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原材料价格分析:供需宽松持续,价格承压下行

截至2025年5月14日,国内煤炭市场延续供需宽松格局,价格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剧。环渤海港口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价已跌至630元/吨,较4月底的676元/吨下跌6.8%,逼近600元/吨关口。这一趋势与主产地煤价普跌、港口库存高企、进口煤冲击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

一、主产地煤价普跌,供应压力加剧

近期,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等主产区煤矿集中下调煤价5-20元/吨。例如,巴彦高勒矿洗末煤单日跌幅达20元至495元/吨,尔林兔矿洗粉煤跌10元至443元/吨。部分煤矿因市场疲软或检修暂停销售,产地库存攀升至中高位水平。贸易商发运倒挂严重,拉运积极性低迷,进一步加剧了供应压力。

二、港口库存创新高,疏港压力凸显

环渤海港口库存已攀升至3110万吨,创年内新高。下游电厂日耗维持低位,采购需求疲软,部分港口连续多日无船可装。沿江港口受北港跌价拖累,低硫5000卡煤价跌至600-615元/吨。贸易商悲观情绪蔓延,低价抛货现象增多,进一步压制了煤价。

三、进口煤冲击加剧,价格优势削弱

印尼Q3800到岸价低至435元/吨,较国内煤有35元/吨的价格优势,但国内电厂库存高企叠加清洁能源替代效应,进口煤采购意愿疲软。俄罗斯因运力不足仅完成1/3计划运量,加剧了供应紧张预期。此外,澳大利亚高卡煤因性价比下降成交冷清,进一步挤压了国内煤价空间。

四、政策与成本支撑有限,价格中枢下移

尽管港口现货价格已逼近年度长协上限770元/吨,但煤企限产保价措施效果有限。中国神华预测2025年煤价中枢将下移至650-750元/吨区间,部分时段或跌破长协价。同时,产地倒挂、灾害治理等因素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煤价波动,但难以改变整体下行趋势。

五、未来展望:短期弱势震荡,长期供需宽松

短期内,夏季用电高峰临近或刺激电厂补库需求,但高库存和进口煤冲击仍将压制煤价。长期来看,随着能源转型加速和新能源装机占比提升,煤炭消费空间将持续被挤压。预计全年动力煤价格中枢较2024年下移5%-8%,市场将呈现“供需宽松常态化、价格低位震荡”的特点。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