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部门行动!对美团、滴滴、腾讯、阿里巴巴等10家头部平台企业行政指导,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点蓝字关注,不迷路~

  9月1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消息称,人社部会同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召开平台企业行政指导会,就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对美团、饿了么、滴滴、达达、闪送、货拉拉、满帮、到家集团、阿里巴巴、腾讯等10家头部平台企业开展联合行政指导。

  会议指出,当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较为突出,平台企业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准确理解和把握《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全面贯彻落实好《意见》要求,依法合规用工。

  会议强调,头部平台企业要发挥好行业引领作用,带头关心关爱劳动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切实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截图来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官网)

  四部门对10家头部平台企业行政指导

  在9月10日上午,人社部会同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召开平台企业行政指导会,就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对美团、饿了么、滴滴、达达、闪送、货拉拉、满帮、到家集团、阿里巴巴、腾讯等10家头部平台企业开展联合行政指导。

  会议要求,头部平台企业要“走前头做示范”,积极履行用工责任。

  要全面摸底依托平台就业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用工合作企业基本情况,抓紧梳理排查平台用工问题,对照《意见》要求制定整改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压实工作责任。

  要及时整改,对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要依法订立劳动合同,保障其合法权益;对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劳动者要订立书面协议,按照《意见》要求保障其劳动报酬、休息、劳动安全等权益。要修改完善与用工合作企业的合作协议,督促用工合作企业依法合规用工。

  要健全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制度机制,充分听取劳动者意见建议,畅通劳动者诉求表达渠道,优化平台算法规则,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休息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建立健全劳动者申诉机制,保障劳动者的申诉得到及时回应和客观公正处理。

  当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较为突出

  会议指出,当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较为突出,平台企业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准确理解和把握《意见》,全面贯彻落实好《意见》要求,依法合规用工。

  在相关劳动纠纷里,外卖小哥与平台企业之间关于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后的保障问题在近年来备受关注。在一些曝光案例中,就存在外卖小哥在注册加入平台参与配送工作后突发交通事故,但负责发放报酬的餐饮管理公司以外卖小哥是自愿加入为由拒绝承认双方劳动关系。

  “近年来,外卖小哥等群体遭遇意外事故保障不到位问题时有发生,让人痛心。”人社部副部长游钧在8月18日的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曾表示,劳动者在发生职业伤害后获得有效救助是基本的社会认知。由于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是针对传统的用工方式设计,建立在劳动关系的基础上,而部分外卖小哥等就业方式相对灵活,没有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所以无法直接纳入到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来保障他们的权益。

  人社部部长张纪南6月16日在《求是》杂志发文表示,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特别是平台网约劳动者劳动关系、就业岗位、工作时间、工资收入等都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现有社会保障制度还不能很好适应,部分人群还没有纳入保障范围或保障不足。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实践,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灵活性、包容性、适应性,创新社保服务方式,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管理精细化程度和服务水平。

  头部平台企业要“走前头做示范”

  会议强调,头部平台企业要发挥好行业引领作用,带头关心关爱劳动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切实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人社部劳动关系司司长聂生奎指出,随着平台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其中有部分劳动者工作有较大的自主性,比如说可自主决定是否上线和接单等。但其提供劳动的过程,要遵守平台企业确定的算法和劳动规则,并受其管理。这些劳动者与平台企业之间不完全符合确认劳动关系的情形,双方之间也不是完全平等的民事关系,平台企业应当合理承担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相应责任。

  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耶鲁大学法律与政策改革联合研究中心主任阎天表示,维护平台用工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是不要平台经济了,更不是重回“一管就死”的怪圈,而是探索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推进的道路。

  阎天认为,《意见》的出台和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都是对于平台经济发展是一次政策红利的释放,初步消除了平台用工问题上的制度不确定性,为包括平台、商家和其他相关企业在内的劳动者提供了稳定的政策预期,使平台可以在合规且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持续扩大就业。从长远看,两个文件的出台,是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利好因素而非利空因素。

  编辑:万健祎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点击关键字可查看

  潜望系列深度报道丨股事会专栏丨投资小红书丨e公司调查丨时报会客厅丨黑幕调查丨北交所第二批规则火速出炉!丨跨境理财通试点开闸!大湾区居民最快一个月后可“尝鲜”丨贵州茅台(600519,股吧)又有大事引关注!丨张坤旗下基金正式更名丨河南一房企出现重大风险?公司回应丨中央部委发声:横琴产业不是“来者不拒”丨刚买房就遭遇开发商降价?政府出手!丨“天价”片仔癀(600436,股吧)一颗大降上百元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时报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