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聚焦“四个复兴”活化京西工业遗产

编者按:
  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见证了我国近现代工业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承和弘扬了不朽的中国工业精神。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上海杨浦滨江考察时关于“生活秀带”的重要讲话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于2020年联合印发了《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一年多来,各老工业城市积极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新路径新模式,努力打造一批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为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现将有关老工业城市典型经验做法予以刊发,供各地参考借鉴。

  石景山区和门头沟区是北京西部老工业城区,曾书写了波澜壮阔的现代工业史,以京煤集团为代表的“京西矿区”曾是全国五大无烟煤生产基地之一,以首钢集团为代表的“京西八大厂”成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随着首钢搬迁调整、煤矿关停退出,京西地区运用城市织补理念,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活力复兴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践经验。
  
一、谋定而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坚持高点站位,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制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2035年)》,明确加强工业遗产保护,推进首钢、京西煤矿等工业遗址的创造性转化利用,形成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京西模式。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深入挖掘工业遗址资源,推动首钢等京西工业遗址转化利用;支持门头沟区建设京西“一线四矿”文旅康养休闲区,打造绿色生态转型发展示范区。
  (二)坚持高标谋划,注重示范引领。根据新首钢地区“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战略定位,按照“能保则保、能用则用”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建筑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案。先后建立建筑风貌评价体系,开展《首钢工业区现状资源调查及其保护利用的深化研究》等五项专题研究,编制《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城市设计导则》等十余项专项规划。
  (三)坚持高位推动,突出政策保障。针对首钢、京煤矿区、郎园Park(原水泥构件厂)等厂区,细化分区保护利用措施,健全适应老工业区更新的建设管理机制,并由市长挂帅新首钢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系统谋划推进首钢厂区、特殊钢有限公司、第二通用机械厂等重点区域发展。出台《关于推进首钢老工业区改造调整和建设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成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中心。
  
二、文化复兴,延续老工业城市历史发展脉络
  (一)分区分类,推动原创性保护。坚持分区分类开展首钢园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核心区以“保”为主,进行“保护式修补”。首钢厂东门作为长安街西延长线上十里钢城的标志,在改造建设中将琉璃瓦、木梁等仿古建筑构件拆下编号保存,在首钢园区内按1:1比例原汁原味复建。风貌传承区以“用”为主,进行“生长式修补”,规划保护整体特色风貌。对首钢氧气厂、转运站等加强建筑和体量高度管控,打造景观视廊,亮出了西山优美天际线。
  (二)因地制宜,开展多元化利用。将“织补城市”“海绵城市”等理念运用到工业遗产利用中,因地制宜开展空间和功能修补。充分利用石景山、永定河原生态山体风貌和古建筑群文化内涵,构建与工业特色风貌适应的建筑形态,形成观山、望水、远眺工业遗迹的市民开放公共空间。充分尊重工业遗存风貌,保留部分厂房标志性构件,灵活织补配套设施。通过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西十筒仓等改造利用,为北京冬奥组委入驻提供办公、生活配套等服务,为冰雪运动等发展提供空间载体。
  
  西十筒仓改造前后
  (三)文旅融合,实现品牌化推广。首钢工业文化旅游区是我国第一家以工业文化遗产为特色的主题文化园区。景区以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线,充分挖掘高炉、架空管廊等工业遗产,打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题游,每年接待游客400余万人次。门头沟区依托闲置矿区,打造京西自然民俗及古道文化主题列车等项目,通过设置煤业文化车厢,讲述矿区故事;设置魔力车厢,开展沉浸式观光文化演出;串联沿途生态山水、古道古村和京西煤业等资源,努力打造践行“两山”理论的生态线。
  
三、产业复兴,释放老工业区转型发展动力
  (一)优化审批,破除遗产利用障碍。工业遗产建筑物大都无审批手续等,构筑物在规划、建设、消防等方面缺少再利用标准。石景山区以首钢老工业区为试点,探索形成工业建筑物不改变外轮廓线和改变外轮廓线两种审批模式和工业构筑物“企业作承诺、政府强监管、失信有惩戒”审批流程,对既有老旧构建筑物保护利用。首钢3号高炉仅用两年时间完成30余万平方米除锈和2000余吨构件更换,成为展示高炉炼铁工艺流程的工业博物馆,集企业新品发布、大型展览展示交流为一体的国内外新品首发平台。
  
