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巴中市“十四五”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巴中市“十四五”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各县(区)人民政府、巴中经开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有关单位:



《巴中市“十四五”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巴中市人民政府


2021年8月9日


巴中市“十四五”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编制背景


第二章  现状和形势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巴中发展面临形势和阶段特征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四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建立健全新型智慧城市体系,智慧巴中基本建成


二、实施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第二节 数字政府建设


一、治理与服务并重,建设高水平“数字政府”样本


二、建立集约完善的数字政府基础支撑体系


三、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


四、构建科学精准的治理应用体系


五、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


第三节  数字经济发展


一、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


二、聚集信息高新技术,推动数字产业化


三、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促进产业数字化


四、营造信息消费环境,培育数字化社会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完善配套措施


第三节  强化数据要素


第四节  健全安全体系


第五节  注重工作考核


第六节  强化人才引领


第七节  营造良好氛围


附件


巴中市信息化产业重点任务清单


名词解释



 

第一章  编制背景


“十三五”时期,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五年。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定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六大突破”、强化“六个推进”,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奋力走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新路子,市域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健康发展良好态势。


巴中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分析“十四五”时期巴中发展方位和阶段特征,深入研究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研究制订了《中共巴中市委关于制定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认真总结“十三五”发展成就,准确研判国内外发展环境新变化,全面把握市情和阶段性特征,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


以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要求,在“十三五”信息化建设成就和经验总结基础上,充分调研巴中市信息化建设、数字政府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编制了《巴中市“十四五”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本规划是“十四五”时期指导全市信息化建设、数字政府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年-2025年。


第二章  现状和形势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以来,全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相关决策部署,在信息化建设、数字政府建设、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紧密围绕“放管服”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数字政府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等内容,大力实施“通信扶贫”“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全光网市”“宽带乡村”“村村通”等工程,促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实现贫困落后地区加速赶超。总体来看,通过“十三五”的努力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全市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表2-1“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统计表

“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统计表(2020年统计数据)




序号


主要指标


指标数值


1


城域网出口带宽


2.5T


2


光网家庭用户数


90万户


3


物理基站个数


5000个


4


4G基站覆盖率


98%


5


城镇有线宽带覆盖率


100%


6


行政村有线宽带覆盖率


100%


7


全市电话普及率


105部/百人


8


移动电话普及率


88部/百人


9


固定电话普及率


17部/百人


10


电子信息产业产值


7.45亿元


11


电子信息产业税收


1400万元


12


电子商务站点


677个


13


西部云谷巴中基地装机容量


6000U


14


西部云谷巴中基地云存储能力


15PB


一、骨干网络整体跃升


“十三五”期间,通过持续实施“光网城市”“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和通信扶贫等工程,在建成全光网城市基础上再度提升,全市城域带宽出口突破2.5T,全面实现“百兆到户、千兆到楼、T级出口”的全新光网能力。光网覆盖家庭用户超90万户,累计建成物理基站5000余个,城乡通信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


二、基础网络广泛覆盖


全市光缆达到11余万皮长公里,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从2017年的520G提升到2020年的2500G,城市社区实现光纤宽带千兆覆盖,乡镇驻地实现光纤宽带百兆覆盖,城镇宽带覆盖率达到100%。2020年底行政村光缆接入有线宽带覆盖率为100%,4G基站覆盖率98%。连续四年入选全国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城市,累计申请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补偿试点资金2.33亿元,有力推进了农村偏远地区通信网络建设。新建农村4G基站1883个,农村4G网络覆盖率达94%。短时间内实现了从2G/3G到4G的跨越,农村网络建设得到整体提升。加快窄带物联网网络部署力度,全面推进IPv6规模部署,推进实施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建设等工程。全市电话普及率105部/百人,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17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88部/百人。电话用户总数348.8887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56.316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92.571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中2G/3G电话用户66.4886万户、4G电话用户216.859万户、5G电话用户9.2242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85.3203万户。移动电话基站15633个,其中5G基站420个。引导和推动电信运营商深挖网络降费潜力,加快实现网络资费下降。


三、数字政府建设提档升级


加快推进“智慧巴中”建设,建立统一开放的大数据体系,建成并投入使用了电子政务云、产业云、民生云、电子政务灾备云、信创云、巴中市政务大数据平台、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等“智慧巴中”核心基础设施,部署12345 政务服务热线平台、财政补贴社保“一卡通”监管平台、精准扶贫数字管理系统、融媒体中心技术平台等一大批应用系统,完成巴中市网上中介服务超市等系统创新应用,信息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完成了人口信息、人口健康信息、数字城管、数字民政、精准扶贫数字管理系统、企业信息共享监管暨放心舒心消费服务平台、智慧安监、雪亮工程、智能粮库、地质灾害、不动产登记等一大批信息化项目建设并正常投入使用。自主研发“巴中智慧政务平台”,将全市所有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平台集中运行、统一管理,探索出“一窗进出、一网运行、一站踏勘、一体监督”工作模式,为四川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了巴中样板,大幅提升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深入开展“最多跑一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改革,将四川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部署到了所有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全面开通政务服务微信预约办理,政务服务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联网联办,全市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最多跑一次”“网上办”“一次办”、99.39%实现全程网办,申办材料时限缩减比例达到90.77%,服务好评率达到99.99%。


四、数字经济加速发展


市委四届六次全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定推动四大新型工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发展电子信息企业10家,完成企业升规5家,2020年底实现产值7.45亿元、税收1400万元。其中离型纸膜、石英晶片等产品的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新经济新业态快速兴起,信息业发展有序。实施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省级电商脱贫奔康示范项目,建成市级电商产业园1个、县级电子商务发展中心5个、乡镇电商服务站125个、农村电商服务点546个,建成具有电子商务功能的南江黄羊交易中心、平昌青花椒交易中心、恩阳区名特优农产品体验中心、通江县村货进城体验店。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42.3亿元,信息服务业产值超78亿元。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建成IT产业园4个,西部云谷巴中基地装机容量6000U,云存储能力15PB,是川东北和秦巴山片区率先通过国家信息安全三级等保认证的云中心。滴滴打车、美团、企业信息化方案提供商等互联网业态加紧布局,淘宝、百度、腾讯、华为、京东、苏宁易购等互联网领军企业深度参与巴中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电商扶贫,引导农产品依靠网络走出乡村,促进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新模式蓬勃发展。积极探索电商服务模式,探索出了“电商搭台、政府倡导、市场运作、农户增收、贫困户脱贫”新路子,创造了“通江电商扶贫模式”,通江赶街网通过电商平台及网红直播带货,2020年带动销售7000万元,为电商产业发展增添后劲。


五、信息惠民力度逐步增强


全面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智能化发展,启动实施通信基站全覆盖、重点景区免费WIFI、宽带乡村、学校宽带免费接入等惠民工程,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智能化服务体系。


数字教育服务能级不断提升,全市中小学校(含教学点)基本实现光纤宽带全覆盖,“四川云教”网络教学平台上线,教育教学资源日益丰富。数字医疗便民服务更加普惠,电子健康卡“一卡多用”“一卡通用”深入推进。建成“巴中医保”全市统一医保信息平台,社保卡普及率较“十二五”末实现倍增。深入推进巴中市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普及应用,开展金融惠民系统试点。以推进网络扶贫“五大工程”为抓手,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和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作用,助力全市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六、网络安全保障日益巩固


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实施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程、网络安全能力保障工程,扎实推动“两个责任制”的刚性落实,全面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级保护。全力推进网信技术体系建设,加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情报共享机制、研判处置机制,准确把握网络安全风险发生的规律、动向、趋势。完善网络安全检查、风险评估等制度。加快实施党政机关互联网安全接入工程,加强网站安全管理,加强涉密网络保密防护监管。信创工作在网络基础设施和重要业务系统中稳步推广应用。网络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七、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巴中市互联网+暨智慧巴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信息化和智慧巴中建设工作。为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2019年机构改革后新组建巴中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统筹全市“互联网+”发展和“智慧巴中”建设工作,解决了信息化无机构管理、无统筹协调的问题,全市信息化步入了有序发展阶段。


八、存在的问题


全市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受地理位置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制约,也存在一些问题。全市信息化项目统筹集约建设机制不健全、力度有待加强,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协同和共享的的程度较低;信息化项目重建设,轻运维、轻运营,后续应用程度较低;本地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人才较少,项目本地实施能力较弱;信息化投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国企发展;特色农业、红色旅游产业数字化赋能力度有待加强。总体来看,推进信息化发展缺资金、缺技术、缺专业人才,推动新基建、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优势不显、力度不足,通过信息化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增效赋能还需统筹协调、加力推进。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巴中发展面临形势和阶段特征



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呈现出智能化主导、融合式聚变的态势,突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持续深化引发资源要素配置方式、生产组织模式和价值创造路径等深刻变革。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已经深入人心。近年来,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网络安全博弈日益激烈,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尖锐复杂,全球网络空间进入动荡变革期。全球经济体普遍把信息技术创新、数据资源流通应用、产业技术融合发展作为应对新一轮竞争的重要手段。


从国内形势看,当今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社会大局稳定,数字经济发展活力强劲,信息化、数字化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国家层面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不断出台相应政策文件。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明确“新基建”范围:以5G网络部署、光纤宽带网络优化升级、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抓手,重点推进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融合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产业技术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网信办、工信部、能源局等四部委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破除制约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发展的政策瓶颈,着力营造适应大数据发展的创新生态。


从四川发展看,当前我国东西部地区差距正逐步缩小,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四川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市场腹地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四川数字经济发展在人才、技术、创新和市场等方面具备一定比较优势,有望在全国发展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换道超车”。面向未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在川持续交汇叠加,四川的战略位势更加凸显、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政策支撑更加有力。同时也存在经济增长压力、民生需求矛盾、资源环境压力、城乡二元分化、发展结构矛盾、外部竞争激烈等多重风险挑战,亟须发挥信息技术创新引领作用,形成以创新驱动为根本动力,以数字经济为重要引擎,以网络综合治理为坚实保障的发展格局。2020年,省委出台《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川委发〔2020〕23号)明确: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大数据产业,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社会众包等多种方式,依托专业企业开展政府大数据应用。2021年,省政府正式出台《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四川)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聚焦六大重点任务: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动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数字产业集聚发展、加快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协同共建数字双城经济圈、培育数字经济发展生态等,并在加强统筹协调、强化人才引领、加大政策支持、注重评估运用四方面提出具体保障措施。


