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5日,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德里举行的独立日庆祝仪式上讲话。图/新华社
今年以来,拜登政府推出的3.5万亿美元基建方案备受关注。
近期,印度总理莫迪在讲话中提出,要启动一项高达100万亿卢比(约1.36万亿美元)的国家基础设施计划,以促进就业、提振经济,提高印度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不过,这项名为Gati Shakti的计划甫一提出,就引起了印度国内外舆论的质疑。
原来,莫迪已经连续3年在独立日讲话中提出如此规模的基础设施计划,只不过每次都是“光打雷、不下雨”。
最大反对党国大党的发言人在社交媒体评论道,“莫迪总是做出空头许诺,现在连空头许诺都是旧的。”前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则讽刺道,“连续吹三年,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个300万亿卢比的计划了。”
那么,莫迪政府为何要频频提及大规模的基础设施计划?新计划到底是陈词滥调,还是大国蓝图?印度发展基础设施的痛点和难点又有哪些?
基础设施赤字是印度经济不可承受之痛
中国有句老话,叫“要想富、先修路”。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标志,是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强大的工业体系。
印度虽然也是新兴发展大国,但却走上了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印度走的是制造业相对滞后、服务业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模式,故而也自诩为“世界办公室”“世界药店”等。
印度的发展模式有其特殊国情因素,如:重精神、轻物质的宗教因素;繁琐的土地征用制度;通信产业受基础设施限制较少,等等。
正因如此,印度在很长时间内并未反思其发展模式的弊端。
2021年8月,印度街头。图/unsplash
多年来,印度政府对基础设施重视不够、投入不多,造成了巨大的基础设施赤字,并严重拖累印度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度全球竞争力指数中,印度在基础设施一项排名全球第70(共140个经济体),是拖累印度竞争力排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在世界银行的《物流运行指数》(LPI)排名中,印度排名也徘徊在40开外。
另据印度财政部经济事务司在《国家基础设施网络管道》(National Infrastructure Pipeline)报告指出,基础设施滞后拖累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约4%-5%。
莫迪连续三年推大规模基础设施计划
2014年,莫迪总理以“经济能手”的形象上台,并在第一任期内强势推动了系列经济改革。
2019年进入第二任期以后,莫迪政府虽然放缓了经济改革步伐,印度经济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但莫迪政府并未放弃其202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万亿美元的目标。
在此过程中,发展制造业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莫迪总理反复强调“印度制造”,2020年更是提出“经济自立”倡议,其中包括通过产业刺激计划促进制造业发展、提升印度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
不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交通、电力、通信以及物流等配套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滞后显然严重拖累印度制造业发展。
因此,莫迪政府近年来推出了诸多基础设施发展倡议。
比如,2015年提出发展港口的“萨迦尔玛拉”倡议,2016年启动聚焦铁路的“国家铁路计划2030”,2017年抛出迄今最宏大的公路发展项目“巴拉特马拉项目”。
2019年莫迪连任后,虽然面临经济下滑加剧财政赤字、新冠疫情压抑经济活动等困难,但莫迪政府仍抛出若干基础设施计划。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2020年正式出台的《国家基础设施管道》计划。该计划是2020-2025年的基础设施五年规划,其项目数量和总投资额在不断增加。截至目前,项目数量已从最初的6835个扩展到8158个,总投资额也逐步增加到约1.94万亿美元。
此外,2021年3月,印度议会批准成立专门针对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国家基础设施和发展融资银行”(National Bank for Financing Infra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此番在独立日讲话中连续三年提出大规模基础设施计划,显见莫迪政府对发展基础设施的重视。
印度基础设施发展有“三难”
既然印度政府认识到了发展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也出台了不少相关领域的计划,为何印度基础设施并未有明显改善呢?
从印度本国的政治经济逻辑看,这主要有“三难”。
一是资金投入难。很多基础设施项目都具有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对资金需求较大,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印度官方数据称,2022年前印度国内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缺口50万亿卢比(约6800亿美元)。目前,印度政府主要通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提高国内投资两个渠道,来解决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缺口,但效果都不明显。
从外国直接投资看,虽然印度政府允许外资在基础设施领域(重大战略性领域除外)控股100%,且可以通过自动审批程序进行投资,但基于对印度经商环境的现实考虑,外资更愿意流向金融、通信等领域而非基础设施领域。
从国内投资看,印度政府难以为基础设施项目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印度曾有不少银行参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但金融危机导致资金链断裂、项目搁置,造成呆账坏账问题,使得私营银行对基础设施项目不放心。
此外,印度政府则经常面临财政赤字问题,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形势较为糟糕的情况下,印度政府的财政状况更为窘迫。因此,当印度政府2021财年提出庞大的投资计划后,人们首先询问的是:钱从哪来?
二是征地难。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需要配套的征地制度。但在印度,土地征用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征地难经常导致很多项目半途而废。
2011年,当时的西孟加拉邦政府为吸引投资设厂,强行征用农民土地而引发警民冲突,结果导致当时的地方政府垮台。
再以日本和印度的重要合作项目艾哈迈达巴德-孟买高速铁路为例。该项目由日、印两国领导人亲自推动,印度总理莫迪和时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联袂出席了2017年9月的开工典礼。但就是这一被视为日印合作典范的项目,却屡屡因土地征用、农民抗议而受阻。
三是落实难。受制于印度官僚体系的低效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矛盾、不同部门之间的推诿等,印度政府的诸多国家发展计划总是“口号先行、行动滞后”,这自然也包括基础设施领域。
比如,印度和尼泊尔于2015年8月签署的跨境石化管道谅解备忘录,早在1995年就已在酝酿、推进,但时隔20年后才签署谅解备忘录;印度-缅甸-泰国三国高速公路早在2005年即以启动,最后完工期限也是一拖再拖。
因此,对于印度的基础设施计划来说,蓝图总是美好的,执行却总是滞后。
根据《今日印度》最新发布的《国民情绪调查》,受访者对莫迪的支持率从去年的66%跌到了24%,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疫情蔓延、通货膨胀和就业形势严峻的不满。
这一次,莫迪政府的新基建计划是否真的会有实实在在的举措,还有待继续观察。
文| 楼春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副所长)
编辑 | 张笑缘
校对 | 吴兴发
联系我们:
邮箱 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微信 ucass2020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