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登海 北京报道
“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近段时间,各地各部门纷纷行动起来,出台了不少政策,用力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保驾护航,极大提振了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信心。
“各地政府密集释放利好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让我们民营企业对未来的发展及环境充满了信心。”西安市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看到政府不断为民营企业纾困解难,他相信,未来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
利好政策密集出台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的许多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处于支配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生机活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或缺。数据显示,目前,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关于“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的方针政策,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
近段时间,各地各部门纷纷行动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保驾护航。海南公布《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全面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等6方面制定26条具体措施,健全解决实际问题的沟通协商机制,致力打造全国最优营商环境,支持民营企业融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真金白银”帮助其提升发展竞争力。陕西出台《大力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针对民营经济正处在发展元气恢复期、信心动力重塑期、增长转型突破期,从打造政务服务平台、大力支持创新发展等10个方面,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宁夏银川市发布《关于全力打造更好更优服务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全面实施公平竞争、规范涉企执法行为、提升企业家社会认同等方面,全力打造更好更优服务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动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
“国家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推出相关政策和措施,不仅可以引导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扩大拓展其市场份额,也可以打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提升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业内专家表示,在实践中,一定要确保政策落地,地方政府应切实履行与民营企业相关的政策落地和实施,同时加强对政策执行的跟踪和监督,防止政策与实际运行出现偏差。
提振企业信心
“近几年,受疫情、国际形势等影响,民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特别是一些服务性、制造性的民营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营收下降、利润下滑、裁员减薪等情况,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国家密集释放利好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方向和要求,并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让我们民营企业对未来的发展及环境充满了信心。”上诉民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政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在办理企业注册、税务缴纳、审批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办事效率和便利度,为民营企业营造了更加优良的经营环境。”不少民营企业表示,近年来,各地政府通过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财政支持、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科技创新等多项措施,鼓励和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经济的复原力和韧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除了营商环境之外,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的是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态度。
“国家层面不断强调,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为广大民营企业注入了发展的强心剂。”上述专家表示,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到202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不仅亮明了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的坚决态度,更传递出要用制度和法律的力量去落实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信号。
在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看来,民营经济从来都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份额担当,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是必须要求,也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服务于市场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拓宽融资渠道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困扰民营企业的主要难题之一,是阻碍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的重要问题。”陕西当地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民营企业规模较小、经营风险高等因素,银行贷款难度较大,往往需要面临较高的融资成本。因此,民营企业的发展常常受到资金的限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反映市场无法提供有效金融产品供给,主要遇到融资条件严苛、融资成本高、缺少银行要求的抵押物等问题,“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由于缺乏更多的资本和融资渠道,难以实现规模扩张和技术升级的发展目标,从而限制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另外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民营企业融资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银行借贷,二是民间借贷。
“目前来看,银行是我们中小民营企业主要贷款的渠道,也是融资成本最低的渠道,但是银行贷款的门槛相对较高,需要抵押、盈利、规模等多重要求。”该负责人表示,相对于银行贷款来说,市场上各种小贷公司或金融公司相比大银行而言借贷条件要更宽松一些,可以允许以第三方担保的方式借贷,但是这种借贷利率较高,融资成本大。对于一些中小民营企业来说,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有限。
事实上,在各地出台的政策中,对于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都提出了专门的解决办法,例如,陕西省出台的《大力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就提出,开展金融机构对民营、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评估,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和中长期贷款,推广随借随还贷款,不得盲目抽贷、压贷、断贷。鼓励银行机构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银行机构与投资机构建立市场化投贷联动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