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工作任务 | 进展成效 | 后续举措 |
11 | 新医药产业链,坚持药剂疫苗与医疗器械制造双轮齐驱,依托专业园区差异竞争、错位发展,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引进一批领军企业和拳头产品,确保全年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 | 制定《新医药产业培育2022年实施方案》,走访了19家重点企业、项目单位和4个医药产业园。梳理全市新医药重点关注项目27个,其中省市级重点项目16个,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先后召开全市新医药产业发展推进会、全市新医药产业链半年考核分析会议,全面总结我市新医药产业工作进展情况,分析问题,研究部署下步重点工作。持续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共计外出招商引资10次,其中链长带队6次,推动新签约项目16个、转开工项目10个。对新医药产业前三季度考核情况进行分析,召开高新区新医药产业链工作会,邀请高新区产业链、园区负责人及新医药存量企业代表参会,现场交流了解企业运营情况,梳理问题清单。 | 继续对全市新医药产业重点项目进行跟踪服务,聚力做好大项目的招引,做好年度工作总结。 |
22 | 鼓励龙头企业发挥“链主”作用牵头成立创新联盟,努力实现突破一项技术、带动一个产业、壮大一个集群。 | 积极打造枣庄市医药健康产业集群,成功创建为山东省第四批医养健康产业“雁阵形”集群,培育康力医疗为集群领军企业。依托益康药业和康力医疗2家链主企业筹建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联盟。深入企业走访调研,链长带队走访4家链主企业,市卫生健康委先后走访19家企业和4个产业园。召开全市新医药产业发展推进会,全面总结我市新医药产业工作进展情况,分析问题,研究部署下步重点工作,并邀请重点企业和园区代表参会,共谋产业发展。梳理全市新医药重点关注项目27个,其中省市级重点项目16个,存量企业扩规项目10个,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对新医药存量企业前三季度营收情况进行分析,支持华润三九入选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康力医疗通过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 继续对全市新医药产业重点项目进行跟踪服务,重点对3家企业做好省级创新平台创建辅导,重点推进3个企业扩规项目开工。 |
38 | 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积极顺应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意愿,配套完善提升商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住宅小区业委会组建率达到70%以上。 | 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一是印发《2022年枣庄市基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制定全年工作计划,明确专人负责,指导创建机构成立工作专班,确保工作有效开展。二是加强培训指导,组织各级各类人员完成市级、省级、国家级等各种线上线下培训;成立71人的市级专家库,抽调专家对薄弱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场指导。三是定期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并及时就督导情况进行通报,并抄送至各区(市)人民政府。将推荐标准达标率纳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标,推动工作开展。四是严格评审,组建专家组对创建机构按照机构自评、区(市)初评、市级复评的程序严格进行审核,复评达到推荐标准机构报省卫健委进行最终评审。五是对2022年以前完成推荐标准创建的四家机构对照2022版标准进行现场检查并反馈问题,巩固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截至目前,全市达到推荐标准机构20家,达标率31.25%,达到基本标准机构60家,达标率93.75%,均完成2022年度省定任务目标要求。 | 已完成“优质服务基层行”年度任务目标,持续巩固工作实效。 |
66 | 坚持以创建“国家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为引领,联合齐鲁医院共建枣庄市人民医院,深化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市中医院二期等项目,积极建设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扎实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行动,力争年内全市村卫生室智慧随访设备覆盖率达到80%,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占比达到50%以上,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 | 1.积极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扎实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常态化管理,制定出台了《枣庄市国家卫生城市管理办法》;定期对各区(市)、枣庄高新区国家卫生城市巩固工作进行季度考核,量化排名,督促整改;组织市、区两级相关人员赴济宁市学习考察国家卫生城市常态化管理经验。启动年度“健康细胞”工程建设项目,推进健康细胞建设单位申报备案、培训指导、区级初评工作;在枣庄日报社开辟专栏,组织开展健康城市建设有奖知识竞赛活动。组织实施全市国家卫生城市巩固和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第三季度考核;筹备开展市级健康细胞和健康小屋现场验收。 2.依托“健康枣庄云”做实全市疫情防控信息化支撑工作,及时更新维护“疫情防控”模块,挂载健康码、场所码、入返枣人员报备等疫情防控应用服务,累计发放健康卡、通行码449万张。优化完善“健康枣庄云”各项诊疗服务功能模块,积极宣传推广,目前累计用户量321万人。扎实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行动,大力推动互联网诊疗与互联网医院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开通互联网诊疗服务医院4家,今年累计问诊1647余人次。制定“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医院7家,已服务635余人次。举办2022年度山东省远程医学技术应用暨远程医学中心远程心电项目枣庄启动会,进一步健全完善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平台搭建及推广应用。 3.加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力度。