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72):2025年,中国要将制造业革命“进行到底”!

今年是中国制造2025收官之年。

2025年,“中国制造2025”规划到了收官之年。从完成现状来看,我国虽已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提升空间。

一是取得的成绩表明,中国具备持续推进的基础条件。

“中国制造2025”包含10大类,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以及农业机械装备。

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先全球。

截至2024年底,“中国制造2025”计划已完成10个关键领域超86%的目标。在10大领域中,新能源汽车、发电设备制造、造船、高铁4个产业,实现了全球领先,有航空航天、生物制药、新材料、人工智能、半导体5个产业,跻身世界第一梯队,只有农业机械制造未达到预期目标。

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二是部分领域成果突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电力装备等领域研究成果丰硕。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5G技术全球领先,C919大飞机投入商业运营,研发出高效清洁燃煤发电机组。体现了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能力,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制造2025”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实现了转型升级。

三是制造业整体大幅提升。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业在整体上实现了向信息化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端制造业比重逐步提高。据测算,2014年中国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6%,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占机电产品29%。经过10年发展,到2024年末,中国机电产品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59.4%,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占机电产品约为4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增长了12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所增强,在全球制造业中地位进一步巩固。

四是存在的不足,说明继续推进有必要性。表现在:

高端半导体芯片受制于人。

第一,核心技术仍有短板。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如半导体芯片、高端装备制造等,仍然面临着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部分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依赖进口。比如,尽管中国芯片出口在增长,但进口额远高于出口额,2024年芯片贸易逆差达到2261亿美元,需要持续推进以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农业机械制造未达预期。

第二,产业发展不均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如农业机械制造领域未达到预期目标,一些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信息化转型进展缓慢,需要进一步推动产业协调发展,补齐短板,实现制造业的全面升级。

第三,国际竞争压力明显增大。美国发起对等关税战,是想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重构全球产业链,巩固其在全球经济中的霸权地位。今后,全球制造业竞争将日趋激烈,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要巩固全球高端制造业的地位。印度、印尼、越南、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要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双向挤压的考验。

制造业关乎民生,关乎军事实为、更关乎国运。我们只有认清形势,锚定目标,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用科技化、信息化引领未来,将制造业革命“进行到底”,千万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应该意将剩勇“追穷寇”,乘胜追击,切不可半途而废,干沽名“学霸王”的蠢事,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巩固中国制造在全球的领先地位,把经济安全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