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无许可证从事危废经营活动,能罚吗?怎么罚?

 无许可证,可作个人从事危废经营活动处罚依据?

◆张辉

《中国环境报》2021年8月13日第六版刊登《个人无许可证从事危废经营活动,能罚吗?》的文章,文章结合《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第八十条及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认为对“个人无许可证从事危废经营活动”可以进行处罚。文章从4个方面对该观点进行了论证,但笔者认为,这4个方面的论证存在瑕疵,逻辑难以自洽。

《固废法》适用哪些主体?

通过对《固废法》全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固废法》对于“单位和个人均适用”的情况已作出明确的规定,如第二十六条、第五十七条、第六十五条、第一百一十二条第四款等均明确提及了“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因此,应当认为只有在《固废法》条文中出现“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时才能认定该条文对单位和个人均适用。

文章作者认为,虽然《固废法》第八十条第二款没有出现“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但第八十条第三款出现了“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因而可以认为第八十条适用于个人经营者。但对《固废法》第八十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文章作者对该条文各款间的关系理解有误。

法律条文各款之间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其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关系。对第八十条进行文义解释,可得出第一款和第二款是递进关系,而第三款和前两款是并列关系。忽视第一、二款的限制条件,直接将第三款规定套用于第一、二款中,这在逻辑上是不合理的。因此,文章对于适用主体的论证存在缺陷,不能从第八十条第二款中推导出无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经营的行为可同时适用于单位和个人。

无证排污行为如何定性?

针对“个人无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定性,依照《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第五条之规定:“经营者未依法取得许可从事经营活动的,由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的部门予以查处;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予以查处。”由此可知,无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已然违反我国法律,应当对其进行处罚。

行政处罚依据有哪些?

无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已违反我国法律,问题的核心在于依据什么法律规范进行处理。

文章作者认为,可以依据《固废法》一百一十四条进行处罚。《固废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款和第一百二十条均为第八十条第二款的罚则。对无许可证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行为主体,行政机关应当(1)责令改正、(2)作出罚款、(3)责令停业或关闭、(4)对主要责任人员进行罚款、(5)将主要责任人员移送公安行政拘留。从条文内在逻辑看,上述5种行政处罚措施应当并行适用,而非选择适用,是典型的针对单位违法行为规定的“双罚”模式。自然人难以作为行为主体适用上述罚则。

对于个人无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处理,可以适用《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第十三条:“从事无照经营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法律、行政法规对无照经营的处罚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同时,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条:“违反国家规定,制造、买卖、储存、运输、邮寄、携带、使用、提供、处置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将个人无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认定为买卖、储存、运输危险物质,并对该行为进行处罚。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法学院

《中国环境报》2021.10.29

个人无许可证从事危废经营活动,能罚吗?

◆章圣样

在一次案件工作研讨会上,大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第80条第2款“禁止无许可证或者未按照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规定中的“无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经营”违法行为的处理产生了争议分歧。

第一种观点认为,结合《固废法》第80条第1款、第2款及第114条规定理解,无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经营的行为适用于单位而非个人;第二种观点认为,单位和个人均适用。笔者就此问题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

1.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申领主体要求

经营活动通常指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提供服务的活动。依据《固废法》第80条第1款规定,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取得许可证。

《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了许可证类型、申领条件、申领程序等。依据该《办法》第10条、第11条和《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审查和许可指南》(原环境保护部公告 2009年第65号)规定,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申领主体为法人单位。因此,自然人和非法人组织不具备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申领资格。

2.无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经营的违法主体

依据《行政处罚法》第3条规定,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主体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虽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的申领主体限于法人单位,但并不意味着无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经营的只有法人单位。受利益驱使,公民或其他组织完全也有可能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

从现行《固废法》第80条和修订前的《固废法》第57条规定内容对比来看,第1款、第2款相应内容基本没变化。但现行《固废法》第80条第3款关于“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许可证的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活动”的规定,相比修订前的《固废法》第57条第3款关于“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的规定,增加了“其他生产经营者”。显然,此处的“其他生产经营者”指除单位以外的公民、其他组织。

由此可见,对无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违法主体适用并无限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都有可能。因此,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

3.无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具体情形

无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其本质属于《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第5条规定的无证经营行为,即指经营者未依法取得许可从事经营活动。

对于无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从具体经营行为上看,依据《固废法》第80条第1款规定,限于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经营活动。

从违法经营主体上看,实践中往往不止一个主体,很有可能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组合,形成违法经营的“链条”,即多个主体共同实施危险废物经营活动,在尚未构成污染环境犯罪的情况下,应分别依法予以处罚。

从许可证取得上看,主要包括无许可证;已有许可证被吊销、撤销或注销;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申请换证或申请换证未取得批准等情形。

4.无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经营的法律后果

依据《固废法》第114条关于“无许可证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或者关闭;对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的规定,如果上述违法主体是法人单位的,对其实施“双罚”。如果上述违法主体是公民或非法人组织的,要注意分析是否存在“一事二罚”,对符合“一事二罚”情形的,处100万元-500万元罚款后,对同一责任人员不再处10万元-100万元罚款。

此外,在执法实践中,如果符合《行政处罚法》第33条规定的“轻微不罚”“首违不罚”或“无主观过错不罚”等适用情形,比如从事收购一般废品的个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首次收购少量的危险废物,未造成危害后果,经教育后及时改正的,可以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综上,笔者认为《固废法》对无许可从事危险废物经营的环境违法主体适用并无限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都有可能。在尚未构成污染环境犯罪的情况下,应依据《固废法》第114条规定依法予以处理,但对于符合《行政处罚法》第33条规定情形的,可以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平湖分局

《中国环境报》2021.8.13


法条速递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114条 无许可证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或者关闭;对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未按照许可证规定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或者关闭,还可以由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80条 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取得许可证。许可证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禁止无许可证或未按照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

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许可证的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活动。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