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东举行解读《山东省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新闻发布会
11月5日,山东举行《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发布会,请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侯翠荣、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副主任龙钢、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司家军、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褚瑞云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陈琛: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侯翠荣女士,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副主任龙钢先生,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司家军先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褚瑞云先生,发布全省“四减四增”评估情况,解读《山东省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侯翠荣女士介绍有关情况。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侯翠荣: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近日,我省完成了上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评估工作,省生态环境委员会印发实施了《山东省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一、上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主要成效
2018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污染源头防治,调整‘四个结构’,做到‘四减四增’”。对此,省委省政府高规格推动,召开全省动员大会并印发实施“四减四增”行动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年评估等机制,有序有力推动了“四减四增”落实落地。我省也成为全国唯一专门制定“四减四增”行动方案、成立推进机构的省份。
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四个结构”持续优化调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对环境空气质量改善(PM2.5)直接贡献率达37.5%,厚植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从“四个结构”优化调整看,与2017年相比,产业结构方面,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1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3.5个百分点。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净接纳省外来电量增长103.3%,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提高6.8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降低率降低10个百分点,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2.6%。运输结构调整方面,全省铁路货物发送量增长34.1%,公路货运量降低27.9%,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发送量增长180%,沿海港口集装箱铁路集疏港比例达到6.47%。农业投入结构调整方面,全省化肥使用量(折纯量)、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15.5%、23.1%,商品有机肥使用量436万吨,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建成粪污处理设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0.1%。
二、《行动方案》编制背景
进入“十四五”时期,我省结构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产业结构还不符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要求,能源消费结构偏煤问题还未根本扭转,运输结构偏公路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建设和服务效能有待优化提升,农业投入结构还不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处于高位,污染源头防治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依然任重道远。
为切实解决这些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省生态环境厅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新一轮《行动方案》编制工作。编制过程中,主动衔接国家、省最新政策要求,先后12轮与省有关部门沟通对接、征求意见,收到反馈意见272条。现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生态环境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并正式印发。
三、《行动方案》主要内容
新一轮《行动方案》明确了我省未来三年“四减四增”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科学谋划了重点任务、主要举措和保障措施,确定了“时间表”“路线图”,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总体要求,深入调整产业、能源、运输、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保障措施等6部分内容。
(一) 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基本原则: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突出减污降碳协同,突出新旧动能转换、空气质量改善、“碳达峰”要求多目标协同,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主要目标:到2023年,全省产业、能源、运输、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明显优化,发展质效走在前列,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重点任务
新一轮《行动方案》明确了未来三年产业、能源、运输和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4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在深入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坚决淘汰低效落后产能,严控重点行业新增产能,推动绿色循环低碳改造,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比如:到2023年,转移退出传输通道城市外炼钢产能490万吨、炼铁产能450万吨;生态工业园区力争达到30家以上;建立60个原辅材料替代示范项目,高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比例达到9%;主营业务收入过1000亿元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达到5个,新培育20个以上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力争全省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260亿元,工业副产氢纯化、燃料电池发动机等关键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是在深入调整能源结构方面,严控化石能源消费,持续压减煤炭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壮大清洁能源规模。比如:到2023年,全省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39600万吨标准煤以内,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力争达到4400万吨标准煤以上;煤炭消费总量压减6%以上,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实现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人均综合能耗、人均用水量分别比2020年下降3.1%、3.7%、3.7%以上;生物质能年利用量相当于替代500万吨标准煤;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从2020年的4542万千瓦提高到6000万千瓦;接纳省外电量从2020年的1159亿千瓦时增加到1300亿千瓦时以上;到2023年,天然气供气量从2020年的221.6亿立方米增加到260亿立方米。
三是在深入调整运输结构方面,减少公路货物运输量,减少移动源污染排放,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车比例,增加绿色低碳运输量。比如:到2023年,铁路水路货物周转量增长10%以上;淘汰老旧农业机械8000台;社会车辆用能清洁化从2020年的1.3%提高到5%;力争50%以上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比重达到70%;重点区域巡游出租汽车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从2020年的5%左右提高到30%。
四是在深入调整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方面,减少化肥使用量,强化农药使用管理,提高绿色生态用地质量,加强施工工地生态管控。比如:到2023年,全省化肥使用量较2020年减少3%,农药使用量较2020年减少6%,配方肥应用面积从2020年的400万公顷增加到440万公顷;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有机肥使用量从2020年的436万吨增加到450万吨。
陈琛: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中国环境报记者:
请问与上一轮“四减四增”相比,新一轮《行动方案》主要特点是什么?