从内部发展环境看,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202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支持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辐射带动、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试点、川东北经济区协同发展,使巴中市在全省大局中的战略位势进一步提升。内在发展积聚成势,综合交通体系构建推动巴中由边远山区向区域门户枢纽转变,重点产业不断壮大强化发展支撑,绿色生态资源潜在价值显著,工业化、城镇化后发优势拓展投资增长空间,深化改革开放促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的跨越,高质量发展具备基础和条件。


综合判断,巴中市发展仍然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并存,并且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面向未来,要立足“两个大局”,辩证看待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坚定“三市两地一枢纽”的发展定位不动摇,按照“两主三基、四向发力”的总体思路建设网络强市、数字巴中、智慧社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推进以数强基、夯实自主可控的新型基础设施,以数兴业、发展高质量的数字经济,以智治市、构筑精准高效的智慧治理体系,以智善政、建设普惠便捷的惠民服务体系,构建“一云一库一平台一中心”的建设运行模式,以“智慧巴中”建设为抓手助力一流营商环境夯实根基,以“数据巴中、数聚巴中”为着力点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巴中打造成为新型智慧城市样板和标杆。大力推进巴中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贡献力量。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找准优势,突出重点。坚持人民至上、利民为本,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规划先行、系统推进,把数字经济产业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新发展格局,把高质量发展贯穿数字经济产业培育振兴主线。


——统筹规划,集约共建。强化顶层设计,统一规划部署,构建上接省级、覆盖全市、县(区)联动、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数字政府体系。坚持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共性应用支撑体系集约化、一体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投资。


——协同高效,全面转型。通过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实现政府运行的协同高效、大数据与政府治理的深度融合,围绕政府运行和政府履职各个方面,推进数字化转型。


——以人为本,便利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便民惠民利民为根本目标,大力推进“互联网+”各类场景应用,化繁为简,为市场主体和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全面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让群众和企业生活、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引培并重,跨越发展。加强与成渝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对接,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重点引进电子元器件制造、信息技术服务、高新技术创新企业,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逐步形成功能互补、上下衔接、体系完善的产业链,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


——开放共享,安全可控。推动各类数据资源依法有序开放和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协同共治作用,合力推进数字政府和“智慧巴中”建设。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障的规则体系,加强隐私脱敏保护和安全保密防护,建立安全防护体系,提升安全防护能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根据《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发展定位: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推进巴中“三市两地一枢纽”建设,加快推进巴中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创建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抢抓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城市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后发赶超,为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综合考虑发展形势、阶段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同时注重与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相衔接,统筹短期与长远,兼顾需要与可能,今后五年全市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主要目标是: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新跨越。以初步建成“智慧巴中”为总目标,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统筹推进,以5G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跟上时代步伐,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能源、智慧消防等应用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体系建设。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打通多元化投资渠道,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标准体系。


——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培育一批既懂信息化、数字化,又懂农业农村的高素质农民、村支书、规模经营主体等生产经营管理主体。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在农产品产地初步形成一批农产品电商市场主体,基本形成乡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数字政府治理进入新阶段。通过数字政府的建设,政府治理能力得到新提升。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围绕“群众少跑路,数据多跑腿”,把数字政府的行政效能提升一个新台阶。规划期末,基本建成高效的数字政府运行体系,包括平台建设、数据共享、数据分析利用、机制优化等方面。到2025年底,建成政府对外服务一体化、内部协同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线上政府”。基础支撑和数据资源体系更加完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营商环境大幅改善,进入全省数字政府建设第一梯队。


——数字政府政务服务达到新高度。丰富政务服务渠道,持续深化多终端政务服务协同办理,不断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地图,随时随地提供全覆盖、精准化、个性化、智慧化服务。推广“全程网办”服务,推动与群众和企业密切相关的政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应上尽上、上必能办”;按照个人、法人全生命周期构建办理“一件事”主题和服务场景,推出更多“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推广“跨区域通办”,统一服务标准和办理流程,推进同一事项全市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按照“两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见成效”的总体目标,到2023年,全市数字产业化初具规模,产业数字化逐步发展,数字化治理日益完善,数字价值化得到彰显。到2025年,数字经济在城市治理、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等方面成效显著。发展数字经济企业200家,产值超过400亿元,初步建成百亿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孵化集聚效应日益突出,引领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不断催生发展新动能、激发发展新活力、构建发展新格局。数字经济产业园逐渐成为巴中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巴中经开区冲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助力。



 

表3-1“十四五”期间信息化建设与数字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十四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3年


2025年


属性


信息化


建设


5G基站个数(个)


4400


8000


预期性


光纤超宽带“双千兆”网络覆盖率(%)


80


100


预期性



数据中心机架装机容量


6000U


8000U


预期性



物联网部署


完成物联网在水、电、气行业远程抄表的应用


加大对城市井盖、桥梁、路灯等城市设施设备的智能管理,强化在防灾、减灾领域的监测预警能力。


预期性



巴中市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初步建成,市级部门入驻


全部建成


预期性



智慧城市应用


完成10个行业的应用


基本完成民生、产业行业应用


预期性



数字政府建设


数字政府建设


数字政府平台基础框架完成建设


建成政府对外服务一体化、内部协同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线上政府”。


预期性


数字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接近全省平均水平60%


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预期性



第四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建立健全新型智慧城市体系,智慧巴中基本建成

    (一)加快建设数字基础设施



1.加快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大力建设5G和光纤超宽带“双千兆”网络。积极推动城乡光纤覆盖和扩容提速,实施“光宽带+”计划,优先实现5G网络在交通枢纽、产业园区、重点景区、核心商圈、智慧城市应用场景等热点区域深度覆盖。到2025年,新建5G基站7700个,其中2021年建设1400个5G基站,实现县城主要区域连续覆盖;2022年建设1500个5G基站,重点延伸覆盖5G+农业、工业、文旅、商业、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2023年建设1800个5G基站,对重点乡镇实现5G网络覆盖;2024年建设2000个5G基站,实现对重要交通干线、旅游景区、剩余乡镇、居民聚集点的网络覆盖;2025年建设1000个5G基站,根据应用情况对原有网络进行补充覆盖,针对行业应用发展情况,完善网络覆盖。推动5G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发展5G核心产业及关联产业,加快5G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丰富5G应用场景,推动5G网络技术与重点垂直行业的融合应用示范,培育一批5G创新发展新业态。


2.加快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打造绿色数据中心,将“智慧巴中”云扩容升级,新建红色文化数据中心,参与川东北城市群区域数据中心建设,争取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东数西算政策,融入成渝一体化算力网络,创建成渝地区国家枢纽节点。支持运营商、国有企业建设行业大数据中心。


3.加快物联网建设。在农业领域、工业领域、应急管理领域、市政管理领域探索试点物联网建设和应用,提升各领域的终端部署和应用。探索新型卫星互联网、窄带物联网(NB-IoT)、4G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系统建设。


(二)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培育


1.完善要素市场基础配置。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积极争取国家、省规划布局,加快巴中市红色文化数据中心建设,以气候环境、地理位置、地质结构、电力保障等优势条件为基础,积极争取融入国家、省“数网”“数纽”“数链”“数脑”“数盾”体系。


加强各级公共数据汇聚共享,探索建立跨领域、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流通机制。加快应急、监管、信用等治理领域数据共享应用。积极推动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鼓励社会机构利用公共开放数据开展产品、服务与商业模式创新。


2.建立健全数据交易规范。制定数据汇聚的接口规范,提高数据资源的复用性和规范性。鼓励市、县(区)探索数据要素登记确权体系建设。研究建立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和数据资源有限流动的制度标准规范。制定数据定价标准和规范。依托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四川省)建立数据资源交易子系统,实施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引导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定期举办数字巴中创新大赛,培育大数据创新应用能力和大数据人才。



 

    专栏1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宽带网络建设。城市大力建设光纤超宽带“双千兆”网络,积极推动全市城乡光纤覆盖和扩容提速,加快推进IPv6规模部署。城市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率达到80%、城市10G-PON端口占比达到25%、重点场所5G网络通达率达到80%、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12个、500Mbps及以上用户占比达到25%、5G用户占比达到25%、“双千兆”应用创新不少于5个,争创全省千兆城市标杆工程。


    5G网络建设。推动5G网络建设和广泛覆盖,优先实现5G网络在交通枢纽、产业园区、重点景区、核心商圈等热点区域深度覆盖,研究5G在各行业的深度应用。对机场及沿线、经济开发区、4A级以上风景区、商业综合体的全覆盖;研究5G在数字政府、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行业的广泛应用。


    “智慧巴中”云建设。支持“智慧巴中”云扩容升级,按照“新建必进、改扩建尽可能进、已建逐步进”的原则,加大电子政务云、民生云、产业云、电子政务灾备云等建设力度,对新建业务应用系统在智慧巴中云平台的部署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分配。加快清理各部门已建的业务系统,制定迁移规划和实施方案,尽快将各部门的业务应用迁移到智慧巴中云平台。


    物联网建设。加快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推进窄带物联网(NB-IoT)在各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持续打造高可靠、广覆盖、低延时的物联网感知和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探索试点物联网在水、电、气行业远程抄表的应用;加大物联网对城市井盖、桥梁、路灯等城市设施设备的智能管理力度;在防灾、减灾领域的监测、提前预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红色文化数据中心。基于巴中丰富文旅资源,建设红色文化大数据中心,争取国家、省政策和项目支持,打造红色文化数字基地,汇聚、开发、利用文旅数据,大力发展红色文旅产业。


    数据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数据资源交易平台,探索数字资产价值转化,提升数字资产的价值,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三)大力培育发展数字经济


1.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大数据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巴中市在白酒、优质农产品、生态康养、红色旅游、山地特色旅游、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方面优势,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在上述领域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服务标杆企业和试点示范项目,加大对数字化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发展平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白酒、优质农产品、旅游等龙头平台跨界融合,提升平台供应链数字化水平。加快培育电子商务、产业金融等领域平台载体,着力构建平台经济产业生态圈。支持企业捕捉生命健康、应急产业、网红经济、宅经济、在线消费、智慧物流等商机,推动跨行业跨领域特色园区、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行动,争创国家信息消费示范(试点)城市。


2.数智赋能。积极发展数智赋能的融合基础设施,配合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建设,有序推动机场、轨道交通、重点公路交通枢纽服务设施智能升级,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成巴中车联网信息平台。推动城市公园、绿地、湿地、商业综合体、园区、社区、学校、医院、市政设施设备等城市空间的基础设施设备数字化赋能、改造,利用二维码、RFID、各种传感器、应用软件构建智慧灯杆、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小区等应用的建设和集群。



