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改数转”之简谈中小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十大问题

1、中小工业企业“智改数转”认知差的问题

大多数的中小工业企业还停在受利于过去发展模式和发展机会的红利以及想继续享受之的心理,这是最可怕与实在令人担忧的!因而企业的管理者们认为可搞点设备更新,信息化可搞可不搞,更谈不上数字化转型与场景创新,导致在业务数字化转型方面,还停在电算化时代的认知与建设时期。所以我们常看到最多的是上了个财务系统,可以记账与出报表此类的应用。当然,企业并未完全停留在过去依赖口头沟通的层面,一些基本的交流和业务协同已经更多地采用了企业微信、钉钉等工具。

2、中小工业企业无专业化力量支撑的问题

认知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中小工业企业缺乏专业化的支持力量,这导致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存在理解不足、技能缺乏、信心不高以及能力不够的问题。因此,这些中小工业企业在设备和生产线更新换代时,往往仅限于DCS系统控制和监测层面。更多中小工业企业管理层虽然对业务十分了解,但对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具体技术与应用却缺乏认识,且通常没有设立专门的IT/数字化部门或专职岗位。如同一个成人,面对“不舒服”没有一点“对症购药”经验一般,整体是缺乏针对性的“治疗经验”的。

3、中小工业企业对服务商信任度不高的问题

这一点是最最可惜与可叹的。许多中小工业企业盲目追求规模与高端,却忽视了深入分析自身状况和实际需求。在转型升级的讨论中,也往往倾向于模仿大型企业的做法,或受服务商只有大企业服务经验所限等,而未考虑到自身条件,结果导致采纳的方案成本高昂,难以承受,最终放弃尝试解决自身问题。如同一个“患者”不相信“医者”一般,太多的唯这唯那,而不想一想,优秀的“医者”一定是源于知行合一、“对症开方”。当下众多中小工业企业一谈转型升级就要唯大厂、唯高端,而不细思自身的情况、需求,导致拿到的方子里“药”多、“药”贵,那就只有“医”不起,故而不敢再有“医病”的想法与实际行动。其实“社区医院”、“区县二甲”也是可以去的,多点接触、多些尝试,且现实中这类服务商又是不收“挂号费”的。

4、中小工业企业难痛点无法精准识别的问题

一方面,众多中小工业企业由于认知差异、缺乏学习意愿以及缺少专业力量的支持,面临诸多挑战在提出难痛点时,往往未能触及最根本和核心的需求,而是停留在表面的需求认知上。另一方面,很多服务商受其经验与能力或服务群体的局限与差异化,存在无法全面洞察问题,难以发现最深层的“病因”的情况。使得双方难以建立信任和理解,虚假需求泛滥,最终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5、中小工业企业无整体全局规划与长期建设路径设计的问题

中小工业企业还是需要内驱或外助的方式,开展些整体规划建设的,这样才能使转型升级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步伐稳健、效果明显,而当前能想到、能做到、有能力(包括服务商侧)结合企业实际、不搞“放卫星”式的专业人员其实不多。所以最多只是应用是散的、数据是断的。

6、中小工业企业资金投入的意愿难,一谈投入就只讲自身困难、只期政策扶持的问题。

7、中小工业企业在决策是否进行建设时,往往仅着眼于简化的投入与产出比计算模式,缺乏长远考量以及全面、复式化的综合评估的问题。

8、中小工业企业缺少服务商能够提供“小快轻准”(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产品与服务支撑,导致其用不起、用不了、适用性差的问题。

9、中小工业企业还在“补”信息化“课”,且受很多服务商只会将“信息化”替字为“数字化”问题。

10、数字化时代,中小工业企业还停在只给数据“画妆”、不懂、不用数据赋能业务协同、优化的问题。

 

中小群体工业企业,面对新时代、新发展、新格局、新竞争,不要在观望、不要再纠结,放弃幻想,主动拥抱新技术,认真对标优秀实践并学习先进做法,并持续不断地适应变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智改数转”是站稳的关键“支撑力”!

当然也需要众多的各类服务商,坚持以专业化、责任心与使命感和不断地加快服务与产品方式创新,为中小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真正减压力、省资金、易建设、见效快的产品与创新服务。特别是要面对当前新情况,务必要改变过去的营销认知与定位,及时调整营销体系与定价策略。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