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工、签约、政企会谈……记者兔年新春走进上海普陀区,能够感受到经济复苏的强大信心与底气。
即使经历了严峻复杂的2022年,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西北部的普陀区去年区级财政收入仍同比增长10%,全年新设企业1.2万家,位列中心城区首位。还有两项新鲜出炉的成绩也值得关注:最新发布的政府透明度指数,普陀区在全国县(市、区)政府中排名第一;2022年普陀区成功创建“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
记者在普陀区调研的深刻感受是:一方干部状态,决定一方经济生态。
从“又破又大”到“人靠谱,事办妥”
因为城市建设有历史欠账,在上海,普陀的标签曾是“又破又大”。如今,人们说到普陀区,首先想到的则是“人靠谱(普),事办妥(陀)”。从“又破又大”到“人靠谱,事办妥”,皆是“普陀”谐音,也是这块土地营商环境巨大变化的缩影。
“人靠谱,事办妥”由普陀区委书记姜冬冬首倡,他说,“人靠谱”,就是要我们做到4个“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面面俱到。“事办妥”,就是做到4个“办”:该办的事坚决办,绝不能拖;能办的事马上办,绝不能等;难办的事要设法办,绝不能放;合办的要协作办,绝不能推,跨部门的不能推来推去。
“人靠谱”,首先是干部要“靠谱”。
2019年,普陀区财政收入增长-3.5%,是有史可查的首次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普陀区经济结构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原来区里赖以支撑的房地产业、商贸业、物流业等传统产业近年来受到严重冲击。此外,普陀区一百多个低端市场全部关闭,也对经济形成了短期冲击。另外,部分干部对于发展经济信心不足,甚至有“躺平”心态。
“当时,区里不少干部认为,跟其他中心城区相比,普陀区没有大体量楼宇,也没有特别大的央企、国企,我们落后很正常。如果说全区上下都有这种想法的话,那就完蛋了。”姜冬冬说。
穷则思变。普陀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打造一个“全域、全员、全力”的“大招商、招大商、出大招”格局。姜冬冬介绍说,在原本参与招商的产业部门、各投促中心基础上,增加26个区级部门和8个街道参与招商引资和服务经济工作,同时明确国资系统各区属国有企业的招商任务。
“大招商”把干部从舒舒服服搞审批“朝南坐”,倒逼到市场去当“店小二”,辛辛苦苦去“求人”,转型何其困难?2020年初,区政府组建7个投资促进工作领导招商小组,时任区长的姜冬冬与6个副区长各担任一个小组长。“按说我可以当个总组长,但是我选择担任第一组组长。要想激发全区上下干事创业的最大动力,就不能‘给我上’,必须要‘跟我上’。”姜冬冬说。2020年下半年,区里又确定了区领导分别牵头联系服务的重点产业。
2020年,普陀区完成“550”任务——引进、培育5家超亿元税收企业、50家超千万元税收企业;2021年,区里新提出引进、培育10家超亿元、100家超千万元企业的“10100”目标,并顺利完成;2022年,引进、培育的亿元企业、千万元企业分别达到12家和120家。
多管齐下,普陀区招商大丰收,干部服务经济工作的能力大幅增强,干部状态也焕然一新。桃浦镇原来有“上海西伯利亚”之称,近年来“蝶变”为高质量发展的科创区,镇党委书记吴晨海说,这两年印象最深的就是干部形成了聚精会神抓发展、抓经济的共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上来了,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执着劲上来了,敢于对标一流、比学赶超的精气神上来了。
干部争当金牌“店小二”,招来“生普”稳住“熟普”
兔年大年初七,首个开工日,十余位企业代表与普陀区领导言笑晏晏,一边品尝热气腾腾的早餐,一边畅谈新年计划打算。这是在普陀企业界颇为著名的“政企早餐会”,从2021年12月16日首次举办以来,尽管受疫情影响,仍坚持举办了十几场不同主题、不同产业类别的早餐会。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