 

    专栏2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赋能应用


    智慧灯杆建设。加快智慧塔杆综合利用。整合利用路灯杆、信号杆、监控杆、电力杆、通信杆等各类塔杆资源,加快开展集智慧照明、视频监控、交通管理、环境监测、5G通信、电力供应、信息交互、应急广播、应急求助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塔杆建设和推广应用。积极推行“微基站+智慧塔杆”“5G+WiFi6”等新型网络部署方式,缓解5G基站站址紧缺问题。


    智慧交通建设。积极发展数智赋能的融合基础设施,有序推动机场、轨道交通、重点公路交通枢纽服务设施智能升级,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推进智慧电桩、智慧停车、自助洗车等惠民工程,建成巴中车辆网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智慧公共交通设施设备,提供出行信息实时查询,提升居民公共交通出行体验。


    智慧旅游建设。推进巴中市文化旅游云平台、南江县全域智慧旅游、巴州区智慧旅游、通江智慧红色文旅平台等项目建设,提升全市重要旅游景点线上体验感,加强第三方旅游系统的对接,提升旅游名片的系统化、产品化,打响红色旅游、秦巴山地特色旅游的名片。


    智慧医疗。以巴中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载体,推进医疗卫生系统的数据整合,努力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信息化体系建设,提升远程诊疗、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力,加快医保结算服务进度,加强医卫科普和科教服务;提升医疗卫生信息化监督管理能力,不断建立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


    智慧教育。加大各学校智慧教育环境建设的投入,积极对接教育先进地区的优质在线教育资源,争取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各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


    智慧社区。探索建立智慧社区建设、运营、服务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有序建设、运营、服务社区,根据不同社区特色营造不同特色智慧社区,创建一批省级平安智慧小区(单位),为社区的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优质的社区服务。


    智慧园区。对巴州清江工业园、恩阳柳林食品工业园、平昌星光工业园、南江东榆工业园、通江春在工业园等产业园区的设施设备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园区的智能化水平,实现降本增效、绿色生产,优化园区服务水平,为产业经济发展助力。


    智慧小区。对小区的设施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人居水平,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强化社区治理、服务基层设施建设。


    智慧停车。对全市分散室内停车场、路边占道停车位进行资源整合,进行多元化改造,集中统一管控,实现停车数据联网实时更新,缓解交通难题,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四)构建便捷惠民服务体系


1.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三融五跨”建设,构建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以用户服务为中心梳理政府部门办事流程,加快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的应用,简化优化办事环节;进一步整合部门热线,构建全市网络理政体系,提高网络理政能力;加强城市间信息统筹,拓展“川渝通办”等跨区域服务场景,创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2.推进智慧民生综合应用。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平台建设应用,开展跨区域智能诊疗、远程会诊,打造一批“5G+智慧医院”示范项目。推进区域内医院卫生信息互联互通互认,研究制定医疗检测互认制度及规则。提升健康养老助残托幼等信息化服务能力,推动智能服务普惠应用。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汇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支持智能交互学习和终生学习,提高教育供给满意度,为提供终身教育奠定基础。整合区域内商业、文化、旅游、运动、休闲等公共资源,推动智慧旅游等示范项目建设,支持便民助商服务模式创新。加强文化艺术市场智能化服务水平,支持数字演艺等文娱活动,扩展文化服务丰富性。


(五)建立高效城市治理体系


1.加强跨区域城市综合治理。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探索巴中与湖北省随州市、重庆市江北区、浙江省金华市和丽水市等友好协作(合作)城市之间智慧城市战略联动、规划衔接、政策协同、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加强覆盖园区、企业、社区的网格员队伍建设,推动社会综合治理相关数据向综治中心汇聚,打造应急管理、疫情防控、安全生产“横到边、纵到底”的网格化体系。逐步推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开展城市运行数据分析,增强城市综合管理的监控预警、应急响应和跨领域协同能力,提高社会诉求“联动回应”能力以及支持城市间危化品等特种行业运输信息共享。开展城市及高速公路交通智能感知、预测、路网协同等应用,提升城市交通系统智能化协同管控水平。


2.创新开展新型智慧监管。对接省级“互联网+监管”平台,推动更多领域、更多事项纳入部门联合抽查范围,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开展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优化完善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加强市场主体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和结果应用,强化“信用+”监管服务场景应用。


3.提升智慧社区治理能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搭建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打造智慧应用场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社区治理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开展智慧社区试点,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智慧社区服务,探索智慧社区服务新模式。


(六)促进生态宜居环境建设


1.推进生态环境资源数字化管控。加强对水、气、林、土、噪声、气象和辐射等城市生态环境资源数据的实时采集、共享、分析、研判和预警,建设生态环境数据中台,提升生态资源数字化管控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推动智慧气象数据与城市运行应用联通,打造城市间环境数据联动体系,提升气象精准监测预警能力。


2.打造互联网+节能减排。推广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大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和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促进能源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建设能源大数据平台,构建智慧能源系统。加快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建设能源生产消费的智能化体系、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与能源系统协同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完善区域内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和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控系统,形成全天候、多层次的智能多源感知体系。


3.提升防灾减灾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为支撑,推进灾害预警精细化、精准化,提升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领域的信息化系统建设,鼓励面向社会提供高精度位置和定位服务。


(七)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1.推进公共安全大数据建设。加大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行业的智能感知系统和城市感知体系建设,构建“全方位获取、全网络汇聚、全维度整合”的公共安全大数据感知采集体系。主动对接四川政法大数据平台,推进公共安全数据共享及融合处理。加快智慧政法配套建设,提升对公共安全隐患的预测预警预防能力,打造典型、特色应用,不断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维护公共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2.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和管理服务。探索动态防御等新技术在网络安全漏洞发现、重大事件预警等方面的深度应用,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应急协同处置和快速恢复能力。提高重要数字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等防攻击、防篡改、防病毒、防瘫痪、防窃密水平。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级保护制度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构建安全的网络服务环境,构筑可控的运行安全服务体系,建设重大公共安全信息化综合保障体系。


3.加强大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建立数据安全态势感知与监管平台,构建数据安全协同监管体系。推进密码服务等数据安全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对数据资源在采集、存储、应用等环节的安全管理与评估,建设面向数据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流动的安全评估体系,构建数据安全防护系统。落实数据隐私保护制度和安全审查制度,加强对政务数据、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数据的保护。持续开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推进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知识技能宣传普及。


(八)理顺新型智慧城市工作机制


1.建立新型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创新新型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维护、投资运营和评价评估工作机制,加快新型智慧城市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


2.启动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整合公共设施、环卫系统、市政公用系统等数据资源,建设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构建全要素数据化的城市数字模型。



 

    专栏3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管理

    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设。依托全市各类指挥中心和巴中政务大数据平台进行集约共建、集中共享,逐步整合各部门已建和待建的指挥中心,建成全市统一的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促使城市运行数据大融合、展示内容更丰富、数据调用更便捷、指挥决策更科学。通过接入市政设施、交通运输、气象、环境等感知数据,实现城市运行状况实时监测;通过接入城乡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数据,实现巴中建设和城乡发展成果的展示;结合12345政务服务热线,实现城市管理的指挥调度和管理服务。最终形成巴中城市运行的监测窗口、展示窗口和服务窗口。



    智慧城市机制和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出台智慧城市建设、运行、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建设智慧城市各版块的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创新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投资运营和评价评估工作机制,注重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建设,构建新智慧城市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


    二、实施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一)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持续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补偿工作,支持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发展。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同步做好网络安全工作,依法打击破坏电信基础设施、生产销售使用“伪基站”设备和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鼓励企业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


2.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加快推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农村地区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


(二)发展农村数字经济


1.夯实农村数字化基础。完善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在永久基本农田、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饮用水资源保护等领域实行动态监测。大力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积极争取“三农”大数据、质量安全溯源等平台建设,推动农业农村基础数据整合共享。


2.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推动千菇菌业、蓝润集团等企业进行智能化种养殖试点,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建设智慧农(牧)场,推广精准化农(牧)业作业。


3.创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深化乡村邮政和快递网点普及,统筹优化农村电商、供销、邮政等网点布局和建设,建成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促进农产品流通。大力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培育农村电商品牌。建设绿色供应链,推广绿色物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4.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新产业发展,规范有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


(三)建设智慧绿色乡村


1.建设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发展绿色农业,建立农产品电子追溯监管体系,推动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支持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建设。


2.提升乡村生态保护信息化水平。建立全市农村生态系统监测平台,升级完善污水处理信息系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数据。强化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高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农村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实施重点监测,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3.倡导乡村绿色生活方式。强化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与保护,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农村环境网络监督,共同维护绿色生活环境。


(四)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


1.加强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利用互联网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互联网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示范基地。全面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和智慧广电建设。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为抓手,推进文物数字资源进乡村。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网络展览,大力宣传中华优秀农耕文化。


2.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支持“三农”题材网络文化优质内容创作。通过网络开展国家宗教政策宣传普及工作,依法打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及其有组织的渗透活动。加强网络巡查监督,遏制封建迷信、攀比低俗等消极文化的网络传播,预防农村少年儿童沉迷网络,让违法和不良信息远离农村少年儿童。


(五)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1.推动“互联网+党建”。建设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实现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推广网络党课教育。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畅通社情民意。


2.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提高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开展在线组织帮扶。推动“智慧社区”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动乡村规划和建设管理信息化。统筹推进各级综治中心、“雪亮工程”和“慧眼工程”的实体化运行和实战应用。加快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法治乡村。加快推广“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模式,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快办,提高群众办事便捷程度。


(六)深化信息惠民服务


1.深入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进一步优化校园网络运行环境,开展光网改造,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统筹推进‘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推广‘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教学教研模式,实现课程联排、教学统筹安排、资源同步共享,帮助乡村学校开齐开好国家课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完善民生保障信息服务。推进全面覆盖乡村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系统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社会保险关系网上转移接续。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持乡镇和村级医疗机构提高信息化水平,引导医疗机构向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建设完善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完善面向孤寡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巴中市镇、村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落实硬件设施,整合服务资源,明确职能职责。


(七)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


1.统筹发展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强化一体设计、同步实施、协同并进、融合创新,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发展“互联网+”特色主导产业,打造感知体验、智慧应用、要素集聚、融合创新的“互联网+”产业生态圈,辐射和带动乡村创业创新。


2.分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引导集聚提升类村庄全面深化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培育乡村新业态。引导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引导特色保护类村庄发掘独特资源,建设互联网特色乡村。引导搬迁撤并类村庄完善网络设施和信息服务,避免形成新的“数字鸿沟”。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建设智慧农业园区。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加强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


