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复苏剪影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姗 在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NeoPark)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冲压、车身、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车间内,机械运转声此起彼伏,粗壮的机械臂灵活挥舞,工人们在生产线上来回忙碌……人与机器均“开足马力”,进入紧张且有条不紊的工作状态,厂房现场已是一派繁忙景象。

作为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的负责人,贾永泉最近也变得异常忙碌——早上六点多钟起床要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上午要被大大小小的项目评审会塞满,量产车型质量、后续车型项目实施等评审会一场接着一场,甚至连饭点都是几个部门的负责人聚在一起,边吃边聊,争分夺秒;下午就扎在产线上和同事们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延续了13年的“国补”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由此,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完全市场化竞争状态。

3月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工信部将围绕技术攻关、推广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持续发力,加快新体系电池、汽车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并尽快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购税减免等接续政策,稳定市场预期。

“与时间赛跑”,这是贾永泉在与记者交谈时反复提到的关键词。在他看来,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在当前经济复苏的关键期,他必须带领团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儿,“深蹲起跳”,抓住这个蓄力起飞的“黄金期”。

与时间赛跑,蓄力起飞

人多了,效率高了。

最近,贾永泉明显感觉到,工厂里的人流、车流变多了。除了工厂里产线工人到岗齐整,来访者也多了起来,一些行业、企业或政府部门的参观、交流活动正逐渐恢复。

最近一段时间,贾永泉不是在开会中,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项目太多,工作太满,虽然忙碌,但也乐在其中,一天下来,踏实满足。

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NeoPark)位于合肥经开区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北部,西邻新桥国际机场,南接新桥国际小镇。

2021年2月4日,合肥市人民政府与蔚来签署深化合作的框架协议,双方商定共同规划建设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打造具备完整产业链的世界级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2021年4月29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正式开工。蔚来是NeoPark的首批入驻企业,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作为园区首座工厂,于2022年9月26日正式投产。据了解,目前,园区内已有九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工厂开工建设。

“工厂人员正常返岗复工,让工作变得更加顺畅、高效。将远程线上会议改为线下,坐在一起面对面讨论并解决问题;研发团队就在现场,直接在产线上就把问题解决了……”看到公司员工在压力之下,依旧保持着“热火朝天”的工作激情,贾永泉倍感欣慰。

工厂生产按下“加速键”,相对应的乘用车消费也逐步改善,新能源汽车快于行业出现回暖。据乘联会,2月乘用车零售预计135万辆,环比增加4.3%,同比增加7.2%;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预计40万辆,环比增加20.3%,同比增加46.6%,渗透率29.6%。

开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加速“跑起来”。因为,新能源汽车“国补”退坡,由特斯拉掀起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以及传统车企转型加快,随着新竞争者进入,技术及竞争力不强的产品面临淘汰,这些“牵制”因素加剧了车企的“危机感”。

在贾永泉看来,公司发展正处于“深蹲起跳”的关键阶段,此时必须抓住经济复苏的黄金时间,蓄力前行;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进入决赛圈,传统车企也已经在发力,新能源汽车赛道更加拥挤。“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儿,尽早将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向市场。”贾永泉说。

据介绍,2023年上半年,蔚来全场景智能电动旗舰SUV全新ES8、智能电动旗舰轿跑SUVEC7将开启交付。此外,三款第二代技术平台全新车型也将上市,届时在售车型将达到8款。

合肥提速,竞逐“新能源汽车之都”

自2016年以来,围绕整车研发与智能制造、销售与用户服务、加电基础设施建设等,蔚来在合肥这座城市投入了大量资源,持续进行深度产业布局与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投产的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不仅拥有中国品牌首条全铝车身生产线,还在制造基地配备大量智能化设备,焊装整体自动化率达到98%,达到世界一流水准。

2020年,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在众多城市中,蔚来选择了合肥。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关于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类似口号和目标在不少城市被高调提出,合肥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2009年,武汉率先喊出成为“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口号;合肥2020年提出,要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加快建设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西安也提出,到2025年,将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成为新能源汽车之都。

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以及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的底气从何而来?