市政府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就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制定完成了建设方案和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了陈平书记和张宏伟市长“双挂帅”的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枣庄市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运营政策清单》《枣庄市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运营补充政策清单》,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11月18日召开了迎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现场评审工作部署会,传达了迎检工作方案,明确了各部门职责,成立了迎检小组,推进迎检工作快速有序开展。加快市中医医院二期项目建设,目前基础建设工作已完成并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室外道路、管网施工已完成,绿化工程施工正在快速推进,整体项目本年底前全面具备投入使用的条件。省级区域中心建设推进工作正按照任务分解有序实施,其中20条建设任务中,7条任务已基本完成,3条任务部分完成。 4.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定期开展督导,通报结果,完成全市67所省级、市级示范标准村卫生室评估验收,截至目前,全市1393家村卫生室完成了智慧随访设备和康复理疗设备配备,配备率为80.66%。做好乡村医生能力提升项目,明确枣庄市立医院、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峄城区人民医院作为培训基地,遴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医师15名、乡村医生50名。目前我市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占比52.82%。 | 继续做好施国家卫生城市巩固工作季度考核,加强考核结果运用,督促问题整改落实,逐步建立完善的常态化管理机制。结合疫情防控工作,适时开展健康细胞和健康小屋验收命名,强化技术指导,培育样板示范,持续提升建设质量。 加强“健康枣庄云”相关功能的宣传工作,通过微信推文方式详细介绍操作流程。 已完成村卫生室智慧随访设备配备任务,下一步继续强化设备配备。 已完成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占比任务,下一步继续做好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 以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为抓手,推动市5家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继续扎实推进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规范化培训,加快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山东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 |
68 | 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三孩”配套政策,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全方位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享尽享。 | 一是稳妥实施现行生育政策。扎实开展人口监测工作,1-10月份,全市上报出生人口2.1万人,出生人口上报及时率90%以上,预计全年出生2.6万人,共享数据生育信息核实率90%以上;严格落实生育登记制度,1-10月份,全市共计办理生育登记19435例,其中线上生育登记6350例,生育登记覆盖率超过80%;决定废止涉计划生育市委文件8件,宣布失效8件,修改1件。二是增加婴幼儿照护服务有效供给。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备案托育机构27家,省级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2家,市级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6家,家庭托育试点1家,286家幼儿园开设托班,托位数14000余个,2022年度新增托位3500余个。三是严格兑现奖励扶助政策。认真做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的摸底调查、资格确认、信息档案建立、数据汇总分析和信息录入上报工作,建立健全信息核查和勘误长效工作机制,及时掌握人员变动情况,切实提高奖励扶助政策落实及时率和准确率。四是提高妇幼健康、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全力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深入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广泛普及妊娠风险防范知识,严格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和动态评估分级,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和母乳喂养促进行动,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科、儿科和儿童保健科建设,健全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体系,提升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健全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扎实落实三级预防措施;规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严格技术审批和监管,加强生育咨询指导,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 | 强化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坚持实行人口目标责任制,严格落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加强社会宣传,做好政策解读。 加强政策有序衔接,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务求做到“三个全覆盖”。 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措并举扩大服务供给,严格管理服务规范。 加强人口监测预警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全员人口服务体系。 |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