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新型工业化之路:意义、挑战与政策建议

      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命脉所在,是国家建立、壮大和富强的基础和源泉,是现代化大国博弈的主战场。自 18 世纪70 年代以来,工业革命席卷全球,工业化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对于中国来说,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为之付出一生努力的崇高目标,就是将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实现工业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启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70 余年来,中国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了门类齐备、体系完整、产能巨大的工业体系。不知不觉间,中国的工业化已经来到了“后期”的路口,变革传统工业体系、引领产业换道超车、打造经济新增长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主动建设性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快速变革、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叠加大国竞合博弈日益加剧,工业是关键领域。新阶段新条件下,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推动我国工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发展转变,多措并举走好既区别于先行国家的工业化、传统的工业化,又区别于我们过去的工业化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既有基础上层层递进,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赋能大国工业的必由之路和新的发展范式。

    一、新时代新征程走好新型工业化之路的重大意义

      工业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演进和进步的过程。因此,工业化水平并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一个相对值,所以推进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是不断进步、寻找差值,从而提高工业化进程的效率和质量。

      2002 年 11 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了走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新的工业化道路,深刻回答了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国家工业向哪里去的问题。新型工业化是不断适应时代变革和科技进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高端制造为主导,以绿色低碳为基调的工业化新形态。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二十大,新型工业化这一概念每一次都在前一次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发展,不断被赋予与时俱进的新内涵,赓续指导和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相较于传统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下,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产业水平提升和价值链跃迁的重要引擎,同时平台经济成为新型工业化新的产业组织形态,推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在较大程度上得到改变。此外,原有工业经济系统绿色化或生态化改造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和新的战略任务,催生了新一轮的绿色革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工业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发展,形成了更加健全的工业体系、更加庞大的工业规模、更加优化的产业结构、更加广泛的数字经济发展、更加丰富的重点领域创新。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家立足于国内外发展环境条件的变化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正在持续走深走实,具有深远而强烈的时代意义。

     (一)工业新篇章:加速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动力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将加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体而言,一是新型工业化将通过推动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更多人参与现代化建设,从而加速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目标。二是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更有效结合,能够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更快地实现。三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也关注文化传承和精神文明的提升,可以实现物质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加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发展。四是新型工业化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可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提供助力。五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有助于实现国家安全、国际和平与稳定,以及促进全球繁荣与发展。

     (二)工业新阶段:铸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牢固基底

      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步走”总的战略安排,明确了到 2035 年和本世纪中叶中国发展的总体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具备稳定的物质生产能力和先进的技术水平。这包括发展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只有建立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全面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走好新型工业化将使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憧憬。

     (三)工业新征程:塑就大国竞争新优势的必经之路

      工业作为综合国力的根基,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的地位更加突出,其影响力和竞争力也变得更加重要。中国工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为确立新的优势地位,中国必须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优质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先进制造等战略性产业,实现自主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工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首先,优质制造提高产品品质和品牌竞争力,智能制造提升生产效率和科技含量,绿色制造实现可持续发展,先进制造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引领。通过促进这些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中国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提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其次,创新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中国需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培育国际领先的科技创新企业和人才,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的结合,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三,面对全球化挑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立完成工业发展任务。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互利共赢。

     (四)工业新路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当前全球经济的变革与转型中,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工业化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演进,中国正处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中国经济的需求和发展方向。因此,新型工业化作为一种全面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化模式应运而生,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新型工业化突破了传统工业化只注重增长速度和规模扩大的模式,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提升工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上。这种转变意味着不仅追求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并最大化社会效益。同时,这种工业化发展模式更加注重长远利益和可持续性,有助于推动经济朝着更加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高质量方向发展。

      二、新型工业化面临的五大难题

      当下,中国工业正朝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远景目标迈进,进入 21 世纪 20 年代以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浪潮汹涌来袭,在“大而不强”“强而不优”的基本工业国情以及世界各国强调工业化或再工业化的背景下,优化资源配置、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建好现代化工业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大国竞争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修课和必答题,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但走好新型工业化之路并非一蹴而就,当前仍然面临一些难题。

