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锻造超级跨海集群工程

  地点 深中通道建设现场

  关键词 超级工程 智能制造

俯瞰伶仃洋,深中通道“卧海长龙”的雄姿已现雏形。中山大桥已合龙、伶仃洋大桥钢箱梁顶推快速推进、沉管隧道已完成31个管节沉放安装,“海底长城”合龙在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作为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站在港珠澳大桥的“肩膀”上勇攀新高峰,发力智能制造攻克多项“卡脖子”难题,奋力创造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的新高度。

  挑战世界级制造难题

超级工程有着超级难度。如“风中穿针、海底绣花”,深中通道一个个外美内优的标志性工程背后,建设团队绞尽脑汁突破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

在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宋神友看来,核心技术必须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这也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沉管钢壳每一个管节焊缝长达270公里,为了保证质量,我们联合施工方建设了我国第一条大型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一个标准管节要浇筑2.92万方混凝土,没有合适的自密实混凝土和浇筑设备,我们就自己研制,最终将一节沉管的浇筑时间减少到40天内,且脱空率低于万分之一点五。在跨海集群工程的技术上,我们已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岛隧工程管理部部长张长亮说。

行船至伶仃洋上,已经建成封顶的伶仃洋大桥主塔犹如定海神针般矗立海上,图纸正在被建设者们变为现实。

智能制造理念已融入深中通道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在伶仃洋大桥东主塔的施工现场,工程师以“空中移动工厂”为理念,研制集混凝土智能浇筑与振捣、智能养护、部品调位、自动爬升及实时监控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筑塔机,在200多米的高空施工中实现智能制造,为工程建设提质增效。

  绿色与智能并驾齐驱

夜幕下,重达2万吨的世界首制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一航津安1”静静地停靠在珠海牛头岛泊位,它的船体上安装了联合精密姿态仪的沉管,就像有了一对“鹰眼”,对海底状况一目了然。

截至今年10月,深中通道已累计实现工程建设2000天“零事故、零污染”的目标。

“深中通道将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并驾齐驱。”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安全环保部副部长黄晓初介绍,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面临着钢壳结构新形式、尺寸超宽、浮运距离超长、航道封航时间长等许多新难题,团队通过精准优化设计,专门打造了“一航津安1”,相比传统的拖带方案,单管节浮运安装可节约燃油80吨以上,拖带耗时减少20小时以上,减少排放废气约100万立方米,同时可降低船舶碰撞导致燃油泄漏等环保事故风险。

建设成果得来不易,未来仍需全力以赴。“我们将继续自主创新、攻坚克难,推进深中通道如期建成通车,力争取得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的成果突破,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国际先进行列地位。”宋神友说。

  ■基层声音

关键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技术的创新突破,向行业新的高峰发起挑战,贯穿深中通道建设的全过程。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宋神友

我们将加快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技术体系、成果体系,依托重大工程项目打造世界跨海通道建设的中国标准,推进深中通道如期建成通车,早日实现珠江两岸人民互联互通的期盼,为建设一流湾区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安全环保部

  张文明

  ■蹲点笔记

  以科技创新为笔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智能制造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广东系列“超级工程”建设建成,成为高端智能制造的重要试验场。

港珠澳大桥创立“大桥标准”,建成世界最长跨海大桥;南沙大桥装上“中国芯”,一跨连通珠江口两岸;南沙港四期发力自动化,5G无人港口助力大湾区建设……一项项“超级工程”的背后,广东智能制造的身影跃然如见。

得岭南风气之先,依靠制造业起家的广东形成了完备的工业类别,产业底蕴基础雄厚,智能制造在南粤大地发展壮大。仅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市,已有超过1万家装备制造企业,构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品类最多、产业链最完善的装备产业聚集区域。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这个“主靶心”,广东以“超级工程”为牵引,在智能制造上产出了丰硕成果,一系列“大国重器”被应用在更多建设和生产场景,填补了广东乃至全国市场的空白,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我们坚信,以科技创新为笔,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必能创造更美好未来,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交通强国注入磅礴力量。

(记者 袁佩如 李赫)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