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共创更具韧性和创新力的数字未来

2025年4月11日,第七次中日韩信息通信部长会议在中国苏州举行。本次会议时隔7年重启,围绕落实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重要共识,就信息通信领域政策与实践、下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创新应用等领域合作达成广泛共识,发布《第七次中日韩信息通信部长会议联合会议纪要》,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重启合作:变局中的战略选择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革,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技术竞争加剧。在此背景下,中日韩三国作为全球信息通信产业的重要力量,重启部长级会议不仅是地缘政治格局的内在需求,也是产业深度互嵌的实践成果,更是实现互利共赢的战略选择。

中日韩三国领导人重要共识为信息通信产业合作指明了方向。2024年5月,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韩国首尔成功召开,会议发表的《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联合宣言》明确提出将努力恢复信息通信部长会议。三国地理相邻、文化相通、经济相融,对加强信息通信领域合作有着广泛共识,都希望拓展信息通信领域合作广度和深度,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平等地获取和使用新兴技术。从政策上看,中国“网络强国”战略、日本“社会5.0”计划、韩国“数字新政2.0”均在技术路线图中强调国际合作,为三方政策对接奠定基础。本次会议重启,是三国进一步巩固友好交往、推动信息通信领域务实合作的重要举措。

加强中日韩三国信息通信产业合作是应对外部挑战与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美国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宣布并威胁实施令人眼花缭乱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破坏国际贸易秩序,加剧金融市场波动,导致全球经济遭遇不确定性冲击。而中日韩经济相互依存,成为东亚地区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中日韩作为亚洲三个重要经济体,经济规模约占全球GDP的25%,三国对外贸易额约占全球的21%。在信息通信领域,中国庞大的市场空间、日本领先的上游材料技术、韩国成熟的终端应用生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在三国信息通信产业深度交织的背景下,加强合作成为抵御外部冲击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之选。

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互补性以及对技术创新迭代的客观需求,共同构成了中日韩产业合作的战略基础。全球信息通信产业正经历6G、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技术的快速迭代。韩国计划投资2200亿韩元研发6G技术,与美国、中国合作推进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融合。中国在6G超大规模天线阵列、通感一体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三国在5G商用、跨境电商等领域已有成功案例:华为与韩国LGU+合作建立韩国首个规模5G商业网络,中国联通与韩国SK电讯合资成立“联通时科”推出千万用户级业务,均体现出三方“研发—制造—应用”的协同优势。

机遇与挑战:在博弈中寻找合作平衡点

中日韩信息通信合作在技术革新与区域一体化的双重驱动下展现出广阔前景,同时也面临复杂挑战。

从发展机遇看,一方面,我国信息通信业发展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包括日本和韩国在内的各国提供了中国模式。自2018年第六次中日韩信息通信部长会议召开以来,全球信息通信产业经历了技术创新的快速迭代,产业发展的深刻变革。我国以“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为引领,通过政策创新、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信息通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5G基站超420万个,5G移动用户超10亿户,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5G应用融入80个国民经济大类,培育421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超4000家5G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设备超8000万台,网络安全领域形成“法律—标准—技术”立体防护网。另一方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的贸易便利化为跨境数据流动与技术协作提供制度红利。《协定》通过统一原产地规则、降低数字贸易壁垒,有力促进了中日韩数据跨境流动、云计算服务等领域合作。中日韩企业可依托RCEP框架,深度参与东盟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数字走廊,实现技术、资本与市场的三方联动。此外,三国在新兴技术领域协同创新空间广阔。在6G、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中日韩技术路线高度契合。2024年,三国联合发布的《中日韩知识产权合作十年愿景》提出共建“技术专利池”,降低研发重复投入。例如,日本电话电报公司(NTT)的“光子网络”(IOWN)技术与中国“星地一体”6G架构合作,可突破传统通信技术瓶颈。韩国则在AI伦理治理领域提出《AI首尔宣言》,与中国、日本共同推动建立全球可信AI标准。

然而,地缘政治博弈与外部技术遏制暗潮涌动,美国主导的“芯片联盟”及出口限制政策冲击三国半导体供应链稳定性,加剧技术“阵营化”风险。美国自2023年起推动与日本、荷兰达成半导体设备出口限制的“三方协议”,并在2024年持续升级施压力度。内部治理分歧同样不容忽视,数据主权规则差异、6G频谱分配竞争及AI伦理标准不统一抬高合作成本,历史问题与战略互信不足可能将技术合作裹挟入政治化漩涡。面对全球数字治理体系重构浪潮,三国需在“和而不同”的智慧中平衡竞争与协作,既要借力区域一体化深化技术协同创新,亦需构建多边对话机制化解规则壁垒,在变局中筑牢东北亚数字合作的韧性根基。

和而不同:共创更具韧性和创新力的数字未来

在全球数字文明迈向未来的变革时刻,中日韩作为亚洲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需秉持“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进一步增进了解、巩固互信、扩大共识,携手构建更包容、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数字未来。

普惠共享方面,中日韩三国共同致力于“数字基建的民生化嫁接”。三国需加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应用,加快推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赋能生产、生活,助力老年人群、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跨越数字鸿沟。例如,近年来,三国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数字普惠共享。日本的“数字田园都市国家构想”、中国的“东数西算”工程以及韩国的“智能无障碍城市计划”正在产生协同效应,不仅推动了各自国家的数字化转型,而且通过区域间的合作,促进了技术交流和创新思维的共享。

可持续性发展方面,三国需共同关注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应用对经济、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携手提升数字经济发展韧性,加强网络安全保护,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完善新兴技术治理,助力可持续数字化发展。例如,中国紫金山实验室的6G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与韩国卫星网络的协同,不仅能提升频谱效率,还可减少能耗。此外,随着数据中心的快速增长,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电力行业碳减排成为三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制定出台“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日本制定了2050年实现碳中和、2030年碳排放实现2013年基础上削减46%的目标,韩国政府制定了国家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和基本计划,三国在碳中和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开放生态方面,三国需支持知识、技术、人才跨国流动,促进信息通信领域贸易投资互利合作,合力营造开放、包容、公平、公正、非歧视的信息通信发展环境,共同激发地区数字化发展内生动力。例如,中国移动与日本NTT DOCOMO、韩国电信的5G漫游互通验证,以及三国在3GPP框架下推动5G-A标准统一的经验,为6G时代的全球标准协同奠定基础。2024年5月27日,中日韩三方共同发表的《中日韩知识产权合作十年愿景联合声明》提出,在未来十年,中日韩三局(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日本特许厅和韩国特许厅)致力于建立一个可容纳和接受技术快速变革的知识产权体系。

结语:

第七次中日韩信息通信部长会议的召开,将有力推动三国在变局中深化合作。面对外部压力与内部挑战,三国以“和而不同”的智慧化解分歧,以“利他共赢”逻辑拓展协作,不仅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动力,也为全球治理提供新路径。未来,三国需以此次会议为起点,持续推动信息通信合作机制化,构建更具韧性和创新力的数字未来,为全球信息通信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