侯翠荣:
主要体现在“四个突出”。一是突出减污降碳协同。当前,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污染防治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要深入调整优化“四个结构”,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牵住降碳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牵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二是突出多目标协同。坚持新旧动能转换、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碳达峰”多目标协同,合理设置目标指标体系,倒推谋划重点任务和措施,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突出多领域、多行业、全过程理念。瞄准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等污染防控,对13个行业进行深度产业结构调整,对9个行业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四是突出引导、优化、倒逼作用。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二氧化碳达峰倒逼源头减排、结构减排,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加快调整,实现改善环境质量从注重末端治理向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和治理有效传导,推动全省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格局。
中新社记者:
请问新一轮《行动方案》主要创新性措施有哪些?
侯翠荣:
创新性措施主要体现在四大结构调整方面: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为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将淘汰低效落后产能行业从8个增加到13个,增加了再生橡胶、废旧塑料再生、砖瓦、石灰、石膏等5个行业。要求对钢铁、焦化等9个行业及建材、化工、铸造等产业集群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二是能源结构调整方面。提出淘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关停退出低效燃煤机组400万千瓦、完成360万户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在2020年的基础上,到2023年,天然气供应量从221.6亿立方米增加到260亿立方米、接纳省外电量从1159亿千瓦时增加到1300亿千瓦时以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从4542万千瓦提升到6000万千瓦等措施。三是运输结构调整方面。要求现有大宗货物年运输量150万吨以上的企业制定铁路专用线建设计划;首次将国四柴油货车纳入逐步淘汰范围;在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全社会统一使用国五及以上排放阶段或新能源车辆运输。四是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调整方面。增加了提高绿色生态用地质量、施工工地生态管控等要求。
记者:
山东是工业大省,传统产业占比较高,在上一轮“四减四增”调整后,又启动了新一轮“四减四增”,请问现在的产业结构基础如何?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副主任龙钢:
2018年以来,山东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抓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个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按照“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时间表,以“十强”产业为主战场,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努力在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上发挥“领头雁”作用。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正向着“五年取得突破”加速迈进。
一是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完善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综合标准体系,实行“压旧上新、压小上大、压低上高、压散上整”,制定实施“一企一策”产能退出计划,执行电价、信贷、土地等差别化政策,依法依规推进落后产能淘汰。2018年以来,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11万多家,化工园区由199个压减至84个;压减钢铁产能1228万吨、焦化产能1506万吨、煤炭产能2807万吨,落后产能的出清为新动能加快成长腾出了宝贵土地、能耗等发展空间。“十三五”期间,我省万元GDP能耗下降20.4%,圆满完成了能耗“双控”和煤炭消费压减任务。
二是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聚焦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等五大传统产业,统筹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裕龙岛炼化一体化、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日照精品钢基地等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落地实施,石化、冶金、钢铁、汽车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滚动开展“万项技改、万企转型”,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三年来累计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7万多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覆盖面达到70%,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三是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等五大新兴产业,推出四批、总投资3.6万亿元的1577个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集中培育73个雁阵形现代优势产业集群、规模突破4.7万亿,7个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首位。“四新”经济跑出加速度,2020年增加值占比达到30.2%、三年提高8.5个百分点。
四是加快优化产业生态。聚焦“十强”产业,加大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力度,研究谋划了培育优良产业生态的支持政策,扎实实施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22个重点产业推进方案,逐步形成“参天大树”与“灌木丛”共生的产业生态。
通过三年“四减四增”行动,淘汰了落后,提升了优势,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蝶变、浴火重生,为开启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前三季度,山东省生产总值60439.2亿元,同比增长9.9%,三次产业构成为6.8:39.2:54,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0%;传统产业升级加快,高端装备、高端化工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7.1%和15.4%;高端产业强势引领,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7%;投资结构稳步改善,“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2.3%,占全部投资比重达50.2%。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经济发展态势,将推动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在新起点上实现良好开局。
大众日报记者: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目标下,各地争先发展新能源。新能源作为能源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山东取得了哪些成效?
