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是以自然环境为载体,以竞技、健身、休闲等为主要形式的体育活动。户外运动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市场潜力大等特点,加快发展户外运动产业,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同时,可以为扩大消费、促进就业、拉动内需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在6个方面提出了28条实实在在、含金量高的措施,为户外运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政策保障。
一、聚焦短板弱项,加大安全优质的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国全民健身呈现出新趋势新特点,人民群众更愿意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通过户外运动,回归自然,放松身心。随着户外运动参与者的增加,“户外没地方去”“露营场地难找”、配套设施不全等问题逐渐显现,人们参与户外运动的便捷性较低,服务获取难度大,运动安全缺乏必要保障。
《行动方案》聚焦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这一短板,明确提出加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露营场地等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同时针对山地、水上、冰雪、汽车自驾、航空飞行等山地类、水域类、高空类、陆地类等户外运动项目,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强、操作性高、落地性好、突出安全性的政策举措,强调要深入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分区分类统筹推进,着力优化重点项目空间布局。
二、树牢生态红线意识,推动户外运动产业绿色发展
户外运动与大自然天然有联系,与绿色生态的自然空间关系最为紧密。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自然资源丰富,为开展户外运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推动户外运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上,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开展户外运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引导户外运动项目绿色开发是产业发展的普适性规律。
《行动方案》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引导户外运动项目合理开发,搭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让人们在感受户外运动魅力的同时饱览自然生态之美。倡导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打造运动场景,推进户外运动项目有机嵌入绿色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山地森林、草原沙漠、河湖海域等自然资源,推进有条件、有特色的自然场地向户外运动开放。支持在部分有条件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内依法依规、因地制宜开展户外运动项目。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户外运动服务供给质量
我国户外运动起步较晚,户外运动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产品服务供给数量不足、类型单一、质量不高,一些运动项目新颖性不够,马拉松等赛事活动“报不上名”问题突出,露营、骑行等“一帐难求”“一车难买”现象严重,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推户外运动产品创新和场景拓展还不多,部分项目服务标准、安全救援机制不完善、不健全,亟需推动户外运动服务供给提质增效。
《行动方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服务群众、满足群众需求为遵循,多措并举推进户外运动扩容提质。在赛事活动供给方面,鼓励各地结合自然、人文特色资源,培育户外运动赛事与节庆活动,打造一批“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文体旅融合品牌活动。在新技术赋能方面,支持利用APP、小程序等数字平台,发布骑行、徒步、自驾运动游等线路,打造一批智能化、个性化消费场景。在安全救援方面,支持有条件的产品及服务提供商建立自有救援团队,鼓励赛事活动主办方为赛事活动购买公众责任保险,为参赛者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在户外运动标准化建设,重点推进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运营、服务提供、技能培训、赛事活动管理、装备器材、配套服务等标准的制修订。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户外运动产业创新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户外运动各项目、产业发展各环节、要素保障各主体管理职责分散在不同部门,政策协调联动不强、统筹发展合力不够,户外运动装备器材便利化运输难题有待破解,土地等要素供应方式亟待创新,民营企业参与热度不高、动力不强,迫切需要创新机制、政策和管理方式,着力破解户外运动发展体制机制障碍。
《行动方案》坚持改革创新,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政策统筹协调,将发展户外运动产业纳入全民健身工作协调机制,纳入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体育、自然资源、水利、林草等部门依据分工安排、依法依规履行相关指导、管理、监督等职责。支持土地供应方式创新,鼓励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土地发展户外运动产业,完善长期租赁、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供地新方式。探索户外运动装备运输新机制,引导物流快递企业开发户外运动装备器材精准寄递新服务。依法保护户外运动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场地经营权和知识产权等经营权益,激发民营户外运动企业发展活力。
总之,在我国户外运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行动方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改革创新,以户外运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破除制约户外运动发展的短板问题和薄弱环节,统筹推进设施建设、服务提升与产业协同发展,必将进一步激发户外运动发展新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户外运动提质增效的新期待,把户外运动打造成为全民健身的优势产业。(作者:范宪伟 宏观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