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扎实有效地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有效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院长、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员会副主委吴立刚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提升我国重点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核心是要找准关键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突破点。”
当前,我国已经拥有更完备的产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在多个行业形成了规模庞大、技术领先的生产实力。在吴立刚看来,“锻长板”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立足于具有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技术领域,进一步锻长长板;另一方面则是利用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依托科技攻关等多元综合手段,将短板锻造成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长板。
谈及如何进一步锻造长板,吴立刚对记者表示,这需要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纵向贯通学研产、横向实现大交叉,形成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纵横交织”的创新联合体,攻克关键技术,构建掌握产业链头部的、自主可控的、具有技术势差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具体来说,一是重点提升通信设备、工程机械等领域核心竞争力,真正打造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长板’;二是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三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加大‘首台套’‘首批次’应用政策支持力度,为新产品产业化提供前期市场支持,通过庞大的市场规模效应促进制造产业发展,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吴立刚表示。
推动基础研究对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而言至关重要。“提升我国重点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核心是要找准关键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突破点。”吴立刚对记者说,基础研究就是从源头和底层来解决关键技术突破,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要看到的是,基础研究往往具有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业界仍要久久为功。
对此,吴立刚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要完善基础研究评价激励机制。要健全以学术贡献和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基础研究人才评价体系。
“基础研究的范式包括自由探索型和目标导向型。对自由探索型,要建立长周期评价和国际同行评价,重点评价成果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对目标导向型,要建立最终用户评价,重点评价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效能和应用价值。”吴立刚说,还要建立健全容错机制,营造良好的基础科研创新生态环境,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大胆探索、挑战未知,坐住坐稳“冷板凳”。
二是要加快培养基础研究高水平人才。吴立刚认为,要充分发挥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和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大力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发展,源源不断地培养基础研究高水平人才。同时还要把科普工作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三是要完善基础研究资助体系。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
“政府牵头统筹各级各类科技计划支持基础研究的资助政策和管理机制,合理配置竞争性资助资源。”吴立刚建议,政府对以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为代表的高水平基础研究团队,给予稳定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应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科技型企业加大基础研究资金投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出资与政府联合设立基础科研计划。
四是要加强基础研究领域国际合作。拓展和深化中外合作研究,聚焦基础研究关键领域充分发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作用。同时出台支持措施,鼓励基础研究人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在国际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影响力。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