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是我国经济中心所在、活力所在。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沿江省市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结构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现实地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挑战和突出问题,长江大保护任务依然艰巨,沿江产业发展惯性较大,污染物排放需进一步遏制。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历时较久、成因多样,需围绕产业发展这个核心问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大力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久久为功,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抓住产业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
基于治理成效、现实状态和逻辑联系等一体考量,产业转型升级是驱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只有持续强化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使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产业结构调整等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从治理成效看,这些年来沿江各地积极行动,针对黑臭水体、城镇污水垃圾、尾矿库、船舶污染、植被退化、滥采滥伐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能力明显增强,所取得的效果也非常突出。但也要看到,解决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生态环境污染增量问题还比较缓慢,效果有待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增量污染与产业发展直接相关,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有助于减少增量污染。
从现实状态看,近年来沿江各地对部分化工企业实行关停限转改迁等措施,专项整治造纸、电镀等重点行业,强化区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总体状况得到改善。但也要看到,长江沿岸重化工业高密度布局,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数量较多,废污水及碳排放量较大,部分地区水土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状况,应当采取有效举措,改善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的产业结构,使其更加合理。
从逻辑联系看,产业发展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保护,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把产业结构问题解决好了,增量污染的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生态环境保护才有坚实基础。同时,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能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因此,必须建设以绿色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能够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谓一举多得。
还要看到,长江经济带产业规模庞大,集聚度较高,但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重化产业比重较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上中下游产业同质化现象明显,部分地区存在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地方各自为政既阻碍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也影响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因此,推进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立足区域协调联动,着眼于产业合作,破除相关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公平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保障机制。
立足区域协同联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必须全面把握、统筹谋划。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立足于区域协同联动,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产业合作能够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为产业转型升级汇集创新资源要素。沿江各地应强化系统思维,切实增强推进合作的自觉性、主动性,促进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具体而言,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强产业规划对接。区域协同联动应从产业规划着手,依据各地区资源条件、发展基础、比较优势与刚性需求等编制发展规划,突出发展规划的针对性和独特性。要强化区域产业规划沟通协商,依照一体发展、合理分工、相互支撑的原则,梳理、统筹各行政区主导产业布局。还要建立产业规划统筹协调机制,基于国家产业导向、区域战略要求和区位特点、市场状况等对各地产业规划进行指导评估,最大限度地消除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
第二,推动创新资源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是产业合理布局和优化升级的重要条件与有力支撑,应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清理和破除妨碍资源要素顺畅流动、有效配置的规定与做法,清除市场壁垒,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要强化法治约束,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还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健全政策激励机制,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加速融合,持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第三,促进区域间产业转移与承接。产业转移与承接是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式。长江经济带地跨我国东、中、西部,产业梯次发展特征明显,经济互补性较强,有利于深入推进区域间产业转移与承接。要梳理产业转移与承接的空间脉络,引导相关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完善省际间产业转移统筹协调机制,以优势互补为支撑、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跨区域建设。还要因地制宜创新合作模式和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为区域间产业转移与承接提供良好环境。
第四,协力打造产业创新发展基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创新,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应积极整合创新资源,携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高地,并以此克服各自为政带来的不良竞争、效率低下等问题。要立足于比较优势,通过强化分工和密切协作,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强做大一批特色产业。还要综合考虑地理区位、现实基础、资源潜力,以沿江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立区域合作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和协调机制;统筹谋划未来产业,围绕创新资源集聚地,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和应用场景;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在沿江各地建设产业配套或转化基地。
第五,建设一体化数字支撑平台。数字技术既能提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还能突破地区自然条件、发展基础等的制约,实现资源要素跨区域配置,推动区域强化比较优势,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要聚焦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高速、泛在、联动的信息网络,打破数字壁垒,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要推进区域信息枢纽港建设,实现数据中心和存算资源协同布局。还要打造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应用水平。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会长 范恒山)
(责任编辑:邓浩)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