利成果、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研发经费投入、资产效益等指标做实、做细,补齐短板,提高申报成功率。逐步构建起全市“科技型企业 -高新技术后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促进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

(二)深化产学研合作交流,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近三年来,我市坚持借梯登高、借力发展,全方位开展科技合作,与山东省科学院、浙江大学和枣庄学院等高校院所分别实施产学研联合基金计划,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将征集的技术难题及企业技术需求,组织企业与西安交通大学、常州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对接。深入开展“双百行动”工作,联合常州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和枣庄学院评选优秀特派员,进驻企业参与指导研发活动。举办了山东省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制造峰会暨院士枣庄行活动,加强数控机床创新合作发展,促进科技数控技术交流。进一步深化了我市企业与院所专家的产学研合作,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

(三)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聚集企业创新资源我市把创新平台比作“梧桐树”,力求引来、孵出更多“金凤凰”。特别是近年来,通过政府主动搭平台、校企联姻建平台、聚拢人才强平台,集中打造了一大批与枣庄产业发展契合度高、带动力强的高端创新平台,厚植了枣庄创新发展的优势。高标准推进山东省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先后完成资金投入2亿元,建成了2万平米的集研发、孵化、检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其中投资5000余万元的“固态全无机电致变色智能玻璃”中试线已经投入使用;顾真安院士、包亦望博士等9个高端人才团队进驻共同体;共同体成员单位达到40余家,14个重大成果进入共同体进行孵化。

(四)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增强企业创新活力近来,我市强化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建设,加大对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引培和支持力度,努力构建以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主体的科技人才体系。2020年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9人,其中泰山人才战略新兴类3人,省创业大赛企业类4人,外专双百计划2人。全市连续实施“枣庄英才聚集工程”、柔性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进一步壮大了全市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

(五)大力推动科技与金融相融合为发挥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重要作用,对接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2019年市科技局联合市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枣庄中心支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枣庄监管分局联合制定了《枣庄市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并与12家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面向全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全面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工作。2020年协调合作银行共发放77笔贷款3.02亿元,为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六)实施政策驱动,调动企业积极性。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税赋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征收所得税、研发费用可享受加计扣除优惠等政策。2019年度全市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349家,扣除10.76亿元,企业共享受税收优惠2.696亿元,增幅达到45.09%。全市减免高新技术企业税收22.51亿元。获得省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财政补助350万元。省企业研究开发加计扣除财政补助企业达到246家,获省财政补助2855.27万元。进一步激发了科技型企业创新活力。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强化关键技术开发,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紧密衔接“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凝练聚焦战略重点布局和重点任务,强化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在更多领域实现由“跟跑”向“领跑”转变。加强重点产业领域技术预测和前瞻性布局,强化基础研究投入和优势力量整合,加快技术跨界融合创新,尽快取得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吸引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创新成果和重大关键技术在枣庄转移转化,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全面深化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省科院以及著名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推进精准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提升合作实效,努力推动高端创新要素向我市聚集。

二是持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创新资源共享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参与全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和建设,一是加快建设枣庄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借鉴先进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运营模式、组织架构,依托浙大山东工研院建设枣庄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共同体。以中建材科创新技术研究院(山东)有限公司牵头建设山东省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创建大科技创新平台。三是加快建设国家、省重点(工程)实验室及省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市中区建材新材料与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滕州市航空发动机叶片制造科学重点实验室进入省厅“一事一议”建设项目;落实市政府与中建材总院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建材总院共建绿色建筑材料国家(山东)重点实验室。大力促进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新机制新模式,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提供载体支撑。

三是全力招引用好科技人才,构建以战略科技人才为主体的科技人才体系认真落实省市“双招双引”工作会议部署,强化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建设,加大对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引培和支持力度,努力构建以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主体的科技人才体系。持续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工程,认真落实省31条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吸引更多科技人才来枣创新创业。  

四是围绕全市重点产业,攻坚突破一批产业“卡脖子”技术。在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在化工、机床等传统产业组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集成应用;聚焦做强做专做优新材料产业链,健全完善“链主+链长+联盟”工作机制,建立由链主担当组建配套关联企业和科研创新机构参加的产业联盟。

五是强化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助力产业提升突破设立1000万元市级产学研联合基金,支持科技成果来我市转移转化;获得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立项的,市级财政给予最高500万元配套支持;高校、科研单位实施的落户我市的重大产业技术研发项目,按其获得的国家和省支持资金额度,给予最高500万元配套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市财政给予每年100万元运行支持资金,连续支持5年;对新获批的国家、省级重大科技平台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500万元的项目支持。

感谢您对全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枣庄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1029

承办科室:市科技局高新技术及产业化

联  系 人:张克兴

联系电话:331149218806322081

抄    送: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政府督查室。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