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关键词,看懂“农业新质生产力”

随着2000年《种子法》的实施,我国种业正式进入市场化时代。《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农作物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管理办法》《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法规的颁布,我国种业正式执行生产、经营许可“两证合一”,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为核心指导思想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2022年3月,新修订的《种子法》正式施行,进一步完善了种子行业发展体系。新《种子法》完善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针对当前品种创新力弱、品种同质化程度高、对新性状研发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新法规定派生品种在进入市场流通前,需要征得原始品种所有人的同意,鼓励种子企业进行原始创新。

同时,新《种子法》对生产经营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公司,自主研发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设立“绿色通道”,下放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批权,取消种子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员的资格许可,极大地激发了我国种业市场的市场活力。

从市场方面来看,我国市场增速明显高于世界其他主要农产地区,增长潜力较大。因此,得益于较高的商品化率、农产品单价和较广的种植区域,我国农作物种子市场规模呈现整体增长态势。据统计,2023年全国种业市场规模已增至1238亿元,同比增长1.06%。不过,我国农作物种子进出口贸易长期处于逆差地位,优质饲草种子等仍需大量进口。

智研咨询数据显示,我国种子行业市场前3名企业市场份额合计为10%,前5名企业市场份额合计为14%;而全球种业市场中,前5名企业市场份额合计达52%。这意味着,我国种子行业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市场仍处于较为分散的竞争状态。目前,国内种子行业代表上市公司有隆平高科、登海种业、丰乐种业、万向德农、荃银高科、苏垦农发等。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总体上看,我国农作物种业企业整体仍呈现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特点,工程化育种技术体系尚未建立。种业企业创新能力短板如何补?万建民建议,支持种业龙头企业整合育种材料、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扩大商业化育种规模,提升种子企业创新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导科研单位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加速公共财政支持形成的新品种新技术向企业转移。

提到生物育种,绕不过去对转基因的争论。

对转基因产品进行安全评价是国际通行做法,国际上建立了科学严谨的评估程序和评估标准,就是为了确保通过安全评价、获批上市的转基因产品和普通产品一样安全。科学界长期跟踪和应用实践表明,通过安全评价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

早在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考虑审批和发放转基因玉米、大豆的安全应用证书,近年来更是加快了步伐。玉米与大豆转基因转化体安全证书的获批情况,揭示了当前国内生物育种领域激烈的竞争格局。

我国对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评价按5个阶段进行,在任何一个阶段发现任何一个对健康和环境不安全的问题,都将立即中止培育。

2023年12月至2024年10月期间,农业农村部在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审定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果。2023年12月7日,农业农村部门户网站发布第732号公告,审定通过了37个转基因玉米和14个转基因大豆品种;2024年9月30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830号公告,再次审定通过2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3个转基因大豆品种 。

农业机械 大型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

农业机械,是指专门设计用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初加工过程中的各种机械设备和工具,既包括作物种植生产中、耕种管收储各环节用到的机械,也包括畜牧饲养、水产养殖过程中用到的各种机械。

中国农机市场规模近年来一直呈现增长趋势。2018-2022年,中国农业机械行业市场规模由4286亿元增长至561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0%。2023年我国农业机械市场规模5857亿元,预测2025年我国农业机械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997亿元。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近几年也有所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74%,与2022年相比提高了0.89个百分点。同时,中国农机的保有量持续增长,2023年农机保有量已达到2亿台套。

与此同时,农机市场大型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特点逐年凸显。以谷物收获机为例,轮式谷物联合收获机全面进入10kg/s时代,2024年10kg/s及以上喂入量机型占比51%,履带式全喂入谷物联合收割机跨级进入8 kg/s时代。水稻插秧机已从手扶步进式为主,切换到了高速乘坐式时代,2024年高速乘坐式插秧机占比达到了58%。轮式拖拉机领域,200马力及以上拖拉机销量占到了10%,较上一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以动力换挡、CVT为代表的高端拖拉机进入应用阶段,2024年动力换向、动力换挡、无级变速拖拉机,销量超过了3800台,较2023年增加了300多台。

农机的适用性受到自然条件、地块条件、耕种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分布区域广、地域条件复杂多样、生产要求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各式各样的机具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在国家“一大一小”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政策指引下,小型农机展现出了显著的发展势头,小型农机市场表现亮眼。适应于丘陵山区、大棚等作业场景的微耕机、小型旋耕机等逆势上扬,微耕机补贴销售额增加了20%,旋耕机增加了8%。

整体来看,在行业头部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市场份额不断向头部企业集中。2024年前十农机生产企业的经销商开票金额超过了340亿元,占了整体农机补贴消费市场份额的51.12%,较2023年增加了5.5个百分点。