3.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与利用。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推进各部门涉农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有效整合。统筹整合乡村已有信息服务站点资源,推广一站多用,避免重复建设。促进数字乡村国际交流合作。


4.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体系。完善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支持政策,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点,推动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


    专栏4 数字乡村建设工程


    乡村网络设施建设。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宽带网络、4G/5G网络、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持续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补偿试点工作,支持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发展。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同步做好网络安全工作,依法打击破坏电信基础设施、生产销售使用“伪基站”设备和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三农”大数据平台建设。按照“全要素覆盖、全领域融合、基础数据可靠、动态数据更新”思路,围绕农业、农村、农民3个维度,以数据为要素,建设“三农”大数据平台,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入手,加快农业数字化改造,提高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培育数字时代新农民。


    平安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各级综治中心、“雪亮工程”和“慧眼工程”的实体化运行和实战应用。加快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法治乡村。提高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开展在线组织帮扶。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动乡村规划和建设管理信息化。


    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初步建立农村流通服务体系,深化乡村邮政和快递网点普及,统筹优化农村电商、供销、邮政等网点布局和建设,加快建成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烘干冷链、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培育农村电商产品品牌。建设绿色供应链,推广绿色物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园区数字化建设。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根据地”,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园区数字化改造提升,加强数字农业建设的宣传引导和典型示范,推动农业信息化深入融合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全过程,争取创建一批数字农业示范基地。


    智能养殖。推动蓝润集团、温氏集团、市产业发展集团等企业开展智能养殖试点,实施人畜分离的养殖模式,对养殖过程进行统一管理、自动分析、智能调控,所有事件可监控、可追溯、可管理。结合智能硬件和监管平台,实现养殖过程的数据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数字乡村试点。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工程,进行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打造一批信息基础设施好、数字经济和数字化治理发展优、可持续发展机制强的示范村。


    第二节 数字政府建设

    一、治理与服务并重,建设高水平“数字政府”样本



建设高水平的“数字政府”,达到省内“数字政府”建设样本,为革命老区“数字政府”治理、服务树立标杆。加强通信网络、云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政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数字政府,推动政务数据、公共数据、社会数据汇聚融合,为管理、服务、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强化数字在政务服务、营商环境、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监管、公共区域监测监控、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服务手段智慧化、治理过程精细化、管理方式多样化,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按照统筹规划、集约建设的原则一体化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按照“智慧巴中”“113+N”总体框架,即一云:智慧巴中云;一库:基础数据库;三板块: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产业;N应用:N个行业应用系统,进行数字政府系统的规划建设。


一云:利用“智慧巴中云”优化、扩能政务云,有序推进横向、纵向各层级行业部门业务系统上云工作,到2025年除涉密系统外,业务系统全部上云。


一库:充实基础数据库,优化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挖掘分析应用、数据展示等基础框架体系,汇聚各行业部门数据资源,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分析的依据。


三板块:围绕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产业三大方面,从治理和服务的角度出发,统筹建设对应的应用。利用省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契机,推进各部门业务系统上云,加强关联业务之间的协同,集成为统一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天府通办”巴中分站点、“巴事办”平台为主要载体,提供普惠便捷的政务服务应用和以社会治理、经济治理、行业监管、行政执法为代表的治理应用。完善信用监管体系,探索推行个人诚信积分,加快实现全市各级各部门信用数据共享。


N应用:统筹全市的业务需求,结合互联网、物联网、电子政务网的技术发展,新建、优化各条线的N类应用,纵向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横向到边的各类应用。


图4-1数字政府建设框架图

 




 

二、建立集约完善的数字政府基础支撑体系



(一)政务云、网络、基础数据库集约建设


健全完善“智慧巴中”云的运行机制、管理办法,做好“智慧巴中”云扩容、运营等工作,持续推动市级各部门(单位)政务系统上云工作。对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硬件支撑平台和云管理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等基础软件平台同步升级,发展壮大“智慧巴中”云和灾备云规模,提升云服务水平,引领市级云产业发展,同步推进民生云、产业云及行业云建设。


完善电子政务网建设。改造升级电子政务外网,提升网络带宽,增强网络的可用性和稳定性,提高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支撑服务能力,将重要企事业单位接通电子政务外网。推进政府部门网络互联互通,加强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间的信息安全交换。加快各部门现有业务专网应用分级分类向电子政务内、外网迁移整合。完善电子政务内外网建设、运行机制,做好电子政务外网、内网运维、升级改造工作。


充实基础数据库。依托“智慧巴中”云,按科学合理、完整一致、准确可信的原则扩展公共基础数据库。逐步建成并完善其他行业数据库,构建智慧城市统一的基础数据框架;建立全市数据资源共建、共享的统一管理基础,实现数据资源汇聚。


(二)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建设


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实现优化、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进行升级、各部门(单位)业务系统有序建设,纵向上,按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导向,以“天府通办”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省级单位(部门)政务系统数据回流巴中;横向上,市级部门之间、县级及下属部门之间横向到边。建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县(区)一体、业务协同的网状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数据共享交换体系。


完善政务数据资源体系,优化市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功能,制定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方案,持续完善数据资源目录,动态更新政务数据资源。



 

    专栏5 数字政府基础平台建设工程


    基础数据库。搭建科学合理、完整一致、准确可信的公共基础数据库,包括地理空间、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建筑物、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逐步建成并完善行业数据库,构建智慧城市统一的基础数据框架;建立全市数据资源共建、共享的统一管理机制,实现数据资源汇聚、交换和共享;为各类应用系统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政府管理决策、部门信息共享和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支撑。


    优化升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梳理,整合规范各部门所需数据,完善平台数据调度功能,加强数据供需对接匹配,使其具备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调度能力,能够及时响应各部门数据服务需求。


    时空大数据平台。构建多尺度基础时空数据、公共专题数据、物联网实时感知数据、互联网在线抓取数据、自然资源专题数据等时空数据,建立时空数据汇聚、处理及管理的技术体系,把时空大数据平台打造成工作平台、指挥平台、决策平台,作为智慧巴中建设的基础坐标和底板,在服务政府决策、服务市民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三、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

    提高政府数字化服务效能。依托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打通全市各部门政务服务办理系统。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提供电子证照、电子签章、公共支付、通知消息等共性服务,实现“一网通办”。升级12345政务服务热线,建设“天府通办”巴中分站点,打造便捷高效的便民服务体系,实现政务服务“掌上办”。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充分利用社会第三方拓展办事渠道,实现政务服务“就近办”。



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抚幼、就业、文体、助残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推进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服务机构资源数字化,加大开放共享和应用力度。推进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在线课堂、远程医疗、数字博物馆等,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务机构对接基层,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


全面推进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在政务服务相关指标平均跑动次数、时限缩减比例、一次办、马上办、全程网办、入驻占比等指标上继续加大推进力度,继续为四川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巴中样板。完善并落实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动态调整市、县、乡权责清单及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推进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到2025年,各地各部门依申请类事项实际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限平均减少80%以上、平均跑动次数在0.05次以内、马上办事项占比达60%以上、全程网办事项占比达99.5%以上、一次办及入驻事项占比达到100%。


推动巴中市民云—“巴事办”平台建设。强化政务服务管理和公共社区治理,实现市民在教育、医疗、出行、生活等方面全过程服务,政府在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社会治理、创文创卫治理等领域应用。探索赋予“巴事办”金融功能。


统筹各部门共性应用系统集成统一,共享共用。不断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市县两级跨区域、跨层级、跨系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沟通机制和服务渠道。



 

    专栏6 数字政府政务服务工程


    “天府通办”—巴中分站点。参照“天府通办”主要功能,加载巴中地方特色功能,打造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天府通办”巴中分站点,推动全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格局的形成,实现“一号通行、一库共享、一键服务、一体运营”的“四个一”建设目标。


    巴中市民云—“巴事办”便民服务平台。建设本地服务特色品牌“巴事办”,探索赋予金融功能。强化政务服务管理和公共社区治理,提高社区生活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市民日常生活服务便利度。集教育、就业、就医、养老等公共服务为一体,让市民便捷享受更全面优质的医疗、旅游、交通出行等同城化服务,显著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统筹各部门共性的应用系统,集成为统一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供各部门共享共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包括空间地理信息系统、门户集群系统、视频融合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等,打造面向政府各部门的公共基础支撑平台,为各行业的应用系统提供后台支撑服务,实现市、县(区)不同政务部门异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为政府、市民、企业提供通畅的双向、多向信息沟通机制和便捷的服务渠道。


    四、构建科学精准的治理应用体系

    深化数字化治理重点应用。以数字化治理重点应用为抓手,通过党建引领,实现政府治理“一屏全览、一键触达”。加快“云上巴州”等系统建设,优化升级巴中市政务大数据平台。构建行政协作、营商环境建设、市场监管、城镇治理、社会治安等方面政务应用,加快部门业务系统与巴中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深度对接,促进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数据融合共享和深度应用。



行政协作方面,以党建为引领,结合纪检监察信息化、数字统战、干部人事信息化建设、国家数字档案馆创建,突破传统业务条线垂直运作、单部门内循环模式,打造“数字政府”一体化、协同化运行方式,实现业务无缝协同、决策科学智能。创新督查考核方式,提高政府行政办公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构建统一视频系统、协同办公平台、云桌面系统、督查考核系统、事业单位管理系统,提升行政协同水平。统筹推进各级综治中心、“雪亮工程”和“慧眼工程”的实体化运行和实战应用。


营商环境方面,探索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加强数字赋能,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建设创新开放、繁荣稳定、包容审慎的营商环境。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全市招商引资平台和数字化招商引资评价体系。


市场监管方面,优化完善社会信用信息平台,整合市场监管部门的数据资源,创新市场监管应用,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联合监管机制,重点构建智慧食药监管平台。全面强化食品药品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安全。支持巴中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积极争创区域性食品检测机构、省级质检中心。


城镇治理方面,构建全市数字档案馆,深入推进垃圾分类,打造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营造卫生、文明城市,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的品质;推进构建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和规划、水利、消防等行业领域智能检测体系,建设主城区管网排查监测系统、污水处理信息系统、智慧水利系统,提高城市全方位监测感知能力。


