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民群众对安全、健康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容忍度越来越低。随着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职工更加关注从业环境,对职业健康越来越重视。”在谈到煤矿职工健康问题时,中国应急救援人员关爱和矿山尘肺病防治基金会理事长黄毅这样说。
尘肺病作为我国最主要的职业病,患者人数在全国职业病病例中的占比很高。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2年新报告职业病1.11万例,其中职业性尘肺病7577例。2022年全国因尘肺病死亡9613例。据估算,全国现有存活尘肺病患者约180万人。
众所周知,尘肺病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不可忽视,而且就目前医疗水平而言,尘肺病不可被治愈,只能预防。同时,尘肺病的病死率很高,且痛苦指数也很高,不少患者最后是活活憋死的。
尘肺病在煤炭行业最为高发,防治工作面临较大难题。在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下,关注煤矿以及非煤矿山、建材加工等接尘行业职工的健康问题,既关乎民生福祉,又关乎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新增病例数下降但存量依然较大
黄毅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健康事业快速发展,尘肺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把握当前我国尘肺病防治形势,既要看到总体稳定好转的一面,又要看到任重道远的一面。”他表示。
一方面总体稳定好转。新增尘肺病病例数量在减少,同时存量尘肺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各项措施不断落实和完善,众多尘肺病患者和所在家庭得到基本保障。另一方面尚有问题待解。当前尘肺病病例在全国职业病病例的占比依然很高,过去为90%,现在为86%。尘肺病存量病例数量依然很大,每年因尘肺病死亡人数较多。此外,治疗手段和药物与尘肺病患者需求相距较远、资金和劳动保护用品投入不足等问题仍存。
中国应急救援人员关爱和矿山尘肺病防治基金会秘书长杨庆生介绍,目前我国尘肺病患者人数分布有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而且尘肺病患者趋于年轻化,患病隐藏时间缩短,患病程度加重。
“一般来说,过去有的患者病情隐藏3年至5年才出现症状,然后检查确诊。现在,有的患者还在工作就有症状了,一查就是贰期或叁期,很快人就不行了。”杨庆生介绍,目前,中西部地区尘肺病患者以中青年居多,而且出现了越是劳务大省尘肺病患者越多的状况。
像湖南攸县、陕西山阳县、甘肃古浪县等地,尘肺病患者较为集中。陕西山阳县今年52岁的郭秀琴,她的父亲是尘肺病患者,她的三任丈夫都是尘肺病患者,她家常年放着一副棺材备用。对此,杨庆生表示非常痛心,这些尘肺病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
2019年7月,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10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全面完成了攻坚行动提出的主要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国家卫健委在全国建立尘肺病康复站,截至2021年4月15日,全国各地共建设了831个尘肺病康复站或者康复点,极大方便了患者治疗。中国应急救援人员关爱和矿山尘肺病防治基金会积极支持国家尘肺病康复站建设,目前已在北京、重庆、河北、辽宁、湖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捐赠医疗机械、药品价值606.96万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曾表示,当前我国尘肺病防治工作仍然处于起步和中低速发展阶段,面临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技术装备缺乏,以及监管和服务能力不足、政策标准亟待更新等诸多挑战。
患者治疗之路多艰难
万家宝是一位叁期矽肺患者,被确诊的时候34岁,起初症状就是咳嗽、憋气,上楼爬不动。他曾在辽宁省大石桥市金矿从事采掘工作5年。2006年,他来到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应急管理部北戴河康复院前身)进行第一次双肺灌洗,2年后又进行一次双肺灌洗。治疗后,他的症状明显好转了,还能做点小生意,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万家宝每年都来复查,现在已是灌洗后17年,肺功能维持良好,没有恶化,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应急管理部北戴河康复院医务部主任袁扬介绍。