     (一)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发展仍存在突出性结构问题

      对标国家的要求和民众的期盼,中国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发展尚未摆脱突出的结构问题,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仍然道阻且长。往内审视,制造业本身存在短板和弱项,如产业原创技术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不容忽视。其中,产业原创技术动力不足意味着在核心技术领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则制约了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创新能力不足则导致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则制约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此外,劳动力、土地要素供给约束不断增强,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平衡,使制造业原有的低成本比拟优势逐渐丧失,竞争优势减弱。向外张望,一些发达国家的遏制打压愈演愈烈和新兴经济体分流效应日趋显露,推动制造业全球竞赛趋于白热化,叠加外部需求环境也趋于恶化,制造业国际竞争压力持续攀升。

     (二)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阵地。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创新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有较大差距。第一,过于依赖传统模式,缺乏对新方法和理念的勇于尝试,导致技术创新步伐缓慢。具体表现为:缺乏源头创新,对技术更新迭代不够敏感;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企业在研发领域的支出相对较低;对创新技术的管理差异化不足,缺乏针对性的激励措施。第二,科技、产业、金融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不够紧密,导致创新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具体表现为: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脱节,创新成果无法快速应用到实际生产中;金融机构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不足,资金流向不够灵活,无法有效支持创新项目。第三,缺乏有效的创新回报机制,无法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限制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创新成果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企业对创新投入的回报预期不高;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创新成果易被侵权或模仿,降低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三)数字经济领域尚未形成足够的全球领先优势

      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竞争深入数字领域,数字博弈成为大国竞争常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在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世界工业史表明,若未能在当时技术革命推动的主导产业上取得全球领先地位,就难以成为繁荣富强的发达国家。全球来看,以高端数字化产业为主导的国家将率先享受数字经济红利。眼下,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领先地位,但要实现全球引领,仍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数字技术研发能力不足。虽然中国在一些数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核心技术和基础研发领域仍有待加强。例如,高端芯片、操作系统、网络安全技术等关键领域的研发能力与全球领先水平相比仍有差距。这可能导致对国外核心技术的依赖,从而限制产业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二是数字产业孵化与转化效率低。数字技术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转化过程较慢,缺乏有效的数字产业孵化机制,导致一些技术难以快速进入市场。此外,初创企业获得融资困难,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效率较低。三是数字化转型推进不平衡。数字化转型在不同行业、地区、企业规模之间推进不平衡。一些传统行业数字化水平较低,难以跟上数字经济发展的步伐。此外,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面临更多挑战,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

     (四)新时代现代化产业治理体系构建仍旧面临诸多瓶颈制约

      产业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治理上的难题。当下中国的现代化产业治理体系不仅涉及产业自身的问题,还涉及错综复杂的市场参与主体之间的难题。其一,政策体系不完善。现代化产业治理需要有政策体系来指导和规范,但政策制定和执行之间存在的不协调性、政策实施的滞后性以及政策的不连贯性等问题,制约了治理体系的健康发展。其二,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产业治理面临的另一个主要挑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不足,导致了决策的不科学和治理效率的降低。此外,信息的不对称还容易导致市场失灵和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其三,协同合作不畅。现代化产业治理需要各方合作,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仍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导致了决策的不协调和资源的浪费,制约了治理体系的整体效能。

     (五)讲好新时代中国工业化故事的能力与国家的综合实力、国际地位还不相适配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当前,中国在讲好中国工业化故事,传播好中国工业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工业形象上,与国家的综合实力、国际地位并不相匹配,需下大力气营造有利国内工业发展的外部舆论环境。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国际认知与国家实力不匹配。尽管中国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国际社会对其认知仍停留在传统制造业和低端产业阶段,未能充分认识中国工业的创新和高品质发展。其次,工业文化软实力建设不足。中国的工业文化软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上还缺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工业文化符号和品牌,无法充分展示中国工业的独特魅力。这限制了中国工业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认同度,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工业的发展模式和文化内涵存在一定误解和偏见。最后,工业故事叙述能力不够。中国工业故事在国际上的叙述方式和手段不够生动有趣,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故事叙述缺乏情感共鸣和文化共情,使国际受众难以真正理解和认同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和价值。

