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看变化
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660亿元、工业增加值1020亿元、工业税收153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达1291户,主要指标常年居全省第二。工业经济创造了全市40%以上的就业岗位,贡献了39.9%的GDP、58.8%的税收,为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
累计实施重点工业及技术改造项目989个,完成工业投资2636.3亿元、技改投资2091.5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创新投入175亿元,争取国省资金支持32.2亿元。首台(套)产品获得国家保费补贴额居全省首位,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引擎强劲。
拥有重点实验室2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家、企业技术中心263家、产学研合作平台70余个,攻克核心关键技术424项,获得专利超200项,主导和参与90余项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创新发展动力更足优势更佳。
建成专业化标准厂房110.7万平方米,开工建设高端人才公寓17.7万平方米。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省“5+1”重点特色园区达9个、居全省第二。产业功能区规划面积由“十二五末”292.8平方公里扩展到496平方公里。
五年来,德阳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在经济低位增长、增速换挡压力增大的新常态下,坚持“工业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思路,聚焦“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战略目标,加快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推动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按下转型升级“快进键”,革故鼎新释放创新活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产业
让“老家底”焕发生机
7月8日,发电装备行业首个定子冲片“无人车间”在德阳建成投产。7月24日,“德阳造”全球首台“零配重”巨型“网红”水电机组在白鹤滩水电站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商运。8月19日,“德阳造”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空冷汽轮发电机项目圆满收官。从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可见一斑,今年上半年,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增速较去年同期回升15.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0%,增速较去年上半年高7.4个百分点。
截至2020年,我市装备制造企业1500户,规模以上企业461户,实现营业收入1370亿元,装备制造(不含汽车制造)规模占全省27.5%,拥有装备制造单项冠军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205家。围绕主机企业配套,培育了1036户合格供货商企业,其中装备制造配套企业600余户,实现营业收入739亿元,占比装备制造营业收入比重达54%,具备从材料端到产品端的全产业链覆盖,区域内供应商占比超过35%。
德阳拥有国机重装、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东方风电、宏华石油等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重装制造企业。全国60%的核电产品、50%的大型电站铸锻件、40%的水电机组、30%的火电机组和汽轮机都由德阳制造。以8万吨模锻压机、“华龙一号”、CAP1400、巨型水电装备、10MW海上风电机组和50MW重型燃气轮机为代表的“国之重器”在德阳诞生,为制造强国、科技强国战略贡献了德阳力量。
以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协同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集群规模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以能源装备、冶金装备、油气钻采装备为主,以通用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为辅,相关材料和零部件企业配套的产业体系,厚植“生态圈”本底。“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成为全国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
新赛道
塑造竞争新优势
7月26日,中共德阳市委八届十五次全体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德阳市委关于坚持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决定》。市经信局随即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明确“七个任务”狠抓落实:要大力推进数字赋能产业创新、全力创建国家“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要大力推进产业集群融通创新、搭建开放式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要大力推进企业创新载体建设、提高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设立覆盖率,要大力推进产业区域协同创新、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创新链……
德阳科技创新领域,持续传出喜讯——入选中国科协“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与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德阳红外科技创新中心。
尤其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数字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坚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全力打造西部数字经济重镇,在推动创新发展中独具优势。数据显示,2020年,德阳数字经济产业总规模达1076.98亿元,占GDP比重达总量44.8%。
作为德阳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天府数谷的打造成为了老工业基地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次重要探索,成为一项破解产业链供应链堵点、痛点、难点的德阳范例。
今年3月,特斯联AICITY项目落户天府数谷。就在落户仪式同一天,54家战略合作生态伙伴集中签约落地。由北京时代飞扬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云上天府”大数据产业园,预计将在项目投产后3年内引入30到50家上下游相关企业,综合产值超百亿元。以雄厚的工业本底为基础,目前德阳天府数谷已汇聚“云上天府”大数据产业园、光大特斯联未来城、万石控股“德阳数字产业园”“智慧之心”以及58同城未来产业学院总部、优刻得智能制造西南总部基地等重量级项目。
坚持产品高端化,加快形成创新驱动新格局。德阳已拥有重点实验室2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家、企业技术中心263家、产学研合作平台70余个,近三年攻克核心关键技术424项,68项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获得专利超200项,主导和参与90余项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科技投入强度全省排名第二。
德阳正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工程,抢抓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机遇,发挥载体、试验田和先行区作用,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步伐正在加快迈进。
新步伐
加快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今年以来,全市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多点开花”,着力构建“10高18快13轨”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成都都市圈通勤最佳城市。成都“三绕”德都段加快推进,成德间每天开行动车约100趟,德阳市区至成都地铁3号线摆渡车不断提档升级,成德眉资四市实现公共交通互通互惠……
加强成渝地区互联互通,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德阳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更加凸显。
近日,赛迪研究中心发布的“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1)”榜单,四川上榜3席,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德阳唯一、也是全省除成都外的地(市、州)唯一上榜的国家级经开区,位居百强榜的第87名。截至目前,德阳经开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33家,去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速全市领先。
8月24日,一列装载着50个集装箱的X8086次货物列车从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驶出,开往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标志着德阳始发终到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从这里出发,形成了辐射“一带一路”沿线3个国家、6个城市的外贸格局。
五年来,德阳不断打通对外开放新渠道,努力实现“德阳装备装备世界”。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装备制造出口基地,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455亿元,连续多年位列全省前三,是全省唯一加入中德工业城市联盟的城市。“德阳造”成套发电装备、油气钻采装备等产品遍布“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和地区。
按照“补前端,强中端,延后端”的思路,做强高端能源装备、先进冶金装备、油气钻采装备三大优势领域;培育通用航空、轨道交通、现代农机三大特色领域;发展智慧网联汽车、环保节能装备、数字工程机械三大新兴领域。同时,推动数字经济人才培育,依托德阳职业教育优势,积极打造数字产业产教融合基地。加快数字产业集聚发展,与成都共建中国(西部)数字经济高地。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德阳,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下好成德眉资同城化“先手棋”,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全面融入成都极核,联合成都共建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重要承载地,加快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记者 伍玲)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