  三高炉和秀池改造前后
  (二)活态保护,开启矿区转型新历程。王平村矿、大台矿、木城涧矿和千军台矿占地面积590万平方米,是京西煤矿历史、社会和艺术价值的集中展示区。门头沟区立足“一矿一主题,四矿四特色”,借鉴国际优秀文化遗产案例,通过生态修复、景观提升以及建设沉浸式体验矿山博物馆、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安全应急教育研学营地等,把昔日的能源重工业基地打造成山水交融、青绿交织、工业遗产与自然生态交相辉映的文旅康养休闲度假区。
  (三)发力文创,驱动遗产焕发新光彩。制定《关于加强老旧厂房及设施改造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支持老厂区、老厂房创建了首钢、郎园Park等市级文创园和北重、金隅、京西影视等区级文创园。首钢集团联合腾讯利用筒仓等工业遗产建设3000余平方米数字影视演播厅和直播间;与清华大学合作打造沉浸式数字圆明园、音乐机器人等一批科幻体验项目。石景山区现集聚5000余家文化创意企业,预计到2025年文创园收入超过300亿元,数字创意产业收入达到400亿元。
  
四、生态复兴,筑牢工业遗产绿色发展本底
  (一)矿山修复,扮靓绿水青山增“颜值”。通过“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和保护”等系统修复工程,对废弃矿山、矿坑、矿洞进行功能重塑、价值提升,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景观再造、整体开发、综合利用的新路径。门头沟区在延续矿区山水交映格局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矿区沿线绿化、景观优化,重塑与矿区周边景观相协调的地貌,提升废弃矿山修复率、土地复垦率和绿化覆盖率,逐步恢复山体基本生态功能。同时,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修复矿业遗产,建设矿山遗址公园等。
  (二)水体整治,塑造工业遗产新“亮点”。群明湖是首钢工业循环水冷却的晾水池,水域面积20万平方米。通过疏浚改造,突出水生态治理修复,打造了风格、美感统一的滨河景观带。每年成群结队的候鸟在此越冬栖息,最多时超过2000只。秀池是首钢炼铁循环水专用蓄水池,水域面积4万平方米。通过改造治理,在秀池下方修建了车库和下沉式展厅,在秀池上方复原“九龙吐水”景象,伴随着五彩华灯变身为京西夜景新名片。
  (三)绿色发展,新理念贯穿遗产保护和再利用。首钢园区是北京市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区,通过高炉、料仓、冷却塔等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在绿色空间规划、绿色建筑打造、建筑“碳中和”等方面积累了成熟系统的经验做法。园区大量采用被动式设计和主动式设计,创建了全国第一个C40正气候项目样板区,冬训中心、滑雪大跳台、五一剧场和制粉车间等改造项目成为三星级绿色建筑典范,脱硫车间、冰球馆等多个改造项目获得国际绿色建筑认证。
  
五、活力复兴,加速“锈带”到“秀带”蝶变
  (一)服务服贸会,“秀”出老工业区“新形象”。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是全球服务贸易领域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展会,也是国家对外开放的三大展会平台之一。2021年服贸会除继续使用历届举办地点国家会议中心外,8个专题展及其配套论坛会议和边会活动首次设在首钢园区,曾经的焦化厂里建起了15座服贸会展览场馆,脱硫车间变成了媒体中心,刀具车间、修理车间、原料系统仓等工业建筑变成了21个会议室,贯通整个园区的炼焦炉作为景观大道两侧的主要工业遗存予以保留。首钢园从工业遗址公园变成了一座国际化展会场馆,人们能够在老工业遗存里逛展、开会、洽谈,沉浸式体验服贸会的现代化与首钢园的“工业风”。
  (二)服务冬奥会,“秀”出老工业区“新容颜”。利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城市更新契机,制定北京冬奥会首钢工业遗存保护名录,利用筒仓、料仓等改建41万平方米北京冬奥会组委办公、国家冰雪运动队训练、冬奥跳台滑雪比赛等载体,建成冬奥会主运行中心、冬奥会保障指挥中心、冬奥会技术运行中心。以首钢工业遗址公园为核心打造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举办了沸雪世界杯、冰壶世界杯总决赛等国际赛事,开展了中芬冬季运动年开幕式、跨年冰雪盛典晚会等重大活动,参与人数累计超过20万人。
  
北京2022冬奥组委办公区                冬奥广场
  (三)招才引智,“秀”出老工业区“新魅力”。围绕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京西八大厂”正试着把“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吸引更多一线当红商铺、文创企业、高端人才在京西开业、体验、生活、消费。建设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制定政策吸引城市更新、文化创意等领域人才落户,成为国际人才聚集平台和城市新生活体验中心。利用独特的工业遗产风貌,运用“艺术+科技+IP”的手法,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中国舞蹈节、抖音嘉年华等一批时尚体验活动,打造了高辨识度的京西城市流量新地标。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