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贸商*处于弱势地位
开始于8月初的这轮钢价大跌,让钢贸商在猝不及防中损失惨重。一家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贸易商告诉记者,高时每吨亏损700-800元。
当前,钢铁贸易领域沿用的是“买断代理制”,即钢贸商先付款后提货,产品的所有权就不再属于钢厂,而是钢贸商。这样,钢价波动的风险就需由钢贸商独自承担。因而在“买断代理制”中,钢贸商始终处于被动,一旦钢价冲高回落,钢贸商往往连本带利的搭进去。以宝钢10月钢材出厂价格为例,其冷轧品种出厂价格(含税)为6300元/吨左右,市场价格则为5600元/吨左右。中间价格倒挂的差额全部需要贸易商负担。
因此,钢贸商就陷入到这样一个恶性轮回:在行情好的时候可获得可观利润,而一旦行情大跌时就赔得相当惨,有时一天就会损失一辆或几辆车的货。
集中度低导致不对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出现这一不对等的局面,在于钢厂处于市场强势地位,所以,钢材定价方式是向钢厂倾斜的。说到底这是一场利益之争。在他看来,钢贸商目前还没有足够力量去讨价还价,因此这种定价机制在短时间内没有可能改变。
联合金属网分析师胡艳平也认为,想对成型已久的销售体系进行改变,绝非易事。她认为,这在于钢厂和贸易商的集中度都太低了。钢厂的集中度低,首先就难形成对现有销售体系进行改变的这一意愿。如果市场价格高涨,钢厂在制定价格的过程中,会考虑贸易商的利益,但在市场形势不好时,钢厂先考虑的肯定是自己的利益。而贸易商同样集中度也很低,使得其却缺乏博弈的实力。
“佣金代理制”一厢情愿?
目前,“佣金代理制”在贸易商中呼声很高。在此模式下,钢贸商将只是充当中介的角色,按照销售额的多少提取佣金,产品在出售前的所有权属于生产企业。这样,钢厂的生产就会更加注重市场的变化情况,避免出现如今钢价的大涨大跌。
不过,一位国有钢厂的负责人指出,“佣金代理制”很明显对贸易商有利,因此钢厂对此不会热心。因为这不仅使钢厂要承担市场的大部分风险,同时钢厂的管理成本也将因此大幅提高。
胡艳平表示,“佣金代理制”下,不仅钢厂要承担更多,而且相关的信用、法律问题也使“佣金代理制”执行存在缺陷。
业内人士称,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均衡各方利益、让各方都接受的定价模式。由此来看,此次对钢价定价模式的不满,更像是贸易商们又一次的发牢骚。
分析人士还认为,即使在这种*的劣势之下,贸易商退出或改行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虽然会遭遇价格倒挂、亏损的时候,但也还是有*的时候。而且,贸易商如此之多,中国总体经济形势也不错,贸易商不会玩不下去的。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