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羽岐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价格“狂飙”的实验猴市场出现回调趋势。
据媒体报道,在最近一场临床前CRO(合同研究组织)头部公司的调研会上,管理层指出目前实验猴的价格在15万~16万元,公司一般对实验猴单独报价,进行零加成的政策。
“从2022年最高点的近20万元降至15万元左右。”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向时代财经表示,受CRO价格战、医药市场供需变化,以及近期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和野生动物的进出口贸易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实验猴的价格正在向下浮动。
但价格下降,并不意味着“一猴难求”的局面已经得到缓解。华经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13至2021年,我国实验用猴存栏量整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 2016年行业总量达到26.5万只,为近年峰值,2021年底我国实验用猴存栏量约为24万只。
“实验猴出口贸易禁令没有解除时,中国本土能够消耗的动物数量有限。虽然中国实验猴的产能仍在逐年下降,但在虚高背景下,价格下降是必然趋势。”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对时代财经表示,“短期内实验猴的价格下滑趋势很难预测,未来价格回归却是必然趋势。实验猴的合理价位应该在5万~10万元/只。”
一猴难求
候选药物在成为新药前需要进行包括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功效和毒性研究在内的临床前研究,以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多数临床前研究都是采用一种啮齿类动物和一种非啮齿类动物(包括狗、兔、小型猪和猴)来完成候选药物的疗效、代谢和毒理等动物体内的评价实验。
作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实验猴在生物医药临床前研究和评价,以及脑科学和生殖生物学等研究领域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药的研发过程中更是“功不可没”。而在各种猴子中,食蟹猴和恒河猴(也称普通猕猴)又以性格温顺、数量众多以及易培育等特点,成为实验室的首选猴种。
2017、2018年,如果用约40只实验猴完成重复给药28天的毒理实验和用20只左右的实验猴完成药物代谢等实验,以此完成一整套临床前研究是容易的,因为彼时实验猴的价格也不过每只1万元左右。
但随着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尤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新药研发需求激增,非人灵长类等实验动物供应紧缺,叠加猴子的种群老龄化、生殖周期长等因素,要找一只实验猴变得不再容易。供不应求下,实验猴价格也开始飙升。
根据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2018-2020年,创新药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承办数从522件增加至1182件;2021年1-7月,创新药(包括化药创新药、生物药创新药、中药创新药)IND受理数为1154件,IND申请数量呈逐年增长之势。
同一时期,实验猴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下半年,每只实验猴的价格约为1.5万元,到2021年一度飙升至超18万元/只。2022年10月中检院公布实验用食蟹猴采购项目年度第三批中标结果,总量20只,平均单价达到18.4万元/只。
部分实验猴的价格甚至更高。
“2022年底涨到20万元,高得离谱。”孙强告诉时代财经,2020年,实验猴供给关系出现危机,需求远超过供给。当时,实验猴的内需已超4万只,远超过更早时间时每年出口至美国3万只的总额,同时CRO企业收购猴场,将猴子留作自用,导致流通的动物数量减少,也变向助推了实验猴价格。
争夺猴场
实验动物的保障供应是CRO行业的重中之重。在数量减少、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如何在保证实验猴供应和储备的同时降低成本,是横亘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国内随即掀起实验猴军备竞赛,囤猴子、争夺猴场等“自救”方式成为康龙化成(300759.SZ)、昭衍新药(603127.SH)、药明康德(603259.SH,02359.HK)等CXO巨头的选择。
2020年1月,药明康德全资子公司苏州康路生物完成对广东春盛(猴场)的收购,该猴场的食蟹猴饲养规模达2万余只。
昭衍新药在2021年年报中称,公司已在广西梧州开工建设大动物繁殖基地,已完成检疫场建设,用于超过1.5万只大动物饲养能力的模型设施已基本完成,在2022年将剩余饲养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完毕。2022年4月28日,昭衍新药又斥资18亿元收购英茂生物和玮美生物100%股权,猴子再次增加2万只。
2021年4月,康龙化成宣布以购买股权及增资的形式收购新日本科学旗下肇庆创药50.01%控股权,肇庆创药主要经营范围包括驯养繁殖国家二级野生动物猕猴和食蟹猴;同年10月,康龙化成以2.06亿元收购康瑞泰(湛江)生物100%股权,拿下14万平方米的猕猴、食蟹猴繁育基地。截至2021年12月31日,康龙化成NHP(非人灵长类动物)存栏接近1万只。
“在市场仍一猴难求的情况下,囤猴对这些大型CRO企业来说,首先是能够自己自足,满足自己的实验需求。但同时,囤猴也成为原本并不充裕的市场资源进一步紧缺的催化剂。”CRO行业人士关林(化名)对时代财经解释道,当下实验猴的价格的确有所下降,但短期内很难继续下降,甚至价格可能还会持续波动。
猴价何时回归理性?
国金证券研究所的研报显示,从需求看,临床前CRO行业高景气,新药研发节奏加快及疫情等原因,加大了行业对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的使用;从供给看,实验用猴从繁育到能出栏用于实验,需要大约四年,受各种原因限制,未来五年出栏商品猴数量可能仍呈下降趋势,短缺问题料将于2025年后才会缓和。
作为目前常用的一类科学实验动物,实验猴在生物大分子实验中显得不可替代。2019年,一项针对39个单克隆抗体药物在实验动物中产生交叉反应的实验显示,大鼠完全没有交叉反应,兔子、狗、小鼠的数据都在20%以下,绒猴的交叉反应为67%,食蟹猴的交叉反应最高,可达82%。
关林告诉时代财经,尽管指南、文献中没有表述一定要用狗、猴子或是其他动物进行实验,但对于实验本身而言,用什么动物是有一定指标的,也需要符合酶代谢的标准。
“猴子与新药研发息息相关,猴子的多寡、价格的高低也反映着CRO行业的起伏与整个医药产业的变革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关林称。
实验猴价格“狂飙”的这几年,国内整个医药行业亦在震动。
2015年是转折点,这一年,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启动中国药监系统改革,提出要提高药品审评审批速度。此后,国产新药研发呈爆发式增长。
过去两年,受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医药行业自身的周期性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在资本市场上持续“遇冷”,IND申请亦有所下降。
药智网数据显示,202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申请以注册申请类别统计,受理新药临床试验申请1226个品种(受理号2197个),同比减少4.9%。
“泡沫挤出去了,生物医药行业的热度也在持续退潮,猴子市场也反应过来了,价格降低在所难免。”孙强告诉时代财经。
进入2023年,医药市场释放回暖信号,而在多方政策加持下,生物医药产业也开始告别过去非理性的“狂热模式”,转向理性的、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模式。CRO企业养在“后院”的猴子还在等待新一轮的安评实验,但接下来猴子的价格什么时候降,降到什么程度,仍是一个问号。
“养猴作为近3年最赚钱的行业之一,既得利益者又如何由奢入俭,唯一能确定的好消息是猴场对于质量把控会进一步提高,毕竟每一只猴子都弥足珍贵。”关林对时代财经称。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