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铜陵日报
发展稻渔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市委党校第十四期乡科班课题组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稻渔产业对拓展水产养殖空间、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实现产业富民、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市稻渔产业发展现状
1.种养面积和水产品产量连创新高,但整体效益有待提高。我市自2014年开始发展稻渔产业,至2022年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已达16.1万亩,水产品(小龙虾)亩产也从150斤提升至220斤,产值10亿元左右。稻渔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整体效益有待提高。一方面,稻渔产业中,稻虾(小龙虾)占比超过95%,且仅限于稻虾轮作,6-10月份稻田水体处于闲置状态,导致产出率不高;另一方面,技术模式亟待升级,种养模式和产业化配套技术与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新阶段对稳粮、节水、地力提升的更高要求有差距,适宜稻渔系统的水稻品种和水产良种欠缺。
2.业态主体丰富,但组织化程度不高,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不够。全市稻渔产业的经营主体丰富,既有国有企业,又有私营企业、个体户和家庭农场,但整体上仍以小农分散经营为主,种养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占比较低。在生产环节,小农户缺乏引进先进技术的动力和能力,渔米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碎片化稻田也不利于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在市场环节,分散经营难以形成品牌化和产业化发展合力,无法形成有标准、有质量、有竞争力的品牌和产业。
3.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但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度不够。目前,全市稻渔产业大多以连片开发、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产业发展集聚效应显现,养殖户之间的技术交流和渔米产品的销售集聚更为明显。但在产业发展布局上,整体还是以一产生产为主,二产如小龙虾等水产品的深加工不够,全市年产小龙虾1.77万吨,均以鲜虾销售,没有一家小龙虾深加工企业;同时一产和三产的农旅结合深度不够,仍停留在起步阶段,如义安区和枞阳县均没有开展农旅结合的项目,郊区普农集团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也只局限于非营利性的农旅。
二、做优做强全市稻渔产业的对策建议
1.科学规划引导,提供政策保障。坚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以“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为基本原则,积极落实“稳粮促渔、生态优先、产业化发展”的理念。一是科学合理布局,做好政策引导。市农业农村局在全面分析市场需求、资源禀赋、潜力空间的基础上,根据产业集中连片发展需要,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同时,市农业农村局对于稻渔综合种养的奖补政策要继续执行,对稻渔产业中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领域的投入要有政策性倾斜,并积极争取省农业农村厅和省财政厅的相关扶持政策,构建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继续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加大设施投入。市发改委会同市财政局积极推动稻渔产业纳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重点支持领域,加大对稻渔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如通过“四好农村路”加大对园区道路的硬化,通过“最后一公里”加大对园区农业生产用水的设施建设,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园区的土地平整问题。三是提高保险额度,加大购买力度。鼓励其他保险公司加入农业保险行业,提高国元保险“小龙虾保险”保额;鼓励稻渔产业生产者购买水稻基本险和加强险等农业保险。
2.强化科技支撑,丰富发展模式。一是发挥平台优势,提供技术支撑。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充分发挥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用,为稻渔综合种养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推动模式创新,推广技术应用。以普农集团为实施单位先期开展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探索,推广“一稻两虾”和“稻虾鳖”两种模式。“一稻两虾”模式,即“小龙虾——水稻——澳洲小龙虾或罗氏沼虾”生产模式,不仅能提高水产品的产量,丰富水产品的种类,还能充分利用水体环境,为稻虾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基因。“稻虾鳖”模式则充分利用小龙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螺蛳、小杂鱼作为甲鱼的饵料,不仅能降低甲鱼的养殖成本,还能提高甲鱼的品质,从而提高稻渔产业的整体效益。
3.加强产学研合作,为稻渔产业提供良种和人才保障。充分发挥市级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的组织优势,鼓励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积极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广泛组织开展技术指导、培训、示范和推广。一是充分利用现有优势,研发适宜水稻品种。普济种业公司可利用和浙江大学的产学研合作优势,研发适宜种养的优质稳产、多抗广适的水稻品种。二是开展水产良种选育,提高良种本土化率。普济桑田公司应加强与安徽省农科院水产所和上海海洋大学的产学研合作,进行水产良种选育,推动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提高良种供给保障能力。三是发挥基地作用,开展龙虾扩繁工作。发挥枞阳县8.6万亩稻渔基地优势,鼓励枞阳县金江小龙虾专业合作社开展小龙虾扩繁工作,提高小龙虾种苗的本土化率,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小龙虾种苗生产。
4.推动稻渔一、二、三产业协调融合发展。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市农业农村局加快培育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产业联盟等新型经营主体,扶持龙头企业,同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如“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促进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格局,在规模化基础上,推动区域化和产业化发展。二是扶持深加工企业,开拓新销售渠道。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加大对稻渔产业发展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普农集团建设小龙虾的深加工生产线并组建电商运营团队,形成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全面提升产业效益和竞争力,促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三是开展研学教育实践,推动农旅产业发展。市教育局要积极做好与基础设施较好、适合开展农旅的企业摸底对接,以“农事体验”“研学”为抓手,开展全市学生的研学之旅。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市文旅局等部门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推介力度,促进稻渔产业的蓬勃发展。
(课题组成员:叶琴、吴胜华、朱成勇)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