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地方特色食品产业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百亿龙头、千亿集群、万亿产业”的地方特色食品发展格局,培育5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传统优势食品产区,25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地方特色食品品牌和地方特色小吃工业化典型案例。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消费品工业研究所副所长代晓霞表示,《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百亿企业、千亿集群、万亿产业”的发展目标,瞄准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从7大板块和20项内容进行了深入部署,从源头到终端加工、从市场的培育到品牌的培育,实现整体全价值链、全产业链的拓展。

“以往针对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政策主要由地方相应出台。此次《指导意见》作为国家部委出台的首个聚焦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专项文件,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了发展任务,将为地方因地制宜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指引,同时有利于促进原料产区、企业主体和消费市场的衔接,促进技术、装备、创新等要素向特色食品产区流动。”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消费品工业研究所食品研究室副主任王旭说。

食品工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传统优势产业,蕴含巨大的科技创新潜力与应用空间。2022年,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6%,利润同比增长9.6%,利润增速高于全国工业13.6个百分点。

王旭认为,此次《指导意见》提出瞄准先进装备供给能力、工业设计推广应用等发力点,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体现出我国食品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产业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食品消费的提质扩容。

《指导意见》提出,加强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绝大多数食品产品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与农业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强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能够推动各地传统饮食文化和加工工艺传承发展,保证地方特色食品“原汁原味”。

当前,在开展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过程中,许多食品生产企业以订单农业等方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稳定的协作关系,或与农产品原料种植养殖户建立多种合作模式,有效促进了工业反哺农业,让农民共享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改善乡村面貌,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此外,地方特色食品生产企业通过原料基地建设,可以有效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养殖,有利于落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并通过对农业生产主体种植养殖技艺的科学指导,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表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将推动行业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率,做大农副食品加工业;加强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做强食品制造业;满足消费升级和品质生活需要,做优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在全国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食品产业基地,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持。

推广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对于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提升食品产业价值链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指导意见》提出,要实现线上线下多元业态深度融合,通过消费需求数据预测,解析不同地区消费偏好以及未来消费流行趋势。同时,挖掘地方特色食品的健康养生、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功能,引导地方特色食品产业与康养、旅游、科普、娱乐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业态和模式。积极将地方特色食品消费元素嵌入夜间经济、特色餐饮集聚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等消费场景和载体。

据了解,我国目前已建立了包括有机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良好农业规范(GAP)等在内的多种国家推行的认证制度,覆盖了食品农产品生产、流通等环节,对保障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振消费者信心、促进贸易便利起到了良好作用。截至目前,共有7万余家企业获得食品农产品认证证书13万余张,对我国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记者 黄鑫)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