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母机的国产化率不足10%!奋起直追,挺起中国工业的钢铁脊梁

工业母机,即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所以称为“母机”,工业母机是现代工业的“基石”。

长期以来,我国高端机床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床生产和消费国。2022 年工业母机产值和消费额都占到全球的 32% 左右。

我们是工业母机的消费大国,但不等于制造强国!

另外一个事实是:国内高端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还是偏低,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的市场份额加起来不到 30%,高端数控系统的国产化率不足 10%。高端数控机床主要依赖德国、日本等国家,进口额常年居高不下。

主要体现在技术上的“卡脖子”:五轴联动数控系统、高精度伺服电机等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机床产业也经历了快速增长,2001-2011年间,中国金属加工机床生产额从39.7亿美元增长至390.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25.70%。然而,国内与海外机床在整机可靠性、精度、效率等方面仍存在显著差距,这也是国产替代亟待突破的方向。

老话说:知耻而后勇,明不足而敢追!

近年来,国产工业母机正逐步实现替代,迈向自主可控。与此同时,半导体、航空发动机等领域也在加速国产替代。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规模将达到4056亿元。这一预测不仅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增长,也预示着国产替代的广阔前景。

替代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政策支持与技术积累(如《中国制造2025》专项基金)。

加速阶段:中低端市场替代完成,部分企业进军高端市场。

突破阶段: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高精度加工中心等高端产品实现国产化。

代表企业主要有:

华中数控:华中8型数控系统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超20%。

科德数控:五轴联动机床在航空航天领域实现应用,2022年销量同比增长超50%。

北京精雕: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加工精度达0.5微米,广泛应用于3C电子、医疗器械等领域。

工业母机的国产替代只是中国制造业国产替代的一个缩影。在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领域,还有多个领域正在进行国产替代,包括: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国内企业如汇川技术、信捷电气等在中低端市场逐渐打开局面,但在高端市场仍需加大研发力度。

伺服系统:国内企业如埃斯顿等通过自主研发,在包装、3C电子等中低端伺服市场中取得突破,但在高端伺服系统领域仍面临挑战。

工业机器人:新松机器人、埃斯顿等品牌在3C电子、家电装配等标准化生产线上已获得一定份额,但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应用仍需加强。

变频器:国内企业在低压变频器领域已占据主导地位,但在高压变频器领域仍需技术攻坚。

机器视觉:国产视觉系统在图像处理速度、识别精度和稳定性上还存在技术短板,未来需在算法优化、芯片设计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数控系统(CNC):国内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取得突破,但在高端数控系统方面与国际品牌仍有差距。

工业软件:国内企业如用友、金蝶等在ERP和MES等领域已有较大应用规模,在中高端核心工业软件领域,如三维CAD,国内也涌现出了一批技术领导者,其中以上海新迪数字表现较为亮眼,旗下的新迪天工CAD广受用户好评。

工业母机的国产替代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涉及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市场推广等多个环节。工业母机的国产替代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

随着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国内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同时,其他领域的国产替代也在加速推进。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