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以下是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好处: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精准农业生产:通过传感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实现对农田土壤、气象、作物生长等信息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根据这些数据,农民可以精准地进行施肥、灌溉、播种、病虫害防治等作业,避免了过度施肥、浇水等造成的资源浪费和
在当今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着各个行业,农业领域也不例外。“智改数转”—— 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农业迈向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码,其在产业协同与供应链精进方面的突出表现,正引领着一场波澜壮阔的农业变革之路。一、智改数转:农业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传统农业长期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下、资源利用不充分、质量管控难等诸多困境。而智改数转的出现,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农业产业带来了全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引入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田间地头的传感器如同敏锐的
一、引言在 2025 年,农产品深加工园区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节点。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生产管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正深刻地改变着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格局,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这些变革不仅是应对市场竞争、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深入探讨 2025 年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在智能化生产管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以及区块链应用与产业升级方面的情况。二、农产品深加工园区智能化生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本报记者郑青亭北京报道“随着时间推移,德中合作关系将不断发展。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全球制造基地,不再只是为欧美市场生产和出口商品。鉴于中国市场的规模和重要性,它本身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3月6日,中国德国商会华北及东北地区执行董事欧阳利文(OliverOehms)在北京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发表上述观点,并指出,超过5000家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德中贸易规模相当可观,两国经贸关系将继续稳健发展。近日,随着中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2025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推出针对性措施,持续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优化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海洋能装机规模达40万千瓦,建成一批海岛多能互补电力系统和海洋能规模化示范工程。自然
日前举行的2024年国家高新区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透露,2024年,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9.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6%;其中,工业增加值约9.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8%。国家高新区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产业科技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阵地。据了解,工信部将建立国家高新区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深度对接机制,推动在国家高新区布局更多高能级创新平台,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韧性活力持续显现工信部数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与科技变革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能源化工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近期,能源化工行业呈现出诸多新态势,从市场景气度的显著回升,到各细分产品领域的全新格局构建,再到企业在其中采取的关键行动,都展现出行业蓬勃发展的活力与面临挑战时的积极应对。一、行业景气度显著回升近期,能源化工行业景气度迎来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全球范围内,随着各国经济刺激政策逐步显效,工业生产活动持续复苏,对能源化工产品的需求稳步增长。从国内来看,制造业 PMI 指数回升至 50.2%,综合 PM
3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吹风会,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并答记者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人工智能+”行动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回答记者关于“人工智能”相关问题时,陈昌盛表示,人工智能是一个热点话题,全世界都在关注。春节前后,在很多科创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确实跑出了“加速度”。比如,DeepSeek全球出圈、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建筑材料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面对传统模式下高能耗、高污染带来的诸多挑战,行业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以创新为驱动的 “绿” 动升级之路,创新引擎如今已全速启航,引领着建筑材料行业驶向绿色发展的新蓝海。一、创新引擎的核心动力源(一)科技突破:点亮绿色生产之光新能源应用的璀璨曙光:传统建材生产高度依赖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这不仅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还使得能源成本居高不下。如今,行业目光纷纷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建筑材料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曾经,传统建材的生产与使用给生态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高能耗、高污染成为行业发展的沉重枷锁。然而,如今一股强大的创新力量正汹涌而来,成为驱动建筑材料行业挣脱桎梏、迈向绿色未来的关键引擎。一、科技创新:重塑建材生产根基(一)能源革新:点亮绿色生产之光传统建材生产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过度依赖,是碳排放的 “大户”。如今,行业正积极探索新能源的多元应用,为生产过程注入清洁动力。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建材工厂的屋顶逐渐
在当今时代,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可持续发展成为各行各业的核心议题。建筑材料行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正站在转型变革的十字路口,踏上一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绿色征途。而这一切的关键驱动力,便是创新。一、创新 —— 绿色征途的源动力建筑材料的传统生产模式,往往伴随着高能耗、高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沉重负担。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政策法规的趋严,这种粗放式发展已难以为继。此时,创新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建材行业前行的绿色之路。(一)科技创新,重塑生产流程新能源应用与节能工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筑材料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与挑战。传统建材行业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绿色发展成为行业前行的必然方向。而创新,无疑是驱动建材行业实现绿色蜕变的核心动力,正引领着行业不断开拓新的发展格局。一、创新为绿色转型注入强大动力(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高效节能生产工艺:水泥、玻璃、陶瓷等传统建材生产过程能耗巨大,是碳排放的重点领域。近年来,行业内积极开展技术攻关,研发出一系列高效节能生产工艺
2025年3月,我国宏观经济复苏态势进一步巩固。制造业PMI指数回升至50.2%,综合PMI达51.1%,显示工业活动持续回暖。随着房地产市场需求企稳与新兴产业需求增长,化工行业景气度显著提升。在百川盈孚统计的275种化工品中,2月价格上涨品种达115个,较年初增长面进一步扩大。政策层面推动行业竞争格局优化,叠加海外市场波动与国内技术升级,钾肥、制冷剂、UHMWPE纤维等细分领域呈现结构性机遇。一、国际供需重构驱动资源型板块增长钾肥市场迎来中期拐点全球钾肥价格触底反弹,主因海
从中国家用电器协会获悉,2024年中国家电行业收获颇丰,营收利润保持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家电行业累计主营业务收入达1.95万亿元,接近2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5.6%,利润总额达1737亿元,同比增长11.4%。受国家政策助力和国际市场持续复苏带来的积极影响,家电内销市场和出口市场都保持了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突破万亿元大关,较上年增长12.3%,这一数据超过2017年的9454亿元峰值,创下历史新高
从“懂你意思”的智能汽车,到“为你解惑”的DeepSeek,普通消费者对“人工智能+”的体感正变得越来越真切。与之同时发生的,是产业端在应用场景驱动下“先用起来”的热烈氛围,和“早应用早受益”的共识。AI技术迭代仿佛掀起飓风,把硬核科技从实验室带向产业的竞技场。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
在数据采集员操作手柄的指挥下,一排排机器人学习各种技能:端茶倒水,熨衣服,用吸尘器清扫地面,整理超市货架;在滨江步道,机器人迈开腿脚跑步,不仅稳当还能灵活避开行人;在医院诊室,外骨骼机器人帮助偏瘫的老人重新站立行走……未来已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迭代赋能,机器人不仅具备了更灵巧的身体,还武装了更聪明的大脑。人形机器人加速跑向量产元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花5万元买一台人形机器人帮你做家务,将不再是幻想。“超级工厂”体验“具身智能”走进上海首座人形机器人量产工厂——智元新创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