龙钢: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山东以“发展绿色能源,助力动能转换”为核心任务,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幅增加清洁能源供应,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成效显著。
一是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全国领先。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5467万千瓦,同比增长33.1%,占总装机的32.9%。其中,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分别达2868万千瓦、400万千瓦,均居全国首位;风电装机1840万千瓦,居全国第五位;前9个月,全省新能源发电量达到8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9%,已超过去年全年的发电量。
二是新能源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启动了首批海上风电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国家电投半岛南3号、华能半岛南4号项目首批机组顺利并网发电,我省海上风电实现“零突破”。海阳核电一期两台AP1000机组实现“双投”,累计发电超590亿千瓦时;依托海阳核电一期项目,在海阳建成了全国首个核能居民供暖项目。印发了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基本形成了从关键材料、燃料电池电堆、发动机到整车的研发和生产体系;累计建成加氢站20座,居全国第二;示范推广燃料电池汽车760余辆,运营总里程超过1500万公里。
三是新领域新业态不断涌现。积极探索光伏发电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的新模式,建成济宁、泰安共100万千瓦光伏领跑者基地项目,为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开辟了新路径。充分利于潍坊、滨州、东营等地较丰富的盐碱滩涂地和未利用地,规划布局了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级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首批200万千瓦项目已于10月28日实现开工建设。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积极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我省有70个县(市、区)纳入国家试点县范围,数量位居全国首位;10月29日,全省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在临沂市沂水县全面启动。
四是新能源技术研发取得新成效。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两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首堆正式进入“带核运行”状态,国核一号示范项目进展顺利;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山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商用车产业化技术应用”项目成功实现商业化;科技部将山东作为氢能试点省份,启动了“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
总的看,我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起步较早,产业实力不断提升,技术研发能力明显增强,推广应用规模和范围显著扩大,成为我省能源行业发展的突出亮点。
山东是能耗大省和碳排放大省,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面临重大挑战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将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力提速发展新能源,补齐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我省“三个走在前”提供有力支撑。
齐鲁晚报记者:
我省在制定新一轮运输结构调整工作方案时是如何考虑的?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司家军:
上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全省运输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助推了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围绕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将切实优化运输结构,降低交通物流成本,加快交通强省建设,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交通力量。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统筹考虑我省产业、能源布局,突出我省独特地理位置特点,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构建“宜铁则铁、宜公则公、宜水则水”的综合运输格局。加速推进铁路专用线、疏港铁路、内河航道等一批铁路、水路重点建设项目,更大力度推进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到2023年,全省铁路水路货物周转量较2020年增长10%以上。大力发展公铁联运、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以及封闭式皮带廊道等绿色运输方式,到2023年,沿海主要港口矿石、焦炭等大宗货物绿色运输方式比例大幅提升。
二是聚焦“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落实。当前,交通运输行业正在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制定双碳行动方案,把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大力发展多式联运,让各种运输方式各归其位、各显其优、各尽其能,推动绿色交通综合枢纽建设,推广绿色运输装备应用,发展绿色运输方式,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三是打造多式联运节点网络和服务体系。制定《山东省“十四五”多式联运发展规划》,规划建设一批海铁公多式联运中心,形成空间布局合理、设施衔接高效的多式联运网络。推动多式联运网络覆盖深度、服务能力、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打造衔接顺畅、绿色低碳、智慧高效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
四是形成一批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成果。积极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试点,推动试点企业基本实现“一次托运、一次计费、一份单证、一次保险”,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成果,推进全省统一的多式联运服务规范标准、构建多式联运互认机制、促进多式联运无缝衔接和信息共享。
山东科技报记者:
我省交通在城市绿色低碳出行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司家军:
近年来,我省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行业规模持续扩大,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出行更加便捷。主要开展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提升公交服务品质,居民出行更便捷。截至2020年底,全省运营城市公共汽(电)车6.3万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超过90%,运营线路5361条,12.72万公里,“十三五”期间,分别增长34.1%、43.9%、45.3%。全省公交站点9.7万多个,建设港湾式公交站点14000多个,公交专用道1400多公里,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立足市民多元化出行需求,各市积极发展定制公交、通勤公交、社区公交、商务班车、夜间线路、大站快线等多种形式的特色服务,服务理念由“端菜式服务”向“点菜式服务”转变,多元化公交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二是积极践行低碳理念,居民出行更绿色。大力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全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超过90%。2020年,省交通运输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等十一部门印发《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实施方案》,确定济南、青岛等12市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近三年,省交通运输厅每年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绿色出行宣传月和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并通过组织多样化、富有群众参与性的宣传和体验活动,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引导公众优先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三是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居民出行更智慧。积极推进智慧公交建设,各市均已建成智能调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上线公交出行手机应用,实现公交信息和车辆位置的实时查询,加快电子站牌建设,为候车乘客提供实时到站信息查询服务,方便乘客出行。积极推进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与便捷应用,全省16市城市公共交通实现互联互通,并与全国30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和600余个县级城市实现了互联互通,探索互联互通实体卡与移动支付方式的深度融合,各市陆续推出支付宝、微信、银联、京东等移动支付新模式,提升便捷支付与创新应用能力。