并不是每名尘肺病患者都能和万家宝一样得到有效治疗,据了解,当年和他一起打工的工友,大部分已离世。
一部分尘肺病患者有企业做后盾,能得到方便快捷且有质量的治疗。淮北市职业病防治院院长丁新平介绍,目前该院有1700多名尘肺病患者是国有企业在编职工,这些患者在医院得到了有针对性的治疗,生活质量较高。
“目前住院的患者中80多岁的有不少,还有一位今年已经100岁了。”他说。尘肺病患者如果能够定期接受治疗,对病情的长远控制非常有利,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还可以延长他们的生命。
还有一部分尘肺病患者加入了工伤保险,理论上能依法享受工伤待遇。要享受这样的工伤待遇,必须做工伤认定,而工伤认定的前提是要做职业病的诊断和鉴定。有了保险支撑,这部分人的治疗也能得到一定保障。
另一部分尘肺病患者属于农民工,大多数没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被纳入工伤保险,本身家庭也不富裕。有资料显示,由于作业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企业安保措施较差等原因,农民工成为尘肺病高发群体。大量患有尘肺病的农民工处境困难、维权艰难、救助尴尬。
过去,职业病诊断和鉴定有三个刚性条件:劳动合同、粉尘接触史证明、由用工方提交申请。由于不少农民工工作的矿山或者工厂不与他们签合同,更别提提交申请了,导致这部分人职业病诊断和鉴定之路非常难。加上自身经济困难,治疗之路充满艰辛。如今,在各方的积极推动下,尘肺病的诊断和鉴定工作有了很大改进。
中国应急救援人员关爱和矿山尘肺病防治基金会从成立起,就致力于救助尘肺病患者,给他们和他们的家庭带来改变与希望。
“虽然现在还不能帮助到每一名患者,但我们希望给尘肺病患者传递一个信息:有人在为他们奔走、呐喊,并送去信心和希望。”杨庆生介绍,成立20年来,该基金会已累计投入3.5亿元,救助了35万名尘肺病患者。
多方努力 重在预防
6月1日,北京市大兴爱心希望学校的孩子们迎来了一个不一样的儿童节。这一天,中国应急救援人员关爱和矿山尘肺病防治基金会携手山东能源集团给该校728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捐赠了安全书包、经典名著等物品,送去了节日关爱。
2022年10月,基金会会同山东能源集团发起设立了“暖心工程”专项基金,此次开展的“暖心关爱、点亮未来”经典名著小书包捐赠活动,就是该基金会“暖心工程”中针对农民工尘肺病家庭儿童开展的助学类项目。下一步,还要拓展到应急救援人员及其亲属子女的救助关爱。
从关爱尘肺病患者进而到关爱尘肺病患者家庭,中国应急救援人员关爱和矿山尘肺病防治基金会希望向这一群体传递更多的爱。截至目前,该基金会“洗肺清尘”和“尘肺子女助学行动”两个公益项目共救助尘肺病患者35万余人、资助尘肺病患者子女近4000人。
“一方面,我们需要强有力的医疗和生活保障来解决现有尘肺病患者的医疗、生活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一直在宣传尘肺病的预防,降低职工患病几率。”杨庆生表示。
对于企业,杨庆生呼吁,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对尘肺病预防的重视程度,以科技创新提供动能,以管理创新提供支撑,完善政策规划,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去年,我们基金会向陕西煤业股份公司等企业捐助瓦斯巡检机器人系统48套,同时带动了多个煤矿开展瓦斯巡检机器人系统的试用、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介绍。
对于职工,杨庆生建议,应该增强职业防护和法律意识。高粉尘环境下的工作人员入职前和离职前应去医疗机构拍胸部的X片。在工作中应该养成佩戴口罩的习惯,在粉尘较大的工作地点一定要戴专用防尘面罩。同时,口罩尽量选择吸附性比较强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过滤粉尘。如果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建议中间适当休息,并更换口罩。在高粉尘环境下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杨庆生还呼吁,希望企业、组织和个人能够积极参与,伸出救援之手,将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传递给尘肺病患者,缓解他们的呼吸之痛。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