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气候变暖加剧,我国生态和经济社会风险将加剧

  原标题:专访巢清尘:气候变暖加剧,我国生态和经济社会风险将加剧

  随着气候变暖加剧,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风险将会进一步加剧。

  今年以来,气候变化风险越来越多地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先是2月份美国遭遇暴风雪袭击,紧接着北半球又遇到了席卷北美的极端热浪,一度将加拿大的气温推高至50°C,南半球的巴西也遭遇了91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短短一个月后,7月份河南又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郑州的降水量一度达到200毫米/小时。千里之外的德国和比利时也同样遭遇了暴雨和洪灾。土耳其、希腊和意大利则面临极端高温加剧带来的火灾威胁。

  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三个最暖的年份之一,2021年极端气候事件却以更高频率、更大规模的方式不断增加,不仅对经济产生严重冲击,还造成人员伤亡。根据瑞士再保险研究所发布的《气候变化经济学:不采取行动不是一种选择》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经济可能会由于气候变化损失10%的GDP。如果不采取行动将导致全球气温上升3.2°C,这一数字在本世纪中叶将可能显著上升至GDP的18%。该报告预测,具体到中国,到2048年,若全球升温小于2℃,中国累积GDP损失为6.6%,若全球升温大于3℃,该比例则高达23.5%。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持续增暖的气候会进一步相互作用,带来更加显著的影响,也为城市用电、用水、人体健康等生产生活带来更大挑战。气象部门正在发挥技术优势,建立省、市联动的国家温室气体综合监测网,覆盖气候系统关键区和重点城市,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好基础性工作,提高预警能力。

  我国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风险将加剧

  《21世纪》: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显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气候系统变暖仍在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我国气候具备哪些突出特点?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面对哪些具体的问题?

  巢清尘: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区域差异大,气候波动性强,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仅以温度指标为例,1960-2020年,平均气温和近海海温增幅分别达0.26℃/10年和0.16℃/10年,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随着气候变暖加剧,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风险将会进一步加剧,并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的生态系统更为脆弱,南方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脆弱性更为严重。在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背景下,我国的水资源、生态系统、人群健康以及社会经济系统都将变得更为脆弱。例如青藏高原冰川、冻土、积雪等消融和退化,与冰冻圈相关的灾害事件将呈频发态势。

  《21世纪》: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中国将如何深度参与有关工作?

  巢清尘: 8月9日发布了IPCC第六次评估周期的第一工作组报告,明年还将陆续发布第二、三工作组报告和综合报告,将提供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以及减缓和国际合作方面的更多评估结论。这些报告将对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以及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气象局作为IPCC的国内牵头部门,将积极组织国内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和专家对报告进行认真的政府评审,组织中国代表团积极参与全会审议,有理有节促成报告结论的客观、科学、平衡表述。报告发布后,以新闻发布会、宣讲活动、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科学解读和宣传IPCC最新成果,使决策者、学界和公众更好了解气候变化科学认识和政策涵义,加强对我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理解,增强绿色低碳和气候适应工作的行动力,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贡献中国力量。

  《21世纪》:为减缓气候变化,能源行业应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需要多长时间可产生效果?在此之前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建设,以适应目前发生的气候变化情况?

  巢清尘: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有1/3都来自能源行业。因此,全球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部门是能源行业。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未来仍将持续增长,能源行业面临的挑战巨大。采取的减排措施,在能源供应部门包括节能增效,改善能源结构,比如更多使用风能、光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负排放技术,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等。另外,数字化等新技术在能源转型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建筑行业,可以通过制定提高能效标准,加强建筑能效提高。工业部门则可以通过升级改造、换代、采用更好的技术等措施,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能效、降低单位能源排放。

  这些发展路线产生效果的程度取决于上述政策和措施实施的力度。我们要认识到,我国在短短40年内实现温室气体碳中和,是一场真正的能源革命。

  《21世纪》:国家气候中心曾针对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的时空互补性做了一些研究,提出了不同地区风电、光伏开发的最优配比地图。在得出“最优配比”的过程中,气象环节具体如何提供专业支撑?

  巢清尘:风能、太阳能的分布和开发受到季节、地理分布等自然条件影响,其间歇性和波动性会影响电网稳定性。国家气候中心初步提出的不同地区风电、光伏开发的最优配比地图,可以为下一步我国能源转型发挥积极作用。

  提出不同地区风电、光伏开发的最优配比地图,需要通过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电力供需分析和空间优化模型,给出最优配比。气象行业所拥有的高精度的气象资料,利用格点化的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分析各格点不同年份风能、太阳能资源,建立与风光能可开发区的装机容量约束条件,可以给出风光耦合发电量与电力负荷之间的关系,这方面是气象部门和能源部门加强合作的潜在方向。

  增强对重大工程等气候风险预警评估

  《21世纪》:为进一步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有效应对气候危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气象部门接下来可以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巢清尘:一是大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和效率。尽快摸清我国风能太阳能水电等气候资源家底,建立国家级精细化风能太阳能水电能资源图谱,开展气候资源滚动评估。为此我们需要加强不同时效气候资源监测的精度和密度,提高气候资源预报准确度,利用风能太阳能资源的时空互补性,减小风电、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提升风电和光伏发电的电网友好性,增强并网调峰调度水平,延长现有装机规模的利用时数和运行时数,最终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和效率。基于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开展雾霾、连阴雨、高温、冰冻、暴雨、雪灾、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新能源基础设施(如风机、光伏板、电网线路等)及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风险评估。

  二是尽快提升温室气体监测与评估能力。充分发挥中国气象局优势,以中国气象局目前已有的8个国家级大气本底站为基础,建立省、市联动的国家温室气体综合监测网,覆盖气候系统关键区和重点城市,逐步实现地面-高空-卫星观测一体化的碳循环综合监测。发展碳循环模式及再分析产品,构建长序列历史数据集,实现碳收支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尽快提升区域和城市碳汇潜力监测和评估能力。

  三是努力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即使目前所有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国家都能实现承诺,全球温度在本世纪末依旧将比工业化前升高2℃以上,因此适应气候变化仍是紧迫且必不可少的应对措施。建议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的早期监测预警和评估,部署建设“十四五”我国承载力脆弱区气候变化应对能力提升工程,建立碳中和目标下能源气候服务、生态气候评估服务、大气污染气候预测评估及脆弱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风险预警等业务体系,有效管理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所引发的潜在风险。

  《21世纪》:在适应气候变化过程当中,气象灾害和极端事件频繁发生,未来如何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实现应急常态化?

  巢清尘:首先,我们国家和各级政府“十四五”规划制定过程中就应在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科技发展战略中,充分考虑气候风险因素,重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基础设施选址、建设和运行的影响。同时,建立国家气候变化风险预警评估系统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要开展基于气候风险影响的预报预测,增强对重大工程建设、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气候风险预警评估,强化灾后救助转向灾前预防。加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增强大区域、大城市群气候风险应对能力。

  同时,建立和健全气象灾害风险防御体系和应急管理制度,加大对气候风险防范的人才、资金和物资投入。加强自然资源、水利、气象、生态环境和应急减灾部门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共建。强化气候投融资组合政策,推广农业保险、气象指数保险和巨灾保险等金融工具,提高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风险的转移能力。

  (作者:王晨 编辑:李博)

责任编辑:王翔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