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物流CEO余睿:将向「低碳」供应链投入10亿元,并持续研发投用数千台智能快递车

“未来5年实现自身碳效率提升35%。”

作者:苏打

编辑:tuya

出品:财经涂鸦(ID:caijingtuya)

(京东物流CEO余睿 来源:京东物流)

10月12日,京东联手达达推出“小时购”业务,将“即时达”提速至“小时达”甚至“分钟达”,全面发力即时零售;10月17日,为进一步拓展近场电商场景,京东再度宣布,将于今年11.11在App首页正式上线“附近”频道,升级即时消费服务。

“京东物流的快,不是依赖于飞机等昂贵的运输工具,实现单纯搬运速度的快,而是通过对商品销售和供应链的理解,合理规划仓网分布库存,把商品提前放在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库,减少履约的环节,缩短搬运距离和搬运次数,从而实现高效履约。

公司情报专家《财经涂鸦》获悉,10月18日,由京东物流主办的2021第六届全球智能物流峰会(GSSC)正式启动。作为全球范围内供应链物流趋势探讨和前沿技术展示的载体,本届峰会以“链·未来”为主题,聚焦探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下,全球经济和中国品牌发展趋势及供应链的数字化未来。

京东物流CEO余睿在现场分享中表示,京东物流的核心主赛道是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我们从(成立)第一天起就从一体化供应链的角度来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服务能力。未来,我们也将继续深耕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的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全球零售市场中仅有的两家拥有自营超百万量级SKU的零售公司,一家为亚马逊,另一家便是京东。

借助高效的库存管理体系,京东物流已帮助京东零售接近90%的自营订单实现当日或次日送达,“定义了中国电商行业优质配送服务的标准”。2020年,其服务的客户超过19万名。

与此同时,作为新型实体企业,“碳中和”亦是京东物流未来建设的应有之意。余睿在大会现场透露,京东物流将继续投入10亿元人民币,未来5年实现自身碳效率提升35%,并“确保至2030年实现碳排放总量比2019年减少50%”。

消费与生产端共驱供应链「一体化」

“在消费端,消费者需要更多、更新、更快的产品。这些需求不仅倒逼生产商发展柔性供应能力,同时也在促使商家发展多样化、高品质的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与此同时,伴随消费端的变化,流通渠道也在不断迭代,各种创新的线上销售模式和网购节日,也加大了产品销售的季节性和波动性。这就要求流通端需要提供‘一盘货’的解决方案——通过数据和算法更好地进行销售预测和补货,帮助公司实现线上线下协同,提升履约能力和运营效率。”

余睿认为,如今,“市场变化正在驱动一体化供应链物流需求快速发展”。

这种驱动力不仅表现消费端,同样也在生产端飞速生长。“在中国,富有活力的商业生态正不断萌生出新业态。为了在复杂多变的新兴业态中保有竞争力,商家需要由数据和技术驱动的供应链、快速反应能力以及灵活配置的物流服务组合。”余睿进一步解释道,传统物流企业提及的供应链更多的是在供应链执行层,而“京东物流的一体化供应链是既可以提供覆盖贯穿供应链战略到执行的解决方案,又可以提供从解决方案到落地运营的一体化支撑”。

如今,物理世界中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已发展到囊括综合运输网络、大件网络、冷链网络、配送网络以及跨境网络等关节,成功覆盖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地区和人口,并持续向海外拓展。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京东物流在全国运营的仓库已达1200个左右,总管理面积超过2300万平方米,拥有近20万名配送人员,最大限度保证了末端的服务质量。

《财经涂鸦》另外获悉,目前,京东物流已为全国1000多个农特产地和产业带开展相应的供应链配套服务,并计划加快拓展“快递进村”工作进程,创新和完善农村网络发展模式,拓展农村快递网络广度和深度,为农村商家和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快递服务。

余睿还透露,针对不同行业的供应链,京东物流还“有针对性地进行整体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设计”。

其中包括针对3C行业的数字化集成供应链解决方案、针对快消行业的智能化、针对家电家具领域的渠道数字化变革,以及在服装领域实施的正向仓配一体相结合等。

未来,京东物流仍将持续拓展一体化供应链物流能力。

“首先,我们将继续扩展更多行业解决方案,融合线上线下,从流通端向产业端延伸行业需求导向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其次,进一步扩大供应链科技投资,一方面持续改善通过技术驱动的业务成本效率体验,另一方面通过前沿性技术布局重构业务模式。”

余睿透露,未来,京东物流还将继续增强物流网络,通过布局仓储、航空、货运网络等,提升网络覆盖实效与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的机遇亦不可忽视。今年,京东国际已相继开通深圳至曼谷、南京至洛杉矶、上海至纽约、合肥至伦敦的包机航线,并在英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中东等地开仓运营。

