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分辨质谱助力蛋白质组学发展,最新成果登顶Science!

       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静华教授团队与空军军医大学朱平教授团队、上海大学陈亮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Cysteine carboxyethylation generates neoantigens to induce HLA-restricted autoimmunity”的长篇研究论文。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泛蛋白修饰组学技术并发现了新型蛋白修饰和诱导限制性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 (AS),机体的免疫系统对外来的抗原会做出相应的免疫应答,结果通常是将外来抗原清除,而对自身的成分通常也会发生无伤害作用的免疫应答。

       一般情况下,基因可编码并翻译成蛋白质。但现有蛋白质测定技术却发现了很多与基因编码不同的氨基酸,研究者把这些现代技术检测不到的“非编码氨基酸”(ncAAs)称为人类蛋白质中的黑色物质。

       非编码氨基酸包括天然蛋白质中各种形式的氨基酸修饰、变异和衍生物,可反映基因编码以外的蛋白质序列和结构的改变信息,并直接影响着蛋白结构、功能和调控。每一个非编码的氨基酸都可能是蛋白质维度上的疾病标记物和药物靶点,与人类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密切相关。

       杨静华教授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基于超高分辨蛋白质谱和国家超算平台,建立了一套泛蛋白修饰组学的搜索引擎,用于测定大队列人群蛋白质组中的ncAAs图谱。ncAA图谱包括基因编码以外的蛋白质结构信息,是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分子基础。本研究采用泛蛋白修饰组学搜索引擎,测定了强直脊柱炎患者外周单核细胞的泛蛋白修饰图谱,发现了一系列与疾病相关的非编码氨基酸。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g2482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