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PMI连续两月回升释放积极信号

核心观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国际竞争更趋激烈。求新求变、乘势而上,我国制造业必能在市场竞争中进一步做强做优,实现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近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7%,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上升。

这表明我国制造业景气水平正在继续改善。不止于此,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1个位于扩张区间,比上月增加4个,表明制造业景气面也有所扩大。应当看到,制造业景气水平的改善,得益于供需两端的回暖向好。

从需求侧看,今年二季度以来,受到美国关税政策变化的影响,我国制造业运行短期有所波动。进入6月份,随着外部干扰因素影响减弱,制造业回归正常运行轨道,经济内生动力持续释放,市场需求整体止降回升,新订单指数为50.2%,在连续2个月运行在50%以下后回到扩张区间。同时,制造业出口也逐步恢复,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2个月上升。从供给侧讲,在需求回升带动下,企业生产活动保持稳定扩张,企业原材料采购活动也相应扩张,采购量指数在连续2个月运行在50%以下后回到扩张区间。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变化反映宏观经济的运行趋势。目前,制造业供需两端都在逐步改善,特别是以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动能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不仅为制造业生产活动整体回升提供了有力支撑,也进一步印证了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虽有波动,但稳中向好趋势日益明显,并展现出较强的增长韧性。

当然,在成绩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方面,PMI是预测经济活动的“晴雨表”,通常以50%为荣枯线。6月份,制造业PMI为49.7%,虽然连续2个月上升,但尚处于荣枯线以下,说明经济增长的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放缓、外部不确定性加剧的大背景下,外需疲软、地缘政治风险等,都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因此,持续提高制造业竞争力还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强化创新赋能。以传统产业改造为例,不能简单将其当成“低端产业”一退了之、一关了之,而是要推动工艺、技术、装备升级,以创新之钥打开新质生产力的大门。可以说,通过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形成更具安全韧性、更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二是要强化政策落地。比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不久前宣布,将在30个左右具备条件的城市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如此举措,旨在探索产业升级与就业促进相互联动的新路径。为此,试点城市要有序开展工作,推动取得实效。下一步,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各地有关部门要推动稳投资、稳外贸、促消费等一系列政策充分落地显效,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国际竞争更趋激烈。求新求变、乘势而上,我国制造业必能在市场竞争中进一步做强做优,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