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控制气温升高:世界不达标
贰
全球“碳预算”最多只够用30年
从另一个角度讲,科学家预计,如果人类想要避免温度上升2度,只能把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数量控制在3.2万亿吨以内。
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向大气排放了大约2万亿吨的二氧化碳,所以,按照科学家提出的控制标准,留给我们的额度只剩下1.2万吨。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人类会在20到30年内用光这个额度。
这就是所谓的“碳预算”。理论上讲,要达到遏制全球变暖的目标,必须把这个预算摊派到各个国家头上,也就是说,各国都要受限于自己的碳排放额度,但是,实际操作却非常困难。这是因为,一方面,迄今为止这种自上而下制定的目标很少有成功实现的,另一方面,责任分配并非易事。
此外,还有一种提法是,把目前的2℃的温度控制目标提高到更为实际可行的3℃,那样的话,碳预算就会提高到2万至2.5万吨,但是这个额度仍旧会在几十年内用完。
叁
历史上排放大户是美欧
上图显示了1870年以来由于使用化石燃料和水泥而积累的碳排放量,大致体现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二氧化碳排放中的占比。
如图所示,1870年至今,美国和欧洲国家占据全球大部分的碳排放量,这些地区的工业也因此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目前存在这么多讨伐美国和欧洲,并且要他们为贫困国家提供资助的声音。
肆
如今发展中国家排放更多
《京都议定书》在碳排放量上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富裕国家,另一类是发展中国家。协议规定前者减少排放量,后者则由于经济发展需要而不负减排义务。
上图显示,1997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后,欧洲、美国及其他富裕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量的确缓慢降低,但是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却出现爆发式增长。
伍
中国人均碳排放量超过欧盟
图表显示,美国在年人均碳排放量上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但是,中国的年人均碳排放量从2003年开始一路上扬,并在2005年前后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5吨/人/年)。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中国的年人均碳排放量为7.2吨,已经超过欧洲的6.8吨。
评论指出,中国的高人均排放归咎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但也与欧美各国市场对中国的工业品需求有关,如果把这部分产品所需的碳排放量计算在内,美国与欧洲的排放量将大幅提高。
另外,上图显示,印度年人均碳排放量一直处在低位,而目前这个南亚国家并没有得到碳排放带来的红利,该国仍有3亿人用不上电,这也是为什么印度一直声称降低碳排放量对他们来说不公平的原因。
陆
发达国家碳排放“外包”
如上所述,不少欧美富裕国家把自己的工厂设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利用这些国家的生产资料和能源制造产品,最终再运回国内。这样一来,富裕国家的碳排放减少了,而工厂所在的国家的碳排放则升高了,那究竟该由谁来为这部分排放买单呢?
2014年的全球碳预算报告(Global Carbon Budget 2014)指出,从1990年起,欧美等富裕国家减少的排放量实际上被他们“外包”出去的碳排放量所抵消,并且,这部分“外包”出去的碳排放量正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
柒
分配剩余碳预算是个大难题
如上所述,想达到控制温度上升的目标,全球只剩下1.2吨的碳预算,各国谈判代表需要综合考虑上面各项因素,共同设计出一个碳预算分配方案。
全球碳计划的图表显示,碳预算的分配有几种方案可选。第一种方案较为放任,继续保持各国的碳排放配额,美国目前碳排放量占全球18%,并且在余下的碳预算中还能得到18%的份额。但是印度认为这样的分配很不公平,由于碳排放的限制,印度会失去发展的机会。
此外,还有比较“公正”的方案。仍以印度为例,这个南亚大国目前急需发展动力,所以需要得到更多的碳预算。相对地,美国和欧洲应该缩减额度并且大幅减少碳排放。目前问题在于,尚不知晓此方案是否可行。
第三种方案相对前两种较为折中,最近在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上刊载的一篇论文指出,这是各国保持在碳预算范围内的最佳方案。但是,各国政府是否同意这一方案,就是另一回事了。
更为可行的方式是,各国提出最符合自身情况的目标。评论指出,各国自发设置碳排放目标,并达成新的条约,建立一套监督和修正机制,这是目前联合国气候谈判最可能达成的结果。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