      三、对策建议

      新型工业化是对工业化规律性认识的又一次实践,是一个蕴含着“以人为本”、质量优先、自主创新、绿色低碳、数实融合、开放循环等深沉内涵的伟大征程,其美好蓝图日渐成为“施工图”,并向“实景图”迈进,是解决中国工业化发展至今累积的代表性问题的“金钥匙”。为应对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约束与挑战,建议从精准支持实体经济稳健发展、抱持数字经济全球领先力量、提高现代化产业治理水平、激活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讲好中国工业化故事等多方面综合施策,推动新型工业化的稳健发展。

     (一)理念指引,矢志遵循“总基调”,精准支持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实体经济对中国发展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和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取得主动权的基石。实体强则经济强。要遵循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实体产业以我为主,守住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底线,运用好制造业作为振兴实体经济主战场的优势,靠前发力,精准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和培育壮大新型优质实体企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

     (二)聚焦创新,实践蹚出“新路子”,激活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应准确地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于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不拘泥于传统模式,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理念,通过实践蹚出“新路子”,做“敢为天下先”的事,从需求侧推动和引导原始(源头)创新,打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着力一体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式发展,对创新技术依托创新程度进行差异化管理,探索拓宽“创新回报”的市场和渠道,给予差异化补偿,呵护源头创新的“火苗”,使中国从以跟随创新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自主创新为主。

     (三)突出引领,科学谋划“路线图”,抱持数字经济全球领先力量

      立足“全球”视角,突出“标杆”引领,科学擘画数字技术研发、数字产业孵化、数字化转型等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路线图”,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扭抱缠绕、和合共生,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世界级数字产业先进集群,以足够规模、足够强度的原始技术创新驱动数字经济时代的标志性主导产业,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化发展高地。

     (四)完善体系,众智合议“金点子”,提高现代化产业治理水平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要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鼓励以依法合规为前提,探索建立既契合中国国情,又能科学有效推动产业治理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同时创造有利的环境,通过政府搭台、市场主导、企业唱戏、产业联盟或者产业协会牵头的方法,提供众智合议“金点子”,确保政策、资本和产业互联互通,助推现代化产业治理核心能力的提升。

     (五)强化传播,夯实宣介“压舱石”,讲好中国工业化故事

      科学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国工业形象海外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炼弘扬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建设中国工业实践成果库,加强工业文化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发挥“自塑”与“他塑”共补互济作用,夯实宣介“压舱石”,凝聚工业文明中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生态观共识,诠释“中国工业自有其道”的品牌理念,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工业故事、工业声音与工业文明,推动形成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工业话语权。

      四、结语

      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蓝图中,工业化是最强有力的引擎;在一个社会的发展道路上,工业化是最坚实的基石;在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长征中,工业化是最为关键的一环。长期来看,工业化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次又一次承前启后的长跑,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永远在路上,它的有序推进将催生制造业投资的持续增长,这背后蕴含着产业升级和转型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不仅对当前经济增长具有实质性贡献,也成为未来经济增长之源。新型工业化,短短五个字,蕴含着一以贯之的战略清醒,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使命,也是人民的心声,锚定了中国今后和未来一个时期工业化发展的新航向,犹如一幅画卷,在时光的长廊中展开,前景可期,必将催生出一系列以技术为核心的革命性的新动能,激发出市场前所未有的新活力,打造出高端制造、品牌建设和服务创新上差异化竞争的新优势,拓展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局面。立足全球复杂多变、竞合交织的时代场景,站在 2023 年 9 月召开的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和 2023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起点,通过稳健发展实体经济,激活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领导者,提升现代化产业治理水平,宣传好中国工业化故事,多措并举,形成和谐有效共振,走好新型工业化的“长征路”。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