社会治理方面,利用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安全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全市智慧消防安全体系,建设全市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无人机起降平台、应急指挥系统,打破各个系统信息孤岛,在城市应急管理、自然灾害防治、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重大活动保障等方面提供应用支撑和技术手段。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构建完善“三化四通”巴中政法智能化体系。加快实施“慧眼工程”和平安智慧小区(单位)建设,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天网工程”改造升级,有效推动“雪亮工程”和综治中心实体化、实战化运行。加快推进立体化信息化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密补点基础安防设施,推进重点区域安防设施智能化升级。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人员治安防控网建设。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反应机制,强化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依托全市统一融媒体中心,建立政法融媒体分中心。



 

专栏7 数字政府政务应用重点工程


智慧党建。依托省级党建平台和市委党校的新校区基础设施,构建全市智慧党建平台,引领全市党建工作,发挥党建工作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领导作用。


数字统战。推动统战工作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统战对象管理和服务”为主线,对统战对象组织和人员信息进行数据采集、统计分析、数据整理、集中存储、集中管理,形成统战对象人员库、组织库、信息库,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整合统战业务资源及线上线下工作流程。


统一视频会议系统。建设跨部门、跨层级的线上智能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深度覆盖,打造高效协同、便捷智能、广泛应用的全市统一视频会议体系。


协同办公平台。建设集约化、规范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全面连通省市县乡四级政府组织管理、公文管理、会议管理、督查督办、综合办公等日常办公应用,满足政务部门共性办公需求,与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实现日常办公与业务办理的“一体融合”。


云桌面应用。构建政务办公云应用,减轻办公硬件配置,减低办公成本。
     重点工作督查考评系统。围绕重点工作督查督办,建立重点工作督查落实信息系统,实现对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进展过程、完成情况等全过程的动态跟踪、实施督查、及时反馈和绩效评估。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提升绩效管理的科学性。


事业单位管理系统。建立事业单位管理系统,对事业单位年报报送、事业单位档案系统进行管理。


招商引资管理系统。招商引资纳入数字化系统,科学管理招商引资。


智慧食药。建立食品饮料、药品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畅通供应链,实现食品药品生产、物流、销售全流程监管溯源,探索实现川渝一体化监管。


数字档案馆。将市档案馆创建为国家数字档案馆,对城镇进化发展历程通过数字化手段加以保存,方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使用,方便市民查询,方便城市名片的推广,增加市民对城市的融入感和自豪感。


智能垃圾分类。提升城市生活环境,创建文明城市,建设智能垃圾分类处理平台,提升人居环境。


疫情防控系统。打造疫情常态化防控系统,为各级各部门服务,提升疫情防控水平。



 


 

专栏8数字政府社会治理应用重点工程


智慧消防。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等最新技术,配合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火警智能研判等专业应用,建设智慧消防系统,提高物理场所安防水平,实现城市消防的智能化,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保障消防设施的完好率、改善执法及管理效果、增强救援能力、降低火灾发生及损失。


优化完善社会信用信息平台。优化完善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功能,启动以信用应用为重点的平台二期建设,推进重点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开展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加强市场主体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和结果应用,强化“信用+”监管服务场景应用。


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建设以“互联网+”电梯应急处理服务热线为基础的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及应急指挥系统,主要包括“建立一个机构、开通一条热线、构建一张救援网络、建立一套应急指挥系统”。


无人机自动起降平台。依托中讯泰博科技等本地企业,研发制造无人飞行器,建立无人机起降基地,深入推进无人机在森林防灭火、抗洪救灾、重大活动保障等领域的智能化应用。 


应急指挥系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配备应急通讯车,单兵、无人机、便携指挥箱、卫星便携站等信息采集、传输、现场指挥类专业通讯设备,建立全市应急指挥系统,在城市应急管理、自然灾害防治、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方面提供技术手段,创建平安城市。


政法智能化建设。建设二横四纵政法基础网络,横向打通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部门网络,纵向推动县到乡政法网建设;在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基础上建设跨部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息版块,大力推动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司法建设,推进在政法网上建设“政法云”“政法大数据平台”,推动政法系统非涉密设备、业务、数据等上云共享交换,与电子政务云有机融合。


立体信息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推动农村“慧眼工程”全覆盖,创建100个省级平安智慧小区(单位),市级“六无”平安村(社区)达到50%以上,县(区)级“六无”平安村(社区)达到90%以上。


公安基础设施建设及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监管中心。升级巴州城区原有400个天网点位摄像头、补建200个天网点位(共500个摄像头带微卡功能)。新建500路人脸抓拍机。扩容基础汇聚平台,建设大数据应用平台。


政法融媒体中心建设。建成1个以“巴中政法之声”公众号为依托,整合政法单位、市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资源,培育政法新媒体品牌,打造“三号一网两平台”,构建全市政法媒体矩阵。


    五、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

    升级政务大数据平台。以“智慧巴中”政务云为载体,升级完善政务大数据基础平台,形成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科学化、精准化决策体系。建立以经济运行、社会发展、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为重点的“政产学研用”数字化智库,开展政府数据治理、政务大数据平台管理、政务数据使用规范与制度、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大数据应用等领域的决策咨询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支撑。采集分析网络民意大数据,实现政府决策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提升决策的预见性、科学性。



专栏9 数字政府科学决策重点工程


升级巴中市政务大数据平台。优化完善政务大数据平台,加大各级政府机构和各职能单位的数据收集、整理、融合,高效的利用数据汇聚效应,接入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利用数据关联分析、数学建模、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数据交叉比对、关联挖掘和趋势预判,进行模块化分析和政策模拟,实施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和精准调控,提高政府调控能力。



 

    第三节  数字经济发展

    一、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

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区域协同,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网络强市、数字巴中、智慧社会。规划建设数据小镇,打造数据集市,孵化培育数字经济小微企业,加大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产业龙头企业招引力度。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壮大硬件、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产业,推动共享出行、共享充电、共享洗衣等共享经济规范有序发展。推动建设红色旅游、生态康养智慧旅游服务节点,打造深度应用场景。持续推动西部云谷巴中基地等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成渝地区、沿海地区数字经济产业转移配套承建。


深化成巴、渝巴协同发展,积极融入成渝地区产业分工体系,协作配套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先进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深度融入成渝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利用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西博会、渝洽会等重大平台,引进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吸引一批企业集团来巴建设生产基地。支持市内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采取“总部+基地”“研发+转化”“头部+配套”等互动模式,与省内外产业园区、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集团等建设功能共建型、飞地经济型合作园区,跨区域构建功能互补、上下衔接、体系完善的产业链。积极承接成都生物医药、轻工器械、食品饮料等产业和重庆汽摩配件、机电轻纺、医药化工等产业转移,加快建设成渝地区产业协作配套基地。


促进市域协调发展。推进富硒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特色农业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打造北部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带,建设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依托光雾山、诺水河等自然景区,做优智慧生态旅游,发展高品质“生态+”“旅游+”经济,打造文旅康养产业示范带。依托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红色文化资源,提升区域内重点景区、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智能化水平,做响川陕苏区首府红色文化品牌,打造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带,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基地。


统筹县域特色发展。推动“一城三区”一体化、协同化、差异化发展,做精城市经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依托巴中经开区和各县(区)产业园区,培育壮大新型工业;构建数字经济“一核多极”模式,按照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原则,各县(区)新招引的软件开发、电子信息企业按“飞地企业”政策统一入驻巴中经开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原则上不再单独新建数字经济产业园。有效引导数字经济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建设川东北重要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和数字经济发展集群。



图4-2“一核多级”示意图

 


二、聚集信息高新技术,推动数字产业化


建成成渝地区产业协作配套基地。实施数字产业集聚升级计划,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核心产业,扶持现有电子信息企业技改扩能、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培育本地信息技术科技公司;引进成渝西及沿海发达地区手机晶片、电子仪表设备、LED、物联设备、充电桩等产品生产项目和企业,逐步形成完整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制造产业链;引入以石墨为原材料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和基于石墨制品的光电材料产业链。依托石墨烯资源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5G+石墨烯等新材料产业。


  专栏10 数字产业化发展——制造业


    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业。依托巴中丰富的石墨资源,大力发展以石墨为原材料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业。精准对接,主动联系,重点引入负极材料、高性能动力电池、移动终端设备电池等产品生产线,形成以石墨为原材料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积极引入石墨烯粉体生产线、柔性石墨生产线,逐渐发展石墨烯触摸屏、柔性石墨显示器件、光电高频显示器件等产品制造业,打造基于石墨制品的光电材料产业链。


    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充分利用巴中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制定企业培育计划,鼓励扶持现有泰美克、罡正电子、龙海威电子、特兴智能、思广益科技、显石电子、卓创科技等企业技改扩能、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加强与成渝西及沿海发达地区政府部门和企业对接,详细梳理电子元器件制造领域意向转移的重点项目和华盛昌科技等企业清单,重点引进手机晶片、电子仪表设备、LED、物联设备、充电桩等产品生产项目和企业,逐步形成完整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制造产业链。


    电子信息产业。培育深恒科技、长峰科技、灯峰科技等本地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开展企业透明工厂可视化平台建设,推动工业制造企业边缘云及PaaS平台建设,实施“工业经济大脑”、5G网络深度应用、“光宽带+”计划建设等项目。


加快5G应用。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5G网络建设,加快5G在物联网、信息消费、智能制造等领域应用,打造5G产业领域重点产品,构建5G完整产业链。搭建数字技术展示体验区,引入并整合基于5G、VR、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的智能产品,普及智慧应用,提升市民对数字技术的认知程度。


发展云计算产业。依托西部云谷巴中基地,新建红色文化数据中心,着力打造秦巴山片区区域性数据中心,培育壮大云计算产业规模,大力发展云计算产业。重点引进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企业,在巴中设立应用示范基地,打造国产自主可控云计算产业链。积极引入第三方云应用软件,面向中小企业提供办公、生产、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等基本管理功能的企业云服务软件,逐渐形成一个云服务主体、多家云应用软件协调发展的云计算服务新格局。


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北斗导航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中的应用,加强人工智能、区块链的企业合作,把企业的产品、技术转化为服务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专栏11 数字产业化发展——高新技术


    5G应用。充分发挥5G网络特点,建设巴中市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红色文化数据中心、基础数据库、智慧城管、智慧路灯、雪亮工程平台、综治视联网平台、市域均衡教育基础设施、智慧广播、智慧小区、智慧农业、智慧畜牧、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森林防火等平台和应用集群。


    云计算产业。依托西部云谷巴中基地和红色文化数据中心,着力打造秦巴山片区、川东北区域性数据中心,培育壮大云计算产业规模,大力发展云计算产业。重点引进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企业,在西部云谷巴中大数据基地设立应用示范基地,打造国产自    主可控云计算产业链。积极引入第三方云应用软件,面向中小企业提供办公、生产、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等基本管理功能的企业云服务软件,逐渐形成一个云服务主体、多家云应用软件协调发展的云计算服务新格局。