下一步,在绿色低碳出行方面,主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面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积极研究出台进一步推进和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推动城市加大公共交通建设投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运营管理,切实保障城市公共交通优先权落实。
二是全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公交有效供给能力,持续优化公交线网和站点布局,加强公交、轨道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提高换乘效率,优化候车乘客的乘车体验。鼓励公交企业积极拓展定制公交等多样化公交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公交线网向郊区、全域及毗邻城市(镇)延伸,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三是全面倡导树立绿色出行理念。大力培育绿色出行文化,积极倡导树立“1358”绿色出行理念(1公里左右步行,3公里左右自行车出行,5公里左右乘坐公交出行,8公里左右选择轨道交通出行),引导公众优先选择绿色出行方式。认真组织实施绿色出行宣传月和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加强绿色出行文明交通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首选公交、绿色出行”的城市公共交通文化。
山东综合广播记者:
请问,近年来我省在化肥减量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落实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将采取什么措施?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褚瑞云:
作为农业大省,我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也投入施用了大量的化肥,施用总量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于第二位。出现这种状况,既有为维持较高农业产能而不得不为之的原因,也有科学施肥不够的因素:首先,我省是粮食生产大省,总量位列全国第三,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9%,粮食作物亩单产水平高出全国56.3公斤,耕地需要较多的化肥投入;同时,我省又是蔬菜、水果生产大省,这些高效经济作物需肥量相当于粮食作物的2-3倍;另外,部分地区施肥方式粗放,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不够,也是导致化肥用量较大的重要原因。
2015年以来,特别是2018年我省实施“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狠抓政策落实,保持了全省化肥施用量负增长的态势。据统计,2020年,全省化肥施用量380.9万吨,较2015年(463.5万吨)减少17.8%。我们的主要措施有两个:一是组织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试点行动。全省在17个示范县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94个,分作物集成推广一批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建设一批化肥减量技术服务示范基地,宣传推介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并为农民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二是深入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持续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推广“畜—沼—果(菜)”循环利用技术,累计建立示范区127个,并将归纳总结形成的技术规程、推广模式和运行机制,及时在全省面上进行推行,有力地推动了有机肥替代化肥等举措在更大范围的实施。
新的“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在2020年较2015年化肥施用量下降17.8%基础上,到2023年再下降3%。我们将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逐级压实工作责任。将测土配方肥应用面积、增加商品有机肥用量等任务分解到市、到县,层层压实工作责任。
二是推广应用化肥减量技术措施。全覆盖采集土壤样品、规范测土,精准施肥、减少用量;在苹果、设施蔬菜、茶叶等优势产区继续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引导农民多用有机肥,实现化肥减量;加快水肥一体化示范推广,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减量增效。
三是组织实施化肥减量和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加大绿色先进技术应用,宣传引导缓控释肥、种肥同播等减肥增效技术的推广。结合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实施,集成推广绿色种养技术模式,加大粪肥还田力度。
联合日报记者: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投入品,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备受群众关注,请问,我省在农药减量增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采取什么措施?
褚瑞云:
近年来,全省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持续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力度,重点在“精、控、替、统”四个字上下功夫,初步实现了农药减量增效的目标。
一是做好精准测报和科学施药。在全省建立250个智能化监测站,初步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智能化病虫害监测网络。在精准测报基础上,实行最佳防治时期用药,把病虫危害努力控制在初发阶段,防控结合,减少盲目用药、滥用药等现象。
二是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创新绿色防控技术,持续集成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模式,制定发布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标准体系。指导创建26个全国绿色防控示范县,全省绿色防控覆盖率从2016年的25.84%提升到2020年的41.67%。
三是大力推广环境友好型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大农药使用培训宣传力度,仅2020年,全省累计举办各类植保技术培训1137期(次),培训种植大户、专业化防治组织机防手和农药经销人员17.6万余人(次)。
四是积极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目前,全省培育专业化防治组织3600多个,拥有高效植保机械8.4万台(套),其中大中型植保机械1.9万台(套),植保无人机7087架,专业化统防统治能力显著增强。
下一步,按照新的“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农药减量要在2020年较2015年农药使用量下降24%基础上,到2023年再下降6%。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用药技术指导。强化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改进病虫防控方式,推广化学农药替代、精准高效施药、轮换用药等科学用药技术。对主要作物关键病虫害,因地制宜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技术;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破解一家一户“打药难”“乱打药”等问题,提升防治效果。
二是着力推进科学用药。围绕“药、械、人”三要素统筹协调提升,提高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比例,因地制宜推广植保无人机等现代植保机械,采用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等先进施药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实现减药增效。
三是强化示范引领和技术培训。大力扶持发展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在粮食主产区和果菜茶优势区,再打造一批全程绿色防控示范样板,示范引领农药大面积减量增效。同时,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围绕关键农时季节、生产环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主题突出、贴近农户的宣传活动,普及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增强群众科学用药意识和能力。
陈琛: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生态环境保护宣教中心张素华,联系电话:66226127。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