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机而动为中小型机场破题

原标题:伺机而动 新基建为中小型机场破题 来源:中国民航网

在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国内疫情形势仍有反复的背景下,“新基建”概念再被热议。顺应此趋势,民航业加快建设现代化民航基础设施体系,推动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声音,不绝于耳。既有拍手称好者,也有保守者提出疑虑:作为一个高投入、长周期性的行业,在各大航企和机场亏损加剧之时,依靠基建破题究竟有几成把握?

上述疑虑不无道理,尤其是以澳门国际机场为代表的中小型机场,其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尚存瓶颈,再大规模推出新基建项目,生存空间确有可能受到影响。但实际上,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越大,越要高度重视、培育壮大新动能。中央多次强调,即将开启的这一轮基建已迭代进化,从政策背景、发展逻辑到具体项目落地均不同往常,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政策背景来看,新基建的实施应偏重于“稳”,建设过程将精耕细作,既讲求效率又看重质量。相比传统基建,新基建的技术创新性更强、发展变化更快,同时面临更大的市场不确定性。其积极效应的释放有一个积蓄的过程,这就需要各市场主体着眼长远算大账、久久为功谋长效,尊重发展规律,立足自身实际进行周密规划和科学论证,同步提升硬件与软件的布局能力,更要根据财力有序推进,避免“一窝蜂”,防止造成产能过剩和风险隐患。拿澳门机场来说,其候机楼扩建、新建T2和停机坪填海扩建工程正在进行中,更应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积蓄势能、集约共享、高效绿色,把握创新与安全发展之间的平衡,统筹好存量与增量、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利用新基建进一步赋能四型机场建设。

发展新基建,需要厚植新观念。新基建着力的范畴和领域在历次会议中已被明确,主要可归结为高科技和补短板两大类,前者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后者则是“百年目标”的题中之义。在民航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智慧民航建设为主线,聚焦行业发展的痛点和瓶颈问题,以提升民航“安全、服务、效率、效益、绿色”为目标,归根结底也包含这两层意思。信息化时代,得科技者得先机。科技,不一定是民航企业的生存之根,但一定是其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是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基本点。受到疫情桎梏的中小型机场不妨先主动作为、就地取材,善用闲置资源,让“孕育于数字”的新需求得到更大程度地释放,令技术的创新创造更加活跃,接下来前进的步伐才有可能走得更加稳健。

当前,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一些曾对新基建心存疑虑的中小型机场先后找到了在新基建上的有效突破口。一方面是实现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另一方面则是利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满足旅客需求、简化旅客流程、优化旅客体验。例如,澳门机场投资的机场协同决策系统(ACDM)于今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对提高机场整体运行效率意义重大。该系统连接了中南空管局的进离港航班排序系统,有望与香港民航处衔接后,建成统一的三方空管协调平台,提高大湾区内所有航班放行的透明性和公平性。

由此可见,搞好新基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中小型机场作为市场主体,要运用市场机制开展合作,充分释放市场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才能真正成为新基建大潮中的弄潮儿和生力军。

越是在危急时刻,越要争取资源、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争取赢得未来的机会和时间。在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当下,抓好新基建,既是机遇与优势,也是责任与担当。比起一味地资金投入,它更需要民航企业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来引领未来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航空出行的需要。(《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胡夕姮)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