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数” 赋能,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当今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路径,涉及多个层面的关键举措:
基础设施筑牢根基
加速 5G 网络部署,尤其是在工业厂区、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实现深度覆盖,保障数据高速传输,满足实时控制、远程运维等场景需求。例如,某大型钢铁企业利用 5G 实现高炉炉顶设备的远程操控,降低工人现场作业风险,提高操控精度。
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各类工业数据,提供设备连接、数据管理、应用开发等一站式服务。像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海量工业设备,为不同行业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助力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协同效率。
强化数据中心建设,提升数据存储、计算能力,采用分布式存储、边缘计算等先进技术,让数据处理更靠近数据源或用户,减少延迟。如一些地区打造区域一体化数据中心,为周边工业企业提供算力支持,推动区域数字化协同发展。
技术应用驱动变革
推广工业软件应用,涵盖设计研发类(如 CAD、CAE)、生产制造类(如 MES、ERP)、运维服务类(如智能运维平台)软件。例如,一家机械制造企业引入 CAD 和 CAE 软件后,产品研发周期缩短 30%,设计变更成本降低 20%。
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在质量检测环节利用机器视觉实现缺陷自动识别,精度远超人工;在生产调度方面,基于人工智能算法优化排产计划,提升设备利用率。某电子元器件厂采用机器视觉检测产品,次品检出率从 80% 提升到 98%,极大提升产品质量。
借助数字孪生技术,为实体设备、生产线、工厂创建虚拟模型,实现虚实同步映射。通过虚拟模型模拟、优化生产流程,提前发现问题。如西门子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为燃气轮机工厂打造虚拟工厂,使新生产线的调试时间缩短 50%。
企业主体分类施策
对于大型龙头企业,鼓励其自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内部资源,打造智能工厂样板,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服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例如,富士康打造的 “熄灯工厂”,凭借高度自动化与数字化,实现生产现场无人值守,产能提升 30%,并为供应商提供数字化转型指导。
针对中小企业,政府与平台服务商合作,提供低成本、易部署的 “轻量化” 数字化解决方案,如云端 ERP、微服务架构的 MES 等,降低中小企业转型门槛。某模具制造中小企业采用云端 ERP 后,库存管理效率提高 25%,资金周转周期缩短 15 天。
人才培养提供动力
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增加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工程等相关专业,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课程设计注重实践,与企业联合开展实习实训项目。
企业内部开展针对性培训,对不同岗位员工普及数字化知识,针对技术、管理岗位开展进阶培训,提升员工数字化素养与技能。如某化工企业每年组织员工参加数字化技术培训,培训人数占员工总数 50% 以上,有效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落地。
政策扶持保驾护航
政府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如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对开展数字化转型项目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在土地、能源等资源分配上给予倾斜。某地区对新建数字化车间的企业给予每平米 500 元补贴,激发企业转型积极性。
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数字化转型专项贷款等,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例如,某银行推出的 “智改数转贷”,以企业的知识产权、数字化项目收益权等作为质押,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生态构建凝聚合力
培育数字化服务商群体,涵盖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咨询顾问等,提高数字化服务供给能力。如浙江杭州培育了一批专业数字化服务商,为当地工业企业提供多样化、高品质服务。
建立产业联盟或协会,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共享资源、共同研发、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的数字化生态环境。例如,上海市成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定期组织研讨交流活动,推动行业数字化发展。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