    人工智能。探索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农业领域、信息消费领域的应用。引进人工智能先导企业在巴中相应领域的应用。


    区块链。重点突破密码控制、隐私保护、跨链控制等核心技术,打造“巴事办”区块链服务基础设施,在政务服务、产业金融、数字版权、食品溯源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


北斗系统应用。争取国家重大政策,推进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广泛应用,催生应用的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不断涌现。


发展大数据产业。加强与国内知名软件企业、互联网企业、大数据企业和基础电信运营商的战略合作,在政府治理、旅游交通、医疗健康、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推进政府部门数据开放共享,加快培育大数据采集、传输、清洗、存储、容灾备份、处理、分析、应用、管理、可视化和安全等服务业态,打造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培育一批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创新企业,建设农业、旅游、物流、教育、健康等大数据平台,整合分散的数据资源,加快汇集政府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各类数据,充分释放数据资源红利,实现资源数据化,促进数据产业化。坚持场景驱动、算法赋能、智能协同、多元共治,打造韧性、绿色、宜人、安全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样板,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智慧社会”标杆城市。


    专栏12 大数据开发利用工程


    大数据产业。依托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引进知名、优质大数据企业在巴中落地生根,共同孵化培育本土大数据产业公司,加强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挖掘分析、安全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一批自主创新、技术先进、满足重大应用需求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应用。打造大数据应用场景,推进政务服务、普惠民生、公共服务、产业创新领域大数据应用,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工业大数据。支持企业打通设备、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推动不同设备多源异构数据的互联互通、工业协议的相互转换等。推动大数据在工业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融合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培育数据驱动的工业发展新模式。


    农业大数据。利用三农大数据平台,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入手,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培育数字时代新农民。


旅游大数据。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建立交通流量、接待能力、景区热点跟踪信息感知、采集、监测、共享、服务的旅游信息基础平台,为旅游公共服务、行业监管、营销宣传、游客体验提供服务。为培育孵化巴中市旅游服务产业提供基础数据服务。


    物流大数据。以巴中众彩智慧综合物流园建设为契机,建立人、车、物三者相互感知的物流云平台,对物流信息(车、货、路、人、仓储)进行数据汇集和科学管理,解决城乡物流配送和管理问题。与市场主要物流平台进行对接,通过合理调度,有效减少货车空载率,节约仓储及物流费用。为培育孵化巴中市供应链服务产业提供基础数据服务。


教育大数据。通过教育资源(如课件、视频、优秀教师教案和讲课等)的数字化,建立全市中小学共建共享的教育资源平台,在避免重复投资的同时,实现农村及边远山村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教育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搭建学校、教师、学生、公众和教育主管部门多向沟通渠道,为培育孵化巴中市教育服务产业提供基础数据服务。


    健康大数据。搭建全市统一的健康云平台,整合全市村卫生室-乡卫生院-县(区)医院-市医院的电子病历数据,建立电子病历库,建成面向市民、在线医生、临床医生和公共卫生业务管理等人员的健康服务平台。通过平台的整合,实现医保、社保的无缝对接。为培育孵化巴中市健康服务产业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能源大数据。对高能耗企业的物联网终端进行投资改造,运用大数据智能分析、


能耗智能管控,实现企业能耗的明显降低,达到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


    白酒大数据。以江口醇、小角楼、全丰、花丛曲酒等重点酒企和平昌县、巴州区等主要产区为抓手,探索构建“原酒基地-酿酒-品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大数据,收集原材料、原酒、酿酒等生产环节的数据、品牌销售环节数据、相关人才数据,通过大数据收集、分析,促进品牌升级,促进产业发展。


    智慧社区大数据。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城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社区服务体系,配套建设社区管理端和领导管理端,打造巴中市“城乡服务”“城乡管理”“社会治理”三位一体的“互联网+城乡服务众治”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新型社区管理形态,实现“以智慧政务提高办事效率,以智慧民生改善人民生活,以智慧小区提升社区品质,以智慧家庭打造智能生活”的目标。


发展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建设“智慧巴中”为契机,积极引入医疗、旅游、交通、农业、教育等行业的智慧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运营商在巴中设立本地化企业或分支机构,同步发展信息化规划设计、信息技术管理咨询与培训、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与测试评估等信息技术服务业态。通过全社会的智慧化应用需求促进软件开发与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业发展,逐渐形成软件企业集聚巴中、服务本地、辐射周边的良好局面。


发展电子商务。依托全市丰富的特色农林产品资源和文旅资源,大力发展电商服务平台和企业,加快发展自营电商、平台电商、社交电商等新模式,加大“巴中产”“巴中造”“巴中景”的对外宣传推销力度。加强电子商务平台与生产加工平台、物流配送平台、金融融资平台的交互与融合,实现电子商务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深度融合,形成丰富的专业化服务,以服务链带动全产业价值链的提升。


发展信创产业。整合从芯片、主机、操作系统到应用软件的全产业链国产设备,面向全市及整个秦巴山区的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基于国产化软硬件体系的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咨询、设计、建设、运维的一体化服务。研究全市信息化系统服务购买机制,以服务打包的方式购买第三方信息安全服务,包括等保测评、系统测评、攻防演练、应急处置等服务内容。


发展互联网金融。以巴中市民云—“巴事办”平台建设为抓手,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打造统一的支付结算中心,为预约挂号、就诊服务、公交车刷卡、水电气缴费、旅游门票购买、电子商务交易等提供统一的支付和结算服务,并将交易结算资金沉淀在本地,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让本地享受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的红利。


专栏13 数字产业化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


电子商务。依托全市丰富的特色农林产品资源和文旅资源,大力发展电商服务平台和企业,加大“巴中产”“巴中造”“巴中景”的对外宣传推销力度。加强电子商务平台与生产加工平台、物流配送平台、金融融资平台的交互与融合,实现电子商务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深度融合,形成丰富的专业化服务,以服务链带动全产业价值链的提升。


信息安全软件与服务。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安全测评等关键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重点加强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安全技术产品应用。提高信息系统安全可靠水平,满足重点部门和重要领域信息安全发展需要。规范和促进风险评估、容灾备份和灾难恢复、安全集成、安全测评等信息安全服务。开展安全可靠产品应用试点示范和推广,提升重要信息系统和工业系统的安全可靠水平。


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以“智慧巴中”建设为契机,大力培育云创科技、红叶金服、劲威科技等本地信息系统集成企业,做大做强信息系统集成服务,重点发展信息系统设计、集成实施、系统运维等服务,提高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应用集成能力。大力培育专业化信息系统集成企业,鼓励信息系统运维模式、机制创新。


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发展业务咨询、信息化规划、企业架构规划、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测试评估、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引导支持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加强知识库建设,不断提升咨询服务水平。以咨询服务为牵引,加强与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和软件产品研发应用间的互动,促进软件产品和信息技术服务的应用推广。


信创产业。整合从芯片、主机、操作系统到应用软件的全产业链国产设备,面向全市及整个秦巴山区的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基于国产化软硬件体系的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咨询、设计、建设、运维的一体化服务。


互联网金融。公开、公平邀请具有金融支付牌照的公司依法依规参与“巴事办”平台建设,利用其《支付业务许可证》将原来拟发行的红叶卡金融功能加载入平台,逐步将平台建设成为集“天府市民云”“支付宝”“美团”和“58同城”等应用相关功能于一体的超级APP。


    三、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促进产业数字化

    实施数字技术融合应用计划,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带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提质增效升级。加快推进工业制造体系建设与工业互联网升级改造有机融合,培育全产业链追溯、规模化定制、智能检测等工业互联网应用新模式。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服务网络,大力培育智能零售、平台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的广泛应用,开展数字农业、智能农机应用试点示范。



发展全域“互联网+旅游”。积极发展以光雾山、诺水河、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景点等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互联网+旅游”,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发展。加强智慧旅游相关标准建设,打造一批智慧旅游目的地,培育一批智慧旅游创新企业和示范项目。推进景区预约、错峰、限量常态化,建设景区监测设施和大数据平台。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创新应用。培育云旅游、云直播,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鼓励定制、体验、智能、互动等消费新 模式发展,深入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与古蜀道沿线地区、泛巴区域合作,协同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深度融入川渝“巴蜀脊梁”红色旅游、“巴山蜀水”生态康养、“巴蜀风韵”民俗旅游、“巴蜀文脉”人文旅游等发展布局,加快建设成渝地区休闲度假后花园。


现代农业园区数字化建设。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根据地”,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园区数字化改造提升,加强数字农业建设的宣传引导和典型示范,推动农业信息化深入融合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全过程,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建设。


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融入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试点一批重点行业和典型工业应用场景、跨行业跨区域创新应用模式的样板工程。实施“企业上云”行动,形成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典型应用。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生物医药互联网平台、企业服务云平台,开展“企业上云”工程,推动重要企业、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广一批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推动企业内外网升级改造。


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径。加快原材料工业和服务业相融合。加快原材料企业向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推动具备区位、技术等优势的钢铁、水泥等企业发展废弃物协同处置、资源循环利用等服务;推动消费品工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注重差异化、品质化、绿色化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品工业服务化升级;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激发发展活力和潜力,营造融合发展新生态。突破工业机理建模、信息物理系统等关键技术。加快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服务企业的创新应用,逐步实现深度优化和智能决策。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海螺水泥、好彩头、意科碳素、泰美克等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引导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推动传统企业进行工艺装备升级、数字化改造、智能化管理、绿色环保转型。


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西部云谷巴中基地云计算资源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以西部云谷巴中基地、智慧巴中互联网+众创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为核心,打造全市数字经济产业总部基地;以巴中经开区已经规划的信息产业园、电子设备制造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为多点,构建全市数字经济“一核多点”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数字经济产业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推动园区改造升级,建设智慧园区。发展“飞地”模式,形成集聚效应。以成都巴中区域协同发展为契机,推动在成都设立巴中“飞地”数字经济园区,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创新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巴中”的运行模式,逐步形成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孵化培育医疗、工业、农业、教育、健康、金融、物流等领域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创新型企业。以数据驱动作为核心生产力,以“资源数据化、数据产业化”为路径,以数字经济产业园为培育孵化载体,以政府数据创业白皮书为引领,以数字经济产业基金为保障,构建安全开放的数据采集、清洗、建模、咨询、交易和服务的流通生态,挖掘巴中大数据产业园的数据潜在价值,加快巴中市数据产业化的进程。


