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茉莉花茶是我国传统名茶,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喜爱。近年来,受茶类板块轮动效应与新茶饮、即饮茶产业蓬勃发展的叠加作用影响,我国茉莉花茶的加工量值、内销量额及出口量额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近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梅宇就该协会发布的《2025年度全国茉莉花茶产销形势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当前,我国茶叶消费结构正从以农产品为主导转向以商品、品牌与服务消费为主导。在此过程中,茉莉花茶产业凭借跨界发展的先发优势,积极拓展新赛道,增强了产业韧性,实现了稳定增长,茉莉花茶价值链各业态的定位与特征愈发清晰,功能分工也更加明确。
存量市场表现稳健 客群结构持续优化
根据《报告》数据,去年,我国茉莉花茶内销总量12.76万吨,同比增长7.93%;内销总额252.59亿元,同比增长12.10%。我国茉莉花茶出口总量7486.49吨,同比增长20.54%;出口总额5604万美元,同比增长10.97%。全国共有20个省(区、市)出口茉莉花茶,福建、浙江、湖南、广西4省(区)的出口量居前四位;福建、浙江、广西、广东4省(区)的出口额居前四位。去年,我国茉莉花茶共出口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
去年,我国茉莉花四大主产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的种植面积合计23.44万亩,同比增长17.97%;产量15.36万吨,同比增长10.42%;产值约70.98亿元,同比增长57.98%;鲜花均价每公斤46.21元,同比增长43.07%。我国茉莉花茶四大加工区的茉莉花茶加工总量13.81万吨,同比增长11.73%;工业总产值221.86亿元,同比增长7.29%。我国茉莉花四大主产区总加工量占全国的90%以上。其中,横州市与福州市的茉莉花茶产量增幅居前,在全国茉莉花茶总加工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65.17%和15.95%。
“受到新营销、新场景、新观念的综合影响,去年,茉莉花茶在存量市场表现稳健,客群结构持续优化,年轻化趋势明显,为茉莉花茶的原叶茶市场注入了新活力与新动能。”梅宇表示,如在山西市场,年龄在40岁以下的消费者占比已达40%;而在四川,这一比例更是高达60%。这些新生代消费者大多通过接触新式茶饮和即饮茶,最终“回归”到原叶茶消费;并且对口感、品质和品牌有着更高要求,对中高端茉莉花茶表现出明确的消费意愿与购买能力。
“商品茶呈现简约包装与小包装趋势,产品风味创新趋向跨界融合。”梅宇分析认为,为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质价比”和便捷性需求,传统礼盒产品趋向简约、便捷的袋泡和小容量设计。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者,企业对茉莉花茶新品的研发更注重风味优化与调味,“茉莉花茶+果干”“袋泡花茶+养生理念”等跨界组合日趋流行。茉莉花茶消费场景已由传统泡饮拓展至“泡饮+即饮+餐食+生活+文旅”的立体化格局。其中,现制茶饮与即饮茶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据调查,茉莉花茶在十大新中式茶饮品牌的基底茶用量中占比达32.32%;而在爆发式增长的即饮茶市场中,以茉莉花茶为原料的无糖茶饮也已成为重要板块。此外,随着产业链向深加工领域延伸,如茶月饼、茶粽子、抹茶拿铁等衍生食品也在不断拓展茉莉花茶的应用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定价在每斤180元以下的茉莉花茶产品销量持续下降,而处于每斤300-500元的中高端茉莉花茶销售表现稳定,且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助农机制不断创新
近年来,茉莉花茶主加工区地方政府持续实施“政策驱动+园区承载+模式创新”的系统性举措,有效实现了产业升级与富民强村的双重目标。
横州市发挥茶企示范带动作用,成立50多个茉莉花种植协会、合作社,运用多种联农带农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带动34万花农亩均增收3600元以上。犍为县推行“业主集中建基地、农民分户管基地”等机制,使茉莉花亩均收益稳定在1万-1.6万元;同时推进“企业+家庭农场+农户”等抱团模式,辐射带动8000余农户,实现户均年增收5万元,并创造固定就业岗位,人均务工年增收6万元。福州市茉莉花茶闽清产业园则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集聚13家企业,构建起集种植、精深加工、研发、展示销售与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各主产区政府、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围绕茉莉花茶产业链,深化基础研究与工艺创新,夯实品质理论基础。如在茉莉花品种选育与绿色种植方面,横州市聘请陈宗懋、刘仲华院士团队研发种植改良与精深加工技术;犍为县与陈宗懋院士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了绿色防控试验与品种选育优化,有效缩短育苗周期。在茉莉花茶加工领域,相关科研机构与骨干企业合作,针对茉莉花茶的风味形成机制、窨制工艺与储存条件等基础课题开展系统性研究,深入探索生产流程优化与品质形成机制,其中,对自动养花窨制设备、低温长窨等创新工艺直接推动了加工技术的进步;横州市研究制定《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大力推动茉莉花茶窨制过程的清洁化、自动化和数字化。
此外,各地还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应用,使之成为发展新引擎。在生产管理方面,横州市上线“数字茉莉”平台,实现对茉莉花种植的智慧化管理;犍为县搭建智能物联网平台,实现了对气候、土壤等环境的云端监测与生长模型管理,完成了从生产跟踪到精准管理的闭环。在效能提升方面,福建春伦集团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茶园环境,通过大数据优化水肥,将茉莉花产量提升30%。(记者袁国凤)
转自:中国食品报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