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营市垦利区,作为位于黄河入海口的交通要道,胜利黄河大桥的“焕新”备受关注。作为亚洲最早、国内首座钢斜拉桥,“服役”33年后,这座大桥去年11月正式进行维修改造,于15日夜间完成了最关键的换索施工,力争年底全桥通车。
东营胜利黄河大桥计划将于年底通车
为亚洲最早、国内首座钢斜拉桥
15日晚上八点,经过半个小时的张拉,88根斜拉索受力值调整到位,东营胜利黄河大桥完成了维修改造最为关键的换索施工,下一步将进行桥面改造。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位于东营市垦利区的胜利黄河大桥全长约2.8公里,分为主桥和南北引桥,于1987年10月1日建成,是当时亚洲主桥跨度最长的钢斜拉式大桥。大桥主桥为双塔五孔连续钢斜拉桥,全长682米,拉索布置为双索面扇形多索体系,全桥斜拉索共有88根,索距12米,除离塔最远处拉索为两根外,其余为单根索,每4根为一组,共20组,南北两座主塔各10组。
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胜利黄河大桥的安全隐患也日益突显,经全面检测,主桥评定为四类危桥,引桥评定为五类危桥。因此,为适应周边地区的健康发展,打造黄河下游生态共同体要求,切实改善和消除交通运输安全隐患,在2020年11月由中铁十四局集团三公司中标对大桥进行维修改造。
此次维修改造内容主要为拆除主桥下部四根输油管道、主桥下部结构和桥塔的加固及防腐、钢梁维修加固及防腐涂装、斜拉索更换、主桥桥面铺装更换、引桥上部结构、盖梁和墩柱拆除重建、引道路面改造等。
换索难度堪比开颅手术
“胜利黄河大桥维修改造核心在主桥,而主桥相关工程中,换索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胜利黄河大桥目前已服役33年,索力与原设计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偏差,其中变化最大的约相当于100头400斤重的黄牛重量。
与此同时,大桥所在地东营市垦利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濒临渤海,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集中,高温高湿高盐的气候环境对桥梁钢结构损伤极大。主梁主要受力构件钢箱底板、节点及次要受力构件桥面板锈蚀严重,桥面板局部开焊,受力较差。复杂的气候环境、极差的桥梁整体状况和紧迫的工期对斜拉索更换施工提出了极大挑战。
为确保换索成功,项目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共同“把脉会诊”。最终确定了斜拉索的更换采用同个桥塔四个索面同一编号斜拉索同时更换的施工方案,主要涉及旧索放张、旧索拆除、新索安装、新索张拉、索力调整五个步骤。“换索只能一组一组进行,而且每一组都要非常谨慎,确保换索完成后和原桥受力结构完全一样,这个换索难度堪比进行开颅手术。整个过程用了三个月。”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材料、工艺均为“中国制造”
作为全国首座钢斜拉桥,在过去的30多年中,胜利黄河大桥对当地经济发展、黄河两岸往来等作出了巨大贡献。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梳理发现,1987年9月30日建成通车的胜利黄河大桥,极大地缓解了东营南北跨黄河通道瓶颈问题,但随着大桥上通行车辆不断增加、使用年限的日益增长,在2003年4月,这座大桥进行了第一次全面大修。此后,经2015年、2019年先后两次对大桥进行检测,主桥被评为四类危桥,引桥被评为五类危桥,安全隐患问题比较突出。
为确保市民过桥安全,胜利黄河大桥维修改造加快推进,于2020年10月29日开工。而为了确保大桥年底通车目标,项目建设团队24小时饱和施工,节假日期间也坚守工作岗位。值得关注的是,33年前,胜利黄河大桥用的是国外的技术工艺,建筑材料也均为国外进口。而33年后,这座大桥的维修改造,全部用的都是国内先进技术工艺,材料也为中国生产制造。
维修改造完成后,胜利黄河大桥也将重新焕发“青春”,有效缓解跨黄河交通压力大的现状,继续发挥北连京津地区与东营港以及油田大部分油区,南连油田基地、济青高速公路及胶东地区的重要交通干道作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来源:山东商报白鑫燚)(完)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