建立区域供应链。搭建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多级的区域供应链体系。整合现有邮政、供销、电商、快递等行业物流资源,建设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处理等流通功能于一体的物流配送中心。整合巴中特色农产品资源,围绕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四大支柱性产业,打造秦巴山区农特产品线上线下集散中心,加快构建秦巴山区农林产业优势互补、对外开放、抱团发展、合作共赢新格局。


搭建直播中心。孵化引进一批直播电商机构,培养发展一批优质主播,建设直播电商基地。丰富以巴中农特产品、巴中美食、巴中美景等为代表、凸显巴中网红特色的各类直播服务。鼓励利用直播电商缓解农产品销售难题。


数字经济招引。吸引数字经济企业来巴设立研发中心、生产中心或分支机构,推动互联网公司来巴建设运营中心和呼叫中心,形成产业生态圈,示范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加强与华为、浪潮为代表的知名企业合作,承建配套产业转移;加强与哈工大等高校的合作,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种子项目孵化对应的产业项目。


企业集群发展。制定数字经济重点企业培育名录,选择一批产品技术含量高、研发能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定向培育,鼓励支柱型企业战略合作,拉动产业链集聚延伸,推动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化和高端化发展。创新企业孵化培育,遴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成长空间大的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制定培育计划,开展重点培育。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新产品研发。鼓励优质数字经济企业对接资本市场,通过股改、挂牌和上市等措施,扩大企业规模,提升综合竞争力。


    专栏14 产业数字化


    互联网+旅游。积极发展以光雾山、诺水河、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景点等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互联网+旅游”,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发展。加强智慧旅游相关标准建设,打造一批智慧旅游目的地,培育一批智慧旅游创新企业和示范项目。


    红色数字化旅游基地。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数字化旅游基地,积极争取革命文物保护政策,实施革命旧址保护修缮、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加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和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提升重大事件遗迹、重要会议遗迹、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旧居保护展示水平,搜集整理红四方面军、巴山游击队等革命史料,提升建设大巴山干部学院,打造红色教育数字基地。


    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以“智慧巴中”产业云平台为基础,建立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巴中市软件企业、大数据企业、基础电信企业等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关键环节提供平台支撑,实现企业、产业、市场、服务等方面的数据、信息、资源全方位互联互通。


    生物医药互联网平台。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生物医药互联网平台,加快实现生物制药、生物中医药、生物制造等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资源与产业对接和要素匹配,实现产业链资源和创新要素服务能力数字化、市场营销网格化和客户协同在线化。


    企业服务云平台。聚焦企业诉求,整合服务资源,提供政策、技术、人才、投融资等服务,实现政府与企业全方位、零距离、一站式互动对接,切实提高企业获得感,助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校企(校地)合作。深化校企(校地)合作,鼓励本地数字经济领域重点企业与哈工大、四川农大等省内外高校在人才招引、成果转化、创新研究等方面深度开展合作;加强市级各部门与省内外高校深化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领域合作,借才引智、以智兴业,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的合作特色和发展目标。


    秦巴直播中心。孵化引进一批直播电商机构,培养发展一批优质主播,建设打造直播电商基地。丰富直播电商内容,打造多品类、有特色、供应足的直播电商产品与服务内容,强化“巴食巴适”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促进秦巴山区农特产品通过直播电商平台畅销全国,助力乡村振兴。
     运营中心和呼叫中心。推动互联网公司来巴建设运营中心和呼叫中心。《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鼓励互联网企业在革命老区发展运营中心、呼叫中心等业务。充分发挥巴中市人力资源和区位条件优势,积极招引全国知名互联网公司来巴投资建设运营中心和呼叫中心,稳步构建信息服务行业良好业态。


    四、营造信息消费环境,培育数字化社会

    提高社会生活数字化水平。构建云端集成、便捷高效的城镇社区智慧场景,提升数字普惠服务能力。支持数字化智能化生活平台和专业服务机构建设,拓展第三方互联网服务渠道和服务内容。加大数字化智能化生活服务产品开发供给,发展直播带货、共享住宿等生活消费新场景,积极培育流量经济、无人经济、共享经济、微经济等新经济。加强数字技能培训,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引导公众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主动融入数字社会。



促进公共服务数字化便捷化。建立健全适应数字化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机制,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管理能力。用好用活“巴运出行”等已建便民系统,实现与“巴事办”等平台互联互通和同步升级;加快居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开展智慧医疗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示范,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拓展“四川云教”直播平台覆盖范围,开发内容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提供游前、游中、游后一站式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建成地方数字文化资源库,实施“巴山乡愁地图”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广泛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公共文化鉴赏等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数字化旅游基地。积极争取革命文物保护政策,实施革命旧址保护修缮、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加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和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提升重大事件遗迹、重要会议遗迹、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旧居保护展示水平,搜集整理红四方面军、巴山游击队等革命史料,提升建设大巴山干部学院,打造红色教育数字基地,传承红色文化,突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水平,推进红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消费电子产品创新发展。推动北斗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家电音响、智能摄像头等消费电子终端产品升级换代,支持智能服务机器人、虚拟/增强现实(VR/AR)、智能可穿戴设备、消费级无人机、超高清视频终端等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升级,鼓励非接触式智能消费终端推广应用,加快4K/8K应用普及,释放新兴消费潜力。大力发展可穿戴智能监护、智能医养辅助设备、医用机器人等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个性化健康养老需求。


建设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引导零售企业智慧化转型。培育直播带货、社交、短视频、“云逛街”、“云购物”等网购新模式。引导“居家经济”合理有序发展,打造“数字化社区”,增加购物、订餐、家政等一站式服务供给。拓展互联网与政务、教育、养老、托育等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加强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的对接,争取数字货币的试点应用工作,为信息消费营造支付环境。


消费环境日趋完善。完善信息消费法律法规和统计监测体系,增强应对数字经济风险能力,形成高效、安全、诚信、有序的信息消费环境,实现消费者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保障能力。



 

专栏15 信息消费


建设信息消费旗舰店。引入并整合基于5G、VR、AR、MR、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的智能产品,推广和普及智慧应用,提升市民对数字技术的认知程度和消费水平。


红色文化大数据体验中心。积极争取革命文物保护政策,实施文物保护修复工程,提升建设大巴山干部学院,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传承红色文化,大力发展红色文旅产业。充分挖掘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数字红色文创项目,构建红色文化大数据体验中心,促进红色旅游业的数字化发展。


数字经济消费环境营造。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公益广告提供数字经济基础知识、消费内容的宣传、培训,培育良好的数字经济消费环境。信息消费法律法规和统计监测体系基本完善,努力创造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配套营商环境。


数字货币试点。加强与在巴的银行、商家合作,适时启动数字货币消费试点工作。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市互联网+暨智慧巴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职能,研究确定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重大安排,审定发展战略、规划、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部门的重要事项。各县(区)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推进机制,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组织推进本地区建设工作。完善“智慧巴中”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成员单位会议,做好研究政策文件、推动建设进展、协调解决问题等工作。构建合作机制,加强基础运营商、三方企业、权威研究机构等实体之间的协作,提高“智慧巴中”建设的协同能力。

    第二节  完善配套措施

    创新推进机制。组建国有全资大数据平台公司,公开公平公正地承接政府信息化项目建设、运营、管理。创新项目建设模式,由各级各部门提出建设需求,信息化主管部门强化顶层设计和整合需求,向本地国资大数据平台公司采购服务,平台公司负责开展需求对接、系统迁移、数据融合、建设维护、系统运营、技术支撑等工作;强化项目的运维、运营机制,确保项目延续发展,探索建立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深化投融资改革,加大政府财政对信息化发展的资金投入支持,引导非国有资本参与信息化建设,形成多元化的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体系。用好用活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金,加大对数字经济发展重点领域、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及各类试点示范的财政支持力度。


组建大数据产业发展联盟和建立大数据产业研究院,研究数字经济和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统计分析、发展模式、技术路线、产融合作、人才培养等,对接优质外部企业资源,消化吸收先进的技术和超前的理念,发挥公益性平台、公益性中介、公益性孵化器作用,研究推动巴中市信息化高新技术引进与消化,促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创新发展,支撑巴中大数据及相关产业发展。


积极争取电价优惠政策,申报省内水电消纳示范区,优化供电报装业务办理流程,推动直供电改造,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创造良好环境。建立数字基础设施用电报装绿色通道,推动实施市场化交易并按规定享受相关政策。

第三节  强化数据要素

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制度,制定政府信息资源开放目录,按规定推动医疗卫生、教育科技、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农业气象等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建设行业性数据资源平台,促进社会数据共享与流通。制定数据隐私保护和安全审查规范,加大对技术专利、数字版权、数字内容产品、个人隐私等的保护力度。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数据保护意识。

第四节  健全安全体系

针对政府、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海量数据,构建全套全方位、立体网络安全环境,为信息化建设、数字政府治理和服务、数字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建设网络安全运营中心、网络攻防演练靶场,构建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强化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探索政校行企多主体协同培养网络安全人才的模式,建设巴中市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教育培训基地。

第五节  注重工作考核

市、县(区)有关部门作为相关区域和专项领域推动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的责任主体,应依据本规划,细化工作方案和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将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政府部门目标绩效考核。按计划开展重大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估,加强统计监测、协调调度、绩效评估和考核监督,全力推进项目任务完成。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以惠民效果和群众评价检验各项建设成效。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考核评估,根据项目任务进展情况、中期评估完成情况、技术发展新动向等,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

第六节  强化人才引领

外引内联,组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数字政府、数字经济领域智库,发挥专家学者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领域的决策咨询作用,为深入推进网络强市,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乡村,打造智慧巴中、数字政府建言献策、出智出力。加强网络领域知名人士联络工作。



打造“候鸟”人才基地。依托巴中市良好自然生态、气候条件,在风景名胜区打造“候鸟”人才基地,邀请专家学者来巴度假、康养,建立来巴季节性休养、生活、旅游的“候鸟”人才库,为巴中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注重本地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通过企业、产学研联盟、政府等各种组织,利用外部资源培养本地信息化人才,形成头部人才引领、中部人才推动、本土人才落地实施的梯度人才队伍。


数字经济人才引培。深入贯彻“百千万引才工程”“巴山优才计划”在信息化领域的实施,支持园区企业重点引进数字经济领域的生产研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落实优秀人才在编制岗位管理、创新创业扶持、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平台建设、住房安居保障、工作岗位激励、教育医疗待遇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广泛吸纳优秀人才向产业园区聚集。


