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全国各地两会密集召开,各省区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出炉,各地关于信息通信业的新举措、新目标均已明确,为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从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2023年各地信息通信业将继续以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为目标,加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加大信息通信技术研发投入,推进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5G规模化应用,加快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2023年,政策支持和全面复工复产将进一步释放数字需求,信息通信业作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动能持续壮大,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逐渐成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中的时代担当。 ●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各地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科学定位和重大意义,牢牢把握信息革命的“时”与“势”,在2023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信息通信业相关政策、数据、举措跃然纸上,推动各类业务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赋能千行百业。一幅宏大的地方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蓝图徐徐展开。 ● 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信息通信行业将迎来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呢?本期《聚焦》版结合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通过梳理报告中的信息通信业相关要点,根据词频热度和公众关注,为读者总结出了6个信息通信领域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上升到全新高度,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新年新开局,各地两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数字经济时代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量子通信、6G等前沿领域,明确了一批重点攻坚方向和相应的发展规划,这些都是各地政府积极践行科技创新战略的有力体现。在国际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加大基础学科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的资源投入力度,是提高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水平、赢得国际竞争科技主动权的关键。 北京: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在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网络安全等领域取得更多创新应用成果,推进6G技术研发。 重庆: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打造未来产业科创园,提速建设重庆卫星互联网产业园。 广东:启动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在5G、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领域突破一批技术瓶颈。出台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 广西:实施科技“尖锋”行动,聚焦7大领域实施100个以上攻关项目,力争突破8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 海南:推动海洋实验室海南基地、海南量子基地开工。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各500家。 2022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231.2万个,基站总量占全球60%以上;2022年8月底,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16.98亿户,全面进入“物超人”时代……新基建捷报频传,极大加快了我国各领域数字化转型进程,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切实提高了人民群众在数字时代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3年,新基建释放的数字发展红利仍有巨大上升潜力,新基建作为热门词汇频频现身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加快5G网络覆盖、推进“双千兆城市”建设、打造一流数字基础设施……可以预见的是,各项举措即将在未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进一步夯实数字中国之基。 北京:加快推进“双千兆城市”建设,新增5G基站1万个以上,新增1000M以上宽带接入用户不少于20万户。 吉林:重点实施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新建5G基站5000个。 浙江:加强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和大型数据中心建设,打造长三角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加快建设“双千兆”宽带城市。 重庆:加大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争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以上。 广西: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运营好柳州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积极打造中国-东盟北斗总部基地,推动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落地。新建5G基站2万座以上,5G网络覆盖80%以上行政村,支持广电5G融合发展。 海南:加快建设5G和光纤宽带“双千兆”网络、海底数据中心等新基建,探索国际数据中心试点。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近年来,在疫情冲击下,数字经济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成为各地长远发展规划的重点方向之一。 新年开局,各地两会陆续召开,数字经济再度成为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词”,在各地政府2023年的重点工作中,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多地政策的发力点,数字经济将为推进各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宁夏:把数字经济作为决定未来竞争的关键,高质量建设“西部数谷”,启动实施“1244﹢N”行动计划。 陕西: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手抓。加快推进大数据、软件信息服务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 青海:建成西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申建大数据中心算力枢纽节点,建设青藏高原数字产业集聚区。 内蒙古:建立数据资源交易机构和数据开发利用平台,大力发展数据加工处理、分析应用、流通交易等产业。 云南: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集聚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信息服务业,加快打造智能终端制造、数据服务和人工智能语音等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卫星应用产业。 山西:大力培育电子信息制造、信创、大数据、软件等数字产业,做强智能终端、信创整机、碳化硅等优势产品。打造一批省级数字经济园区,建设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创建、运维和改造。 数字经济时代,全社会数据总量呈爆发式增长,需要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数据计算、传输和应用需求也大幅提升。数据中心和算力网络逐步成为支撑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 目前,传统数据中心正加速与网络、云计算融合发展,向新型数据中心演进。“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强化算力统筹智能调度,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 眼下,加速建成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正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各地亦加大投入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北京:系统推进新一代数字集群专网、边缘计算体系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据中心优化提升和算力中心统筹布局。 吉林:建设长春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加快长春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新型算力中心等建设。 安徽: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建设。 重庆:完善数字重庆云算力平台、数字重庆算法平台,迭代升级“城市大脑”,构建协同高效的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 广西:推广“智管云”平台,优化“智桂通”服务,推出更多政务服务便民利企“微改革”。 海南: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拓宽“智慧海南”场景应用。 四川: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新增3万家企业上云。深化天府科技云服务,加强科学普及。 从2018年到2020年,工业互联网已经连续五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如果说互联网的上半场属于消费互联网,那么下半场一定属于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赋能工业领域的过程,就是抢抓新工业革命历史机遇,加快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过程。工业互联网赋能千行百业的过程,就是推动全社会数字化、壮大数字经济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进入关键期,开始向更多行业渗透,赋能不同行业数字化转型成效初显,支撑实体经济降本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显现,正成为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 吉林: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升级工程,加快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转型。 重庆: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域名F根镜像节点、国家“星火·链网”区块链超级节点建设,深化拓展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应用,积极参与“东数西算”工程,高标准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广西:加快汽车、机械、有色金属、冶金、糖业等领域工业互联网发展。 四川:推动建设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国家示范区。 云南:推进工业互联网典型示范应用,实施智能化升级重点项目,创建5个数字经济园区。 宁夏:加快“5G﹢工业互联网”应用,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建成智能工厂15个、产业互联网平台30个,新增上云企业1000家。 近年来,数字技术创新和迭代速度明显加快,数字化转型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频频发力。数字化转型已经渗透到政府、城市、乡村和行业等方方面面,例如,在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发展以及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等领域,数字技术正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渗透融合,数字化转型的赋能作用进一步增强。 今年,“数字化”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和发展规划中的高频词,多个城市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目标逐渐清晰。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流露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强烈意愿。 北京: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深入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慧治”,拓展医疗、教育、文旅、税务等领域智慧应用,深化数字化社区建设试点,推动数字服务适老化改造。 吉林:加快建设智慧农业。推进汽车、装备制造、能源、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加快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浙江:建设数字浙江,打造数字变革高地。发展数字政务,打造数字文化,建设数字社会,完善数字治理体系。 安徽:推动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试点。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3万家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和改造。 福建:加快推动数字政府智治化、数字社会智慧化、数据要素价值化。以“数字﹢”“智能﹢”赋能教育、医疗、文娱等生活性服务业。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