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打造胶东半岛中心区域经济隆起带,立足建设胶东半岛次中心城市,瞄准“六个发展定位”,聚力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改革开放、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生态环境、民生事业和自身建设八个方面,务实担当,奋勇争先,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即日起,本报推出《莱西这一年》系列报道,全面展示我市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新经验、新辉煌。
莱西融媒12月29日讯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深化拓展“莱西经验”,全力抓好“人居环境整治、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三件大事,农村环境呈现新气象,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富足,全市所有村集体增收均超过20万元,农业农村工作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全国最大单体羊奶粉加工基地、全球规模最大的墨瑞鳕鱼繁育基地相继建成投产;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先行县等一批“实力”级荣誉花落莱西;首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首个数字化农经综合管理平台、首批村级共富公司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在青岛市开了先河。
聚焦协同推进 乡村振兴路径更明
今年10月,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关于公布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的通知》,全国共有100个单位入选,我市作为山东省6个创建县市之一入围,也是青岛市唯一上榜区市。
我市上下铆足干劲、全力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为契机,重点打造6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一体谋划和推进12个片区建设,坚持“农业+”“生态+”的发展理念,以“农业产业+生物技术+文旅产业+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为指引,集聚“第一书记”“乡村红色合伙人”“乡村设计师”等众人的智慧力量,探索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莱西路径”,高水平塑造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先行样板。今年10月,产芝湖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七星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入选青岛市乡村振兴十大示范片区。
围绕数字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我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以产业项目上的突破,带动示范片区“质”的提升。目前,全市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共有重点建设项目41个,计划总投资54.87亿元,涵盖了生物技术、种业发展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各领域。
走进凯盛浩丰农业示范园的智慧温室,15万株红得发亮的番茄,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农耕“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该项目属于七星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有亚洲最大的智慧化育苗基地,其产品“绿行者”番茄畅销国内外,基地年产值达1.2亿元,这里的数字农业依托计算机“大脑”指导生产,温室内布局246个传感器、234个控制器,实时记录植株从定植到采收的全过程,实现了“数字技术+农业技术+操作流程”的推广应用。
除了凯盛浩丰智慧农业示范园,我市还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三大领域,培育了青岛市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15个,应用面积达1.1万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促进了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有效融合,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聚焦宜居宜业 和美乡村更加靓丽
在城市里,口袋公园随处可见。如今在我市的农村,村民闲来在口袋公园溜遛弯儿、晒晒太阳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在河头店镇枣行村,一座占地约500平方米,有花木、亭台的口袋公园,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优美的地方,曾是全村的卫生死角,废弃倒塌的房屋和垃圾污水,让村民避而远之。今年春天,我市发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枣行村清理了破旧房屋和垃圾,就地为村民打造了一座小公园,不仅美化了村庄也托起了村民的微幸福。
我市以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工作为抓手,一体推进残垣断壁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将人居环境整治与拆违治乱、美化绿化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地段宜树则树,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花则花。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退出宅基地545户,腾退闲置土地8.72万平方米,共整治残垣断壁2069处,整治面积近30万平方米。通过采取“村企合作”“村庄自营”两种绿化模式,完成绿化面积近150万平方米,打造口袋公园、微景观等210余处。
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来之不易,如何维持“长久美”?我市全面推广党员先锋指数、积分制管理、星级评价等乡村善治经验做法,全域开展评星挂旗工作,700余个村庄完成首轮星级户评定,推动乡村从“一处美”向“全域美”转变、从“一时美”向“时时美”转变。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群众满意度导向,大力推广夏格庄镇“青云”微网格、河头店镇小雨滴志愿服务、日庄镇“物管农村”、道德积分制等经验做法,正高标准打造沽河街道沙埠片区、河头店镇洙河片区、龙水社区示范片区3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14个青岛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人居环境从我做起”的理念在莱西已然蔚然成风。
聚焦共享共富 农民现代化成色更足
水集街道产芝湖新村以闲置房屋资产、“产芝老家”品牌运营权等入股40%,与街道农业公司、社会资本合作成立莱夷印象(山东)农旅发展有限公司,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运营投资项目,街道农业公司、产芝湖新村、社会资本按照25%、40%、35%共享收益,公司以70亩闲置设施农业为媒,引入奶牛养殖企业博宇牧业,流转土地2000亩发展循环农业;充分挖掘各村特色,整合10家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农产品,统一纳入“产芝老家”实行品牌化管理……今年4月至今,公司已有合作中及意向签约项目12个。在此带动下,今年国庆假期,到产芝村旅游人数同比增长20倍。“共富公司”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0万元、村民增收500万元。这些都是在我市发生的乡村振兴生动图景,其背后是“共富公司”新模式探索。
我市积极探索组建由党组织主导成立、市镇村三级国有或集体资本控股,围绕乡村振兴开展生产经营,以推动强村富民、实现共同富裕为使命担当的企业法人,以组织的力量、市场的手段激活乡村公共资源,打造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升级版”——乡村“共富公司”。
在我市,村级“共富公司”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3800万元,成为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平台、新路径。截至目前,我市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新村95个、占86%,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新村42个、占37.8%,农民和村集体实现了“双增收”。同时,我市在全市成立了158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专业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新村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和农民共富,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3879家、联合社55家,辐射带动农户10万余户,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300万元左右,增加群众收入8000余万元。这些开到田间地头的“共富公司”,成为当地乡村振兴新平台、新路子。
不仅如此,莱西绕岭新村万紫花卉、保驾山红色农旅等12个共富产业园建设正提速增效,店埠胡萝卜等3条共富产业链正在形成,这背后都有市级共富公司助力的身影。通过联盟联建优质共富产业项目、“飞地抱团”建设共富产业园、股份合作构建共富产业链、强化利益联结打造共富共同体,市镇村三级共富公司紧密结合、互促共进,我市正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聚焦高质高效 农业现代化底色更重
今年6月,位于沽河街道的宜品蓓康僖(青岛)羊乳制品生产加工项目正式投产,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羊奶粉加工基地。项目投产后将日处理鲜羊乳500吨,可带动周边村民养殖奶羊50万只,年产值50亿元,全部投产后,有望打造成百亿级羊奶产业链。
今年7月,墨瑞鳕鱼种业繁育和养殖示范基地在河头店镇奠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墨瑞鳕鱼种业繁育基地,将实现年产墨瑞鳕鱼苗1亿尾以上,满足养殖10万吨墨瑞鳕鱼的苗种供应。
产业强则乡村强。我市聚焦农业现代化,围绕牛奶、肉鸡、猪肉、蔬菜、果品、花生六大产业链,先后引进雀巢、宜品乳业等一批产业化大项目,培育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1家、青岛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家,希杰食品入选山东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九联集团被评为全国农业五百强企业。以创建中国(青岛)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引领,先后打造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田园综合体等10余个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抓手,是探索推进机制和经验途径、示范引领全国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墨瑞鳕鱼种业繁育和养殖示范基地是我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一个成功案例。9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公布2022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我市成功入选。
创建怎样的示范区,如何创建?按照“一产上规模、二产提质量、三产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我市全力推动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探索具有莱西特色的“农业生产+精深加工+农文旅融合发展”都市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模式。围绕增强都市型现代农业粮食和农产品补给功能,坚持稳规模、优结构、强品牌,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壮大以粮油为基础的第一产业,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用三年时间新建高标准农田14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3万亩,种养循环实施面积达到10万亩。聚焦强链延链补链,积极创建中国(青岛)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产品创新研发和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通过聚集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先进农业生产要素,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