回溯过去,八九十年代,合肥开始把家电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先后培育了多个本土品牌。2004年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合肥抓住契机开启了转型升级之路,通过“以投带引”招商引资模式,引入并培育了新型显示器件、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

在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目标上,近几年,合肥“不遗余力”。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化营商环境,项目从谈判到签约,从签约到开工,再到整车下线,“合肥速度”惊人。

例如,合肥利用资本市场搭桥,支持江淮汽车与蔚来合作生产新能源汽车,并引入大众新能源汽车等项目;2020年4月,合肥市国资平台投资70亿元支持蔚来汽车建设研发和生产基地;2021年4月又联合蔚来建设合肥新桥电动汽车产业园,成功吸引数百家配套企业,促进了生产、研发设计等环节企业集聚发展。

据合肥市经信局副局长潘若愚此前介绍,合肥已经集聚江淮、蔚来、大众安徽、比亚迪、安凯、合肥长安、奇瑞(巢湖)等一批新能源整车龙头,以及国轩高科、中航锂电、华霆动力、巨一科技、锐能科技、贵博新能、君胜电子、联创电子等产业链配套企业百余家,其中大多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行业龙头企业,涉及到电机、电池、汽车摄像头、汽车安全零部件等。

近日,合肥又发布了2023年重点项目清单,根据清单,合肥市将优化“16+N”重点产业链布局,计划安排比亚迪二期三期、新桥智能汽车产业园二期等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801个,年度计划投资1140.6亿元,占全部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30.8%,继续大手笔押注新能源汽车赛道。

更远、更大的市场

蔚来在合肥的发展,实际上是合肥致力于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和营商环境全面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当前这座城市经济复苏的一个剪影。某种程度上来说,合肥与蔚来是“相互成就”的关系。

在蔚来企业传播助理副总裁马麟看来,安徽是汽车制造行业的重镇,有非常好的基础,且在动力电池,智能相关的研发、制造,智能设备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综合实力。他进一步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省会合肥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和科教人才资源,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具有人口地理优势,对企业而言,好的区位优势能够给企业带来好的运营效率,也更有利于资源、人才的吸引,非常适合蔚来的长期发展。”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目前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聚集规模以上企业305家,形成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和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建项目进展迅速,比亚迪、蔚来、大众安徽、国轩高科等重点企业不断加大在合肥的投资。目前,合肥省蜀山区、巢湖区和长丰县新能源汽车产业较为发达。

值得一提的是,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徽省省长王清宪不久前在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中指出,“以生态思维、开放理念,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打造世界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96.9%和93.4%,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5.6%,新能源汽车逐步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

贾永泉向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加快提升,2022年渗透率达25.6%,部分一线城市渗透率甚至达到了50%,已提前完成“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0%”的目标。基于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良好的发展现状,贾永泉表示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进一步快速发展充满信心。

记者从蔚来方面获悉,2023年2月,蔚来共交付新车12157台,同比增长98.3%,环比增长42.9%;今年1-2月共交付新车20663台;2018年6月至今,蔚来已累计交付新车约31万台。

根据中汽中心数据,蔚来1月整体销量已经超过雷克萨斯、沃尔沃等二线外资品牌。从车型角度看,今年2月第二周和第三周,在全国主要的30座城市,ET5的交付量均超过宝马3系和奔驰C级。

此外,据马麟介绍,开年以来,蔚来还加快了加电基础设施建设。截至3月1日,蔚来在全球累计建成换电站1331座,充电站2375座,建设充电桩13943 根,是目前中国建设充电桩最多的汽车品牌。蔚来也在2月宣布,2023年换电站建设目标由原定新增400座提升至新增1000座,至今年年底累计将建成超过2300座换电站。

“我们相信,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的趋势不会改变。我们有信心在接下来行业的‘马拉松式’竞争中获得更好的身位。”马麟表示,中国已经进入电动化、智能化普及阶段,智能电动汽车赛道飞速发展,正在引领着产业变革,中国品牌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爆发的重要牵引力。同时,随着市场扩大,竞争也会更激烈。想要在市场立足并扩大阵地,必须有赖于正向研发与核心技术支撑,需要坚持原创。

展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在汽车制造行业已有1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贾永泉满怀信心和期待。他认为,中国车企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中国车企特别是新能源车企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汽车产业配套已经反舶到国外,整车出口的产值快速增长,一批中国新能源车企在产销方面继续强势增长,加快在国际产业舞台“脱颖而出”。“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除了自给自足之外,还要看到更远、更大的市场。”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