2022年,拖拉机前五品牌销量集中度为50.85%,2023年增至58.09%,2024年目前的前五集中度已是59.76%,三年间品牌集中度提高了近9个百分点。其他行业也有类似表现,玉米收割机领域,潍柴雷沃、河北英虎稳居前二,且份额明显攀升。小麦收割机领域,潍柴雷沃一枝独秀,而水稻收领域,沃得农机一家企业的市场份额也超过了50%。水稻插秧机领域,2024年前三品牌合计占比达到了45.3%,前三品牌合计占比三年间增加了近5个百分点。

自2004年起,我国政府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降低了农民购买农机的成本,促进了农民购买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推广。2024年4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印发了《2024—2026 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施意见》,以规范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效益,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支撑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2020年2月,《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印发,以期加快老旧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进度,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2025年2月20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好2025年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通知》(下称《通知》),进一步扩大农机报废补贴范围,提高报废补贴标准。

《通知》提出,在2024年规定的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等9个农机种类基础上,将水稻抛秧机、田间作业监测终端、植保无人机、粮食干燥机(烘干机)、色选机、磨粉机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同时提高补贴额度,报废并更新购置采棉机,单台最高报废补贴额由6万元提高到8万元。另外,农用北斗辅助驾驶系统在《通知》确定的补贴额基础上,按50%提高报废补贴标准;田间作业监测终端、植保无人机等机具设备;按50%提高报废补贴标准;以上三类机具设备报废补贴申领要以购置同种类新机具设备为前提。

智慧农业 政策扶持与技术进步“双轮驱动”

“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智慧农业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和种植养殖工艺,通过农业资源、环境、设施装备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在线化、数据化和网络化,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面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和专业化服务,促进农业生产更加便捷、管理更加高效。

自“十四五”规划将智慧农业纳入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以来,政策扶持与技术进步“双轮驱动”,为智慧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智慧农业相关企业步入发展“快车道”。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智慧农业企业从不足2.1万家增长至2024年的8.3万家,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7.5%。

此外,当前我国智慧农业行业市场规模已经突破600亿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化进程加快,智慧农业大势所趋,预计2027年左右,其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大关。

从新增企业分布看,广东、山东、四川位列前三,累计贡献全国新设企业总量的24.4%。其中,广东省依托大湾区科创资源,加快形成从传感器研发到农业云平台的全产业链生态;山东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已累计创建智慧农业应用基地600多家,还打造了全国首个“生态无人农场”,实现“耕、种、管、收”无人化、数字化、精准化;四川通过“数字田园”等项目建设,推动丘陵地区特色农业数字化转型,显示出智慧技术装备赋能现代农业的深度耦合。

同时,近年来我国持续完善智慧农业政策体系,支持建设创新应用项目,2022年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27.6%。为加速推广应用智慧农业相关技术,农业农村部支持建设了一批国家智慧农业创新应用项目,深入开展国产化智慧农业技术的中试熟化、推广应用,2024年新增建设项目19个,累计支持建设项目已达116个,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提供了信息化解决方案。

最新数据显示,智慧农业的科技支撑不断加力。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已累计支持建设国家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分中心34个,初步建立智慧农业创新体系,作物表型高通量解析、土壤现场快速测量装备、大型农业通用型机器人化作业平台等多项技术取得突破。智慧农业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新增立项相关行业标准17项、发布实施6项,推动建立智慧农业技术装备检测中心。打通信息化入乡到户的“最后一公里”,农业农村部持续开展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2024年超4000万人次接受培训,9年累计培训超过2.7亿人次。

不过,从国内各产业比较看,农业信息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和服务业。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监测,2023年第一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10.78%,显著低于第二产业的25.03%和第三产业的45.63%。

2024年10月25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 》(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智慧农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标准体系、检测制度基本建立,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国产化技术装备广泛应用;重点地区、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推广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有效提升,行业管理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5%左右。

展望2035年,智慧农业取得决定性进展,关键核心技术全面突破,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全方位、全链条实现数字化改造,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40%以上,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为推动《指导意见》落地实施,专门组织制定了《行动计划》,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出行动导向和可操作性,部署实施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重点领域应用拓展、示范带动3大行动。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工作安排,分阶段推进。

2024年,全面启动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智慧农业重点领域应用拓展、智慧农业示范带动3大行动8项重点任务。

到2026年底,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初步形成,探索一批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智能化解决方案和智慧农(牧、渔)场技术模式,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0%以上。

到2028年底,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信息技术助力粮油作物和重要农产品节本增产增效的作用全面显现,先行先试地区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基本实现,全域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的机制路径基本成熟,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2%以上。

针对任务提到的“建设智慧农业引领区”,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重点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先行先试建设,通过强化政策创设、推动机制创新、集中用好各类支持措施,打造智慧农业发展高地,探索形成区域性的整体解决方案。数据是智慧农业的核心要素。立足产业发展需要,我国将加快制修订一批智慧农业共性关键标准与通用技术规范,建立智慧农业技术装备检验检测制度,建立健全农业农村数据管理和交易制度,培养一批符合产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夯实智慧农业发展基础。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