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速迭代,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
任昌山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办与网络安全处处长
余胜泉 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周端焱 北京中学副校长
栗浩洋 松鼠Ai创始人兼首席教育技术科学家
商其坤 外研在线CEO
教育新基建如何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是什么?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如何?8月6日下午,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数字教育专场活动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在致辞中表示,教育新基建是面向未来的,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推动教育新基建要跳出技术的逻辑,从教育生态构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去勾勒发展蓝图。
全国各类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100%
教育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今年7月,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教育新基建的内涵和范围,提出了教育新基建的重点方向。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速迭代,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传统教育生态不断受到冲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已然开始。”雷朝滋表示,推动教育新基建,将加快技术的演化和发展,在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上发挥加速器的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教学变革。
雷朝滋介绍,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95.2%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水平大幅提升,建设基础教育教材配套资源5000万条,建成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3个,高等教育上线慕课3.4万门,学习人数达5.4亿人次。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省级平台全部接入体系,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超1亿个。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实现全国所有学校“一校一码”、师生“一人一号”,提供在线政务服务超5800万次。
雷朝滋表示,当前,新冠疫情的危机还未解除,仍存在多地局部暴发和零星散发的情况。推动教育新基建,将抓住大规模在线教学的机遇,促进学校教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的教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新基建将补足现存短板
同时,雷朝滋指出,教育信息化保障水平距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
比如,部分地区网络和平台支撑能力不足,难以应对高频访问的要求,在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教学时出现网络拥堵、平台瘫痪等问题。部分单位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信息系统数据未实现共享,产生了数据孤岛,造成重复填表等问题,对师生造成了负担。部分单位信息化支撑教育改革的能力不足,数字资源缺乏管理、质量参差不齐、使用效率不高。信息化教学设施缺乏运维,老旧设备得不到有效更新。部分单位安全保障能力存在短板。少数信息系统(网站)未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落实防护措施,网络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雷朝滋认为,这些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要在迭代更新中予以解决,这为推进教育新基建指明了方向。
雷朝滋透露,下一步,将加强对地方的统筹指导,以提升网络保障水平、推动平台整合共享、优化资源供给服务、指导智慧校园建设、鼓励探索创新应用和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六个方向为重点,扎实推进教育新基建落地见效。
比如,推动各地加快教育专网规划建设,实现中小学固定宽带网络万兆到县、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和教学工具,提供精准的资源服务,加强资源备案、流动、评价的全链条管理,提高资源监管效率;增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能力,及时过滤不良信息,保障师生绿色上网等等。
“教育新基建是面向未来的,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雷朝滋表示,这个支撑体系将助力破解教育均衡、家校协同、师生减负等教育难题,推动教育模式变革、流程再造和生态重塑,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创造人才。“因此,推动教育新基建要跳出技术的逻辑,从教育生态构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去勾勒发展蓝图。”
教育新基建大有可为
8月6日下午,在2021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数字教育专场活动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办与网络安全处处长任昌山、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北京中学副校长周端焱、松鼠Ai创始人兼首席教育技术科学家栗浩洋以及外研在线CEO商其坤围绕“教育新基建下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以及新基建如何能更好地服务校内教育等问题展开讨论。
探索并推广5G教育新模板
任昌山介绍,近年来教育部把加快学校网络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大力推进,不过,目前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不足。如有的学校虽然接入了互联网,但是运转经费有限,难以保障常态化的网络服务的经费支出。有的学校带宽相对较低,不足以支撑大带宽需求的视频直播、录播、互动教学。任昌山表示,未来将在这些方面继续改进。
任昌山透露,目前教育部正在和工信部推动相关配套建设,“近期想出台5G+教育的探索,探索一些好的模式,然后再推广。我们也在加快推进教育专网建设,指导地方有效部署,加紧推动,为学校提供高速、便捷、绿色、安全的网络服务。希望通过这样的管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屏蔽广告、不良网络信息的侵扰。”
“北京中学还是非常不错的学校,目前尤其在疫情的背景下,实现空中课堂、融合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等。”在周端焱看来,虽然目前学校距离标准的智慧校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学校最重要的不是平台或者硬件,重要的是怎么把数据贯通起来,服务于学生的创造性成长。”
余胜泉则认为,平台建设在教育新基建建设初期非常重要,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平台建设一定要跟业务模式创新紧密关联,不能为建平台而建平台,“下一阶段的平台建设不能以技术为导向,而应该是以应用教育生态创新为导向。现在应该更多关注部门和部门之间的衔接,使得数据能够在不同业务流程中无缝流转,只有数据流转起来,平台才可以发挥作用。”
栗浩洋对数据孤岛现象感受很深,“现在中国智慧教育现状有点像几十年前的手机一样,不同的手机有不同的数据线。”栗浩洋建议,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建立一个涵盖企业、学术界、政府等不同部门的联盟,通过联盟制定相关的平台标准从而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
优化教育信息化资源供给
在教育新基建中,作为配套机制建设,教育平台的运营和内容供给同样重要。
“无论是推动教育新基建还是教育信息化工作,我们一直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同时坚持避免为了建设而建设。”任昌山表示,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而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在商其坤看来,内容供给也十分重要,教育新基建应该包含数字内容的建设,“内容教学承载的价值是巨大的。现在市面上内容不是太少,是太多,同时甄别优质内容的成本也非常高。”他认为,智慧校园应讲求四位一体:好内容、好系统、好设计、好应用。
“企业有很多优秀技术人员,他们有想法,但可能对教育内部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太了解。教育系统的老师可能不懂技术。”周端焱也建议,由企业牵头,学校和企业联合设计符合教育规律的整体的顶层设计,“真的可以把这个事情做好。”
教育新基建或助力“双减”
当天,与会专家就家长、学生、学校等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探讨。
最近“双减”政策(《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台,强调了校内是学科教育的重要阵地。那么,新基建如何能更好地服务校内教育?
任昌山表示,希望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尤其是通过大数据、AI技术应用,帮助学生有效完成作业,节省更多时间开展户外活动。同时,通过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校内教育供给水平减轻家长焦虑,有效减轻师生和家长负担。
余胜泉认为,“双减”要想很好地落实,政府和学校内部要加强体制内教育供给,只有内部有足够多的供给、个性化的服务供家长选择,才能满足老百姓(603883,股吧)对教育越来越高的要求。
栗浩洋关注的是AI如何精准教学,减负不减学习效果,校内外数据打通、结合互补。他还提到了“双减”情况下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级。他认为,如果通过大数据对孩子形成清晰评价,可以避免“剧场效应”。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刘洋苏季 戚望
特24-特25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