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农业领域正迎来一场深刻变革,新质生产力如同一束强光,穿透传统农业的迷雾,为其勾勒出崭新且充满希望的未来轮廓。
一、新质生产力内涵在农业中的体现
(一)科技创新引领
基因编辑与种业创新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而在农业方面,基因编辑技术正重塑种业格局。通过精确地对作物基因进行修饰、敲除或插入,科学家能够培育出具备更强抗病虫害能力、更高产量潜力以及更优品质特性的新品种。例如,经过基因编辑的水稻品种,不仅能有效抵抗稻瘟病这一 “水稻杀手”,还可在干旱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的产量,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智慧农业技术集成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让农业生产从 “靠天吃饭” 逐步迈向精准管控。田间遍布的传感器实时收集土壤湿度、肥力、气温、光照等数据,传输至云端后经大数据分析,为农民精准决策提供依据。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农机,能依据预设程序自动完成播种、施肥、灌溉、收割等作业,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成本,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与自动化。
(二)新型要素赋能
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
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数据的价值日益凸显。农业生产全过程产生的海量数据,经挖掘、分析后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指导生产实践。农产品电商平台积累的销售数据,能精准反映市场偏好与需求趋势,促使农民根据市场导向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实现农产品供需的动态平衡,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人才与知识密集型转变
传统农业向新质生产力驱动的现代农业转型,急需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农业科技人员运用专业知识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懂电商运营的人才助力农产品上行,拓宽销售渠道;掌握新型农业管理理念的人才优化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知识与人才的汇聚,推动农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产业蜕变。
二、新质生产力为农业带来的变革
(一)生产效率大幅跃升
单位面积产量增长
借助精准农业技术,作物生长环境得到精细化调控,肥料、农药利用率显著提高,减少了浪费与环境污染,同时确保作物健康生长,使得单位面积产量稳步提升。以设施蔬菜种植为例,通过智能温室调控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素,配合精准施肥灌溉系统,蔬菜产量较传统露地种植提高 30% - 50%。
劳动生产率提升
智能农机装备的广泛应用,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一台大型智能联合收割机,其工作效率是传统小型收割机的数倍,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收割任务,大大缩短收获周期。农民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农产品深加工、品牌打造等附加值更高的环节,进一步提升农业整体效益。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产品深加工蓬勃发展
新质生产力促使农业产业链向纵深延伸,农产品深加工成为产业发展新亮点。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食品加工技术,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如水果不仅可以直接销售,还能加工成果汁、果脯、果酒等多样产品,延长保鲜期,拓展销售时空范围,提升利润空间,增强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速
以农业为基础,融合工业、服务业要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迅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依托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吸引大量城市游客,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等服务业蓬勃兴起,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 “最后一公里”,构建起完整的农村产业生态,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生态环境友好
精准农业技术精准投放农药、化肥,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绿色防控技术如生物防治病虫害,利用害虫天敌、昆虫信息素等手段,摒弃了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保护了土壤、水体、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要素,确保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资源高效利用
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在干旱地区广泛应用,使水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秸秆还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既减少废弃物处理成本,又为土壤补充有机质,促进土壤肥力恢复,保障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本高
初期投入大
无论是研发基因编辑作物品种,还是建设智慧农业系统,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购置高端科研设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开展长期田间试验等环节成本不菲,对于大多数农业企业尤其是中小规模企业而言,资金压力巨大,阻碍了技术的推广应用。
农民接受度与成本承担能力有限
新型农业技术虽前景广阔,但农民往往因设备价格昂贵、操作复杂、担心技术风险等因素,对其接受度不高。即便有政府补贴,农民仍需承担一定费用,且学习新技术需要耗费时间精力,这些都成为新技术落地生根的现实障碍。
(二)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网络通信短板
智慧农业高度依赖稳定、高速的网络通信,但农村地区网络覆盖仍存在盲点,部分偏远山区网络信号弱、带宽低,导致物联网设备数据传输不畅,智能农机远程操控失灵,严重制约了智慧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物流仓储滞后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物流成本高、配送时效低,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大。仓储设施简陋,缺乏冷链物流配套,无法满足农产品保鲜需求,使得农产品附加值受损,影响农民收益。
(三)人才短缺与培养体系不健全
专业人才匮乏
农业领域既懂前沿科技又熟悉农业生产实践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导致新技术研发、推广缺乏人力支撑。高校农业相关专业招生吸引力不足,毕业生流向农业一线的比例偏低,农村地区更是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扎根。
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现有农业人才培养体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脱节,课程设置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无法为学生提供接触前沿农业科技的机会,难以培养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略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
政府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对农业科技研发项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置智慧农业设备等给予补贴,降低企业和农民的技术应用成本。同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鼓励企业加大投入。
金融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农业科技保险等业务,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分散技术研发与应用风险。设立农业产业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项目,拓宽资金来源。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农村网络通信
加大农村网络基站建设投入,推进 5G 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优化网络布局,消除信号盲点,提高网络传输速度与稳定性,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网络基础。
提升农村物流仓储
规划建设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完善物流配送网络,降低物流成本。加大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投入,配备冷藏车、冷藏仓库等,提高生鲜农产品冷链运输比例,减少损耗,保障农产品品质。
(三)优化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加强院校人才培养
高校调整农业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前沿科技课程比重,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农业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技术、新技能,为农业一线输送更多专业人才。
吸引与留住人才
制定优厚的人才引进政策,为农业科技人才提供住房、子女教育、科研启动资金等配套服务,吸引人才流入农村。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激发人才创造力,确保人才留得住、用得好。
五、新质生产力下农业的美好愿景
随着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持续深耕,一幅绚丽多彩的农业未来画卷正徐徐展开。在不久的将来,农民将成为操控智能农机、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新型职业群体,田间劳作变得轻松高效;农产品凭借基因编辑等技术实现优产优质,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健康、营养食品的追求;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乡村成为兼具生产、生活、旅游休闲功能的宜居之地,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农业生态系统和谐稳定,资源永续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新质生产力必将点亮农业的璀璨新未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