沃尔沃的「降本增效」故事

除上述行业外,京东物流还成功在汽车领域为汽车企业提供售后备件国内国际一体化服务,在生鲜领域提供连锁餐饮一体化服务,医药行业推动医药流通供应链变革等。

“数字世界的最大优势,就是试错成本低,且迭代的速度极大领先于物理世界。”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物流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部负责人何田认为。

为实现客户供应链优化的目标,京东物流构建出3大基本能力。其中包括以仓储为核心的高效协同的物流网络,以数据与算法驱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数字化和决策智能化的能力,以及基于需求理解的行业洞察与解决方案的能力。

其中,与沃尔沃的合作成为京东物流基于供应基础网络及大数据应用技术,实现备件供应链降本增效的最佳样本之一。

“交付是用户购车很重要的一步。准时交付以后,下一步便是用户在用车过程中的售后服务,即一套完整的零部件配送体系。”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执行副总裁兼法务副总裁胡彦杭在现场分享中表示,沃尔沃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成都和广州建立了4家零部件配送中心,覆盖全国。

为提升零部件配送效率、提供更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沃尔沃希望利用京东物流的资源、网络强大的数字平台和大数据算法,实现售后供应链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提升零部件供应链的精益化,提升供应链履约效率和经销商的满意度。

据余睿透露,双方于第一期合作阶段在西安仓展开试点——基于京东物流的供应链网络,找出了最优的网络结构和库存结构,模拟出最优的成本结构,验证智能补货的模式。该模式已于今年上半年完成测试验收,未来将试点推广至全国。

“根据西安的试点数据,整个订单满足率提升至95%以上,年库存周转次数提升至7次以上。预期全国落地推广后,可实现库存金额下降25%。我们还同时实现了大数据精准预测与全程可视化管控,支撑多渠道业务发展。”余睿进一步表示,未来,京东物流将探索更深入的合作,持续为沃尔沃提升供电效率。

此外,在非核心环节,京东物流还继续采用协同共生的方式,拓展网络覆盖的范围及弹性。

截至目前,京东物流已形成科技产品、解决方案和供应链生态3大板块,覆盖物流全链条全场景。其中,科技产品已覆盖从园区仓储分解到运输、配送、供应链各个关键环节的智能产品——基于5G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关键技术,使物流各个环节具备自感知、自学习和自决策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系统预测决策执行的能力。

继续投入10亿元加码「减碳」

据了解,今年11.11期间,通过使用减量化包装、循环包装以及回收材料等举措,消费者收到每个包裹,平均都可以节约210克的纸类包装材料、11克的一次性塑料和25厘米的胶带。

“减碳”无疑成为京东物流乃至京东集团今年的新方向之一。余睿在大会现场表示,未来5年,京东物流将继续投入10亿元人民币,实现自身碳效率提升35%。

“通过智能园区碳中和解决方案,我们助力绿色减排,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发展。同时,通过积极推广绿色能源与新能源设备,采用能耗优化解决方案,推进资源循环,支撑能源消耗可视化的方式,助力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余睿称。

截至目前,京东物流的“清流箱”等循环包装已累计使用2亿次,通过联动品牌纸箱循环利用,年审节约年节约约100亿快递纸箱,超过20万商家,亿万消费者参与其中。

与此同时,京东物流还将开放京东物流材料实验室,作为高校可再生材料创新项目孵化器,推动行业环保材料的使用和技术革新。

早在2017年,京东物流便发起推进绿色化、环保化的“青流计划”。过去5年,“青流计划”成果颇丰——在光伏发电上,预计2021年底全国京东智能产业园光伏电站装机总量将达到200 兆瓦以上;在新能源车领域,京东物流已在全国7个大区、50多个城市投放新能源车,建设及引入充电终端数量 1,600 多个,每年将能够减少约 12 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京东物流还在绿色包装的推进中不遗余力,98%循环中转袋的普及率、1.3万吨节约纸张。

峰会上,京东物流同步发布第五代智能快递车、数智化供应链解决方案“京慧2.0”、京东物控、三代天狼四大技术成果,。此前,其于华北运营的北斗新仓已实现百万级SKU操作,并进一步缩短履约时间为2-3小时。

值得一提的是,在末端配送领域,2020年至今,京东物流智能快递车已在全国共25个城市投放,已完成约200万订单。与此同时,京东物流计划,未来2-3年,京东物流将持续研发及投用数千台智能快递车。

作为新型实体企业,余睿称,为发挥新零售企业价值,未来,京东物流还将持续投入前沿性和颠覆性的物流科技,不断提升数字技术能力。

本文由公众号财经涂鸦(ID:caijingtuya)原创撰写,如需转载请联系涂鸦君。


加入【公司情报社群】

参与资本市场讨论

获取一手情报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财经涂鸦。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董云龙 )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