    第七节  营造良好氛围

    创新宣传方式,积极宣传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成效、数字政府服务内容、数字经济的便捷和相应的方针政策,营造全社会关注信息化、关心数字经济的浓厚氛围。鼓励媒体对智慧巴中建设进行宣传报道。建设智慧巴中体验中心,集中展示未来智慧生活。



支持举办各类专业论坛、专业会展、智慧产业创业大赛等活动,引导相关企业、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参与智慧巴中建设,形成全社会支持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综合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移动终端等各种传媒,通过开辟专题专栏等途径,广泛深入宣传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意义和取得的成就。加强政策解读和各类示范试点的宣传推广,积极构建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附件:巴中市信息化产业重点工程项目清单



附件


巴中市信息化产业重点任务清单



序号


重点工程


重要性


建设内容


牵头部门



核心支撑平台建设






基础数据库


★★★★★


搭建科学合理、完整一致、准确可信的公共基础数据库,包括地理空间、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建筑物、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


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


统筹各部门共性的应用系统,集成为统一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供各部门共享共用。


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


依托全市各类指挥中心和巴中政务大数据平台进行集约共建,集中共享,逐步整合各部门已建和待建的指挥中心,建成全市统一的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促使城市运行数据大融合、展示内容更丰富、数据调用更便捷、指挥决策更科学。


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升级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


升级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梳理,整合规范各部门所需数据,完善平台数据调度功能,加强数据供需对接匹配,使其具备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调度能力,能够及时响应各部门数据服务需求。


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时空大数据


★★★★


构建多尺度基础时空数据、公共专题数据、物联网实时感知数据、互联网在线抓取数据、自然资源专题数据等时空数据,建立时空数据汇聚、处理及管理的技术体系,把时空大数据平台打造成工作平台、指挥平台、决策平台,作为智慧巴中建设的基础坐标和底板,在服务政府决策、服务市民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红色文旅类






“智慧旅游”云平台


★★★★


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提供游前、游中、游后一站式服务,在景区导览、便民生活、购物消费、餐饮住宿等方面为游客提供便利。


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红色文化数据中心


★★★★★


争取国家、省政策和项目支持,建设红色文化大数据中心,为本地和全国文旅行业数据归集分析、研究应用、容灾备份等提供基础支撑。


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绿色农业类






“三农”大数据平台


★★★★


争取中央、省级政策和项目支持,围绕农业、农村、农民3个维度,以数据为要素,建设“三农”大数据平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培育数字时代新农民。


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



智能养殖


★★★


推动蓝润集团、温氏集团、市农投集团等企业开展智能养殖试点,实施人畜分离的养殖模式,对养殖过程进行统一管理、自动分析、智能调控,所有事件可监控、可追溯、可管理。


市农业农村局



数字经济类





10 


数字经济产业园区


★★★★★


充分发挥巴中市大数据基地云计算资源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以西部云谷、智慧巴中互联网+众创产业园为核心,打造全市数字经济产业总部基地。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巴中经开区管委会


11 


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业


★★★★★


依托巴中丰富的石墨资源,大力发展以石墨为原材料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业。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12 


信息消费旗舰店


★★★★


引入并整合基于5G、VR、AR、MR、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的智能产品,推广和普及智慧应用,提升市民对数字技术的认知程度和消费水平。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13 


红色文化大数据体验中心


★★★★


充分挖掘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数字红色文创项目,构建红色文化大数据体验中心,促进红色旅游业的数字化发展。


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14 


工业大数据


★★★


支持企业打通设备、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推动不同设备多源异构数据的互联互通、工业协议的相互转换等。推动大数据在工业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融合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培育数据驱动的工业发展新模式。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15 


物流大数据


★★★


建立人、车、物三者相互感知的物流云平台,对物流信息(车、货、路、人、仓储)进行数据汇集和科学管理,解决城乡物流配送和管理问题。与市场主要物流平台进行对接,通过合理调度,有效减少货车空载率,节约仓储及物流费用。


市商务局


16 


教育大数据


★★★


通过教育资源(如课件、视频、优秀教师教案和讲课等)的数字化,建立全市中小学共建共享的教育资源平台,在避免重复投资的同时,实现农村及边远山村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市教育体育局


17 


健康大数据


★★★


搭建全市统一的健康云平台,整合全市村卫生室-乡卫生院-县区医院-市医院的电子病历数据,建立电子病历库,建成面向市民、在线医生、临床医生和公共卫生业务管理等人员的健康服务平台。


市卫生健康委


18 


旅游大数据


★★★


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建立交通流量、接待能力、景区热点跟踪信息感知、采集、监测、共享、服务的旅游信息基础平台,为旅游公共服务、行业监管、营销宣传、游客体验提供服务。为培育孵化巴中市旅游服务产业提供基础数据服务。


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19 


能源大数据


★★★


对高能耗企业的物联网终端进行投资改造,运用大数据智能分析、


能耗智能管控,实现企业能耗的明显降低,达到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 


白酒大数据


★★★


以江口醇、小角楼、全丰、花丛曲酒等重点酒企和平昌县、巴州区等主要产区为抓手,探索构建“原酒基地-酿酒-品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大数据,收集原材料、原酒、酿酒等生产环节的数据,品牌销售环节数据,相关人才的数据,通过大数据收集、分析,促进品牌升级,促进产业发展。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巴州区、平昌县人民政府


21 


智慧社区大数据


★★★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城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社区服务体系,配套建设社区管理端和领导管理端,打造巴中市“城乡服务”“城乡管理”“社会治理”三位一体的“互联网+城乡服务众治”平台。


市民政局


22 


红色数字化旅游基地


★★★


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数字化旅游基地,积极争取革命文物保护政策,实施革命旧址保护修缮、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加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和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提升建设大巴山干部学院,打造红色教育数字基地。


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3 


生物医药互联网平台


★★★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生物医药互联网平台,加快实现生物制药、生物中医药、生物制造等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4 


企业服务云平台


★★★


聚焦企业诉求,整合服务资源,提供政策、技术、人才、投融资等服务,实现政府与企业全方位、零距离、一站式互动对接,切实提高企业获得感,助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5 


秦巴直播中心


★★★★


孵化引进一批直播电商机构,培养发展一批优质主播,建设打造直播电商基地。丰富直播电商内容,打造多品类、有特色、供应足的直播电商产品与服务内容,强化“巴食巴适”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促进秦巴山区农特产品通过直播电商平台畅销全国,助力乡村振兴。


市商务局


26 


巴中市民云-“巴事办”便民服务平台


★★★★★


建设本地服务特色品牌“巴事办”。强化政务服务管理和公共社区治理,提高社区生活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市民日常生活服务便利度,探索赋予金融功能。


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27 


智慧灯杆


★★★★


引进智慧灯杆生产线,整合利用路灯杆、信号杆、监控杆、电力杆、通信杆等各类塔杆资源,加强智慧塔杆综合利用。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8 


智慧交通


★★★


整合利用交通运输各板块业务数据,构建巴中市公路、水路以及重点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监测网,实现公路水路重点业务领域、重点空间区域、重点装载装备的运行监测系统。建立完善平急结合的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体系,推动实现各类交通运输业务源头管理、动态监管、应急处置、应急后评估与统计分析,通过实时监测和大数据分析,推动行业管理精准化、决策科学化,力争普通国道重点路段、大桥及重要隧道智能监测覆盖率达90%,道路运输管理、执法综合管理、信用管理业务应用覆盖率达100%。全市“两客一危”及半挂牵引车、重型载货汽车(总质量为12吨以上的普通货运车辆)安装卫星定位系统覆盖率达100%,建设智慧治超点6个。


市交通运输局



 

备注:1.重要性一栏中★★★★★的为核心支撑项目,★★★★的为重点任务,★★★为一般任务。


      2.规划中未纳入表内的其他任务和项目为★★。


名词解释 

1.数字经济: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积极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


2.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起源于传媒领域,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概念,将城市的系统和服务打通、集成,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3.数据要素:来自个人衣食住行、医疗、社交等行为活动和平台公司、政府、商业机构提供服务后基于大数据统计、收集后的数据。


4.数字政府:指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支撑下,政府机构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发布、公共管理等事务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进行的国家行政管理形式。


5.三融五跨:指依托政务外网的公共基础设施作用和价值,有力支撑政府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6.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基础部分,即围绕数据归集、传输、存储、处理、应用等全流程,形成的有关硬件、软件、终端、内容和服务产业,涉及领域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7.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融合部分,一般指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业融合渗透,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数字化升级,实现提高传统产业生产效率,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的过程。


8.IPv6:即互联网协议第6版,是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IPv6具有更大的地址空间、更小的路由表、更强的功能支持及更高的安全性等特点。


9.大数据:是指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


10.数据治理:是指对数据资产管理行使权力和控制的活动集合,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标准、元数据、数据模型、数据分布、数据存储、数据交换、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质量、数据安全以及数据共享服务等。


11.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或专有网络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互模式,通过大量在云端的计算资源进行计算,再将结果返回给用户,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按需获取到相关的资源及服务。


12.人工智能:是利用数字计算机控制的机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感知环境、获取知识并使用知识获得最佳结果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


13.5G:即第五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也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现有无线接入技术(包括2G、3G、4G和Wi-Fi)的演进,以及对一些新增的补充性无线接入技术进行集成后形成的解决方案的总称。


14.数字孪生: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


15.BIM: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可以帮助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建筑信息集成。


16.CIM:城市信息模型是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等技术为基础,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多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


17.区块链:是指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区块链是一个由不同节点共同参与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及开放式的账簿系统,由一串按照密码学方法产生的数据块或数据包组成。


18.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各种前端感知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


19.窄带物联网(NB-IoT):是物联网领域的一个新兴技术,支持低功耗设备在广域网的蜂窝数据连接,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UMTS网络或LTE网络,具备低功耗、广覆盖、低成本、大容量等优势。


20.PaaS:是指平台即服务,把服务器平台、应用服务的运行及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的商业模式。


21.智能制造: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


22.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全新工业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是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拓展的核心载体。


23.VR:即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囊括计算机、电子信息、仿真技术于一体,其基本实现方式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数据,通过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


24.AR:即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也被称为扩增现实,将计算机生成的文字、图像、三维模型、音乐、视频等虚拟信息模拟仿真后,应用到真实世界中,两种信息互为补充,从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增强”。


25.MR:即混合现实技术(Mixed Reality),指的是合并现实和虚拟世界而产生的新的可视化环境,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技术通过在虚拟环境中引入现实场景信息,在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以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