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标本兼治破题“停车难”

“文明出行,规范停车,驶离前请扫码付费!”“车底终端已升起,请扫码付费后驶离!”耳边响起智能终端发出的清脆语音提醒,眼前是美丽彩虹图案装点的道路泊位。在苏州工业园区收费路段,每个停车位都有一个独立二维码,车位中央有自动升降的智能终端——“道路泊位机器人”。数据由此实时汇聚。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智慧停车平台的同时,启动停车资源普查,打破行业部门壁垒,将停车泊位数据“应接尽接”,“全区一个停车场”已具雏形,“一位难求”的问题迎刃而解。

抓住“支付”关键环节,提高道路泊位周转率

“办事20分钟,找停车位花了半个小时。”“送个材料就回,就想在路边停一下。绕到地下停车场费时费力,还不一定有车位。”苏州工业园区行政服务中心区域集中了园区管委会、一站式服务中心、法院、企服中心等单位,周边停车资源紧张,办事市民往往“兜圈找不到车位”。

“圆融环路上施划了约400个泊位供市民办事时临停,但停车难矛盾依然突出,主要是以往管理模式需要改进。”苏州工业园区市政服务集团董事长吕嵘认为,抓好“支付”这一环节是破题的关键。

“道路泊位在收费时段是供临停车辆使用的,但管理主要依赖收费员,尽管制定了临停收费标准,但执行不到位,导致大量常停车辆钻空子、占据临停车位,车位周转率自然不高。”吕嵘介绍,现在每个车位上都安装智能终端,对每个车位形成闭环管理。去年8月,这一模式在苏州工业园区道路泊位全域一体化建设中全面应用。

思路一变天地宽。如今,工作日的上午10:30,苏州工业园区行政服务中心周边道路上仍有不少车位可停,这在以往是不敢想象的。一体化改造后,道路泊位的周转率大幅提升。

在行政中心园融环路,路边停车位刷着统一的彩虹色标志,车辆驶入泊位后,终端设备自动计时,超出免费停车时长后自动升起计费,约束车辆缴费后驶离,并采取主动式人体感应技术,车主靠近后通过智能语音播报等提醒缴费。扫码缴费后,终端设备自动降下,车辆便可安全驶离。全程自助,操作便捷流畅。

“最关键的是安全可靠。”吕嵘介绍,依托5G窄带物联网通信网络,终端设备能迅速响应。即使出现网络不畅的情况,还有备用蓝牙。终端设备嵌入式安装在地面,通过太阳能供电,能经受积水等考验。上线运行以来,园区已安全、稳定地提供近100万次停车服务。

数据赋能降本增效,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不到3个月时间,苏州工业园区完成区域内19条道路约1500个泊位及33个停车场的无人值守改造,覆盖了园区大部分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综合看,车位周转率提升121%,公共停车场月经济效益增长约18%,道路泊位月经济效益增长约200%;节省约60%的现场人力,道路泊位更是节约80%以上的人力,真正实现降本增效。

今年,苏州工业园区将启动智能化无人值守二期改造工程,重点针对临时停车需求高的路段和停车场。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区域的停车具有明显的“潮汐现象”,若不建立系统思维,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

在园区市政服务集团展示大屏前,全区停车动态、静态数据整合打造的一体化智慧平台,结合现场的“一级、二级、三级”诱导屏,实现时空调度、爆满停车场定向治理和前置引流等功能。“2021年启动园区停车资源普查,再进行动态接入,截至去年底,共计完成66322个停车泊位的动态数据接入。”吕嵘介绍,摸清底数,再依托大数据和智能算法技术,找准停车“哪里难”“有多难”“为何难”的症结,到底是有车位、市民找不到,还是短时间“流量堆积”,从中找到精细化管理的突破口。

“人找车位”变“车位找人”,便民又惠民

“出发时打开‘园易停’小程序,会自动推荐分流车场。离场时,小程序提前缴费、无感支付。”市民张先生发现,前往一个路口时,远远地就能看到实时停车引导牌,前方是否有停车位、是否需要提前驶入慢车道,一目了然。

“园易停”是园区市政服务集团在智慧停车平台基础上推出的停车小程序,“苏周到”“融易办”“数字金鸡湖”等苏州本地综合性服务移动端均有入口,并与“微信”“支付宝”“百度地图”等建立联系,用户不必再另下载APP。随着数据收集的完善和精细化管理,停车资源日益得到高效配置利用。

智能化改造后,许多道路和公共停车场出现资源闲置现象。通过对停车数据深度分析,找出闲置资源的时空规律,实现“人找车位”到“车位到人”,将有限的公共资源充分利用。日前,“园易停”提供1590个公共停车场车位开放共享,市民可摇号包月,首批包月服务已上线。

出行停车满意度是体现城市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具体指标。对照江苏提出的停车指标体系,苏州工业园区科学测算,当前全区停车便利指数达82.82,属于优秀管理等级。

实践证明,停车是动态的,建造再多的停车场,若不能真正对症下药、精准高效管理,要解决停车难问题,只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治标不治本。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深度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仅能够高效利用社会资源、让群众好停车,还有力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加快转变大城市发展方式提